恶性竞争(人民网三评“短视频之困”:弊端日显、恶性竞争,应强化担当)

2024-05-26 19:25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日前,人民网三评“短视频之困”指出,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沟通、内容消费、商业经营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短视频发展的短板也日益凸显。让流量变得透明,让算法变得可理解,让生态有趣更有用,走出“短视频之困”,需要各方面各履其责、共同努力。

人民网三评“短视频之困”之一:

时间黑洞,弊端日显

寒酥

你有没有想到,短视频里的“金融巨鳄”可能是假的!

近日,媒体记者获悉,重庆市江津区公安局侦破的一起特大集资诈骗案的首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张某通过拉拢所谓网红主播,吸引快钱爱好者投资,实施集资诈骗犯罪,涉案金额高达3亿余元。利用短视频博主影响力实施非法集资犯罪活动,属于当下新型的投资诈骗手法。

不可否认,短视频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沟通、内容消费、商业经营的重要平台。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发展的短板也日益凸显,令人担忧。短视频内容创作同质化严重,版权保护缺位,低俗内容和创意抄袭大行其道;短视频沉迷从早期的年轻化延伸至“上到九十九,下到小朋友”,成为“时间黑洞”的代名词;短视频造假等违规违法乱象频发,冲击公序良俗,影响社会稳定。这些消极负面影响最终要社会和受众埋单,是时候正视短视频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了。

低快乐高伤害,短视频已成“杀时间”利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151分钟。刷视频猛烈吞噬我们的时间,会让人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失控;也容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过度依赖虚拟世界,只看“偏好”内容,逐渐失去对丰富世界的感知。一些短视频的表演性看似引人入胜,实则效果边际递减,无需费脑的快乐要靠不断加强刺激强度或延长时间来维持,于不觉间消磨人的专注力、创造力,会使个人的思维变得浅薄和僵化。

假幸福真孤独,沉迷短视频损害心理健康。与其他上瘾现象类似,数码成瘾者也表现出不使用时焦躁不安、与家人朋友疏离、人际关系冲突等种种病态现象。沉迷于短视频中的喜怒哀乐,如同追逐梦幻泡影,指尖余温尚存,幸福已一触即散。短视频中普遍使用的美化和滤镜效果,侵蚀人们的审美观念;长时间高频次的广告洗脑,削弱人们理性消费的定力;鱼龙混杂的生态、良莠不齐的内容、泛娱乐化的倾向,联手冲击着人们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潜在危害尤其不容忽视。

热经济冷思考,短视频不能只“叫座”不“叫好”。从记录生活、才艺展示,到经验分享、情绪表达,再到搞笑段子、花式科普,可以说,短视频生动呈现着世界的千姿百态,也折射出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这也导致各方资本加速投向短视频行业,各个平台为了抢用户可谓是“手段”尽出。但细看不难发现,各家平台上的爆火视频都如出一辙,并无太多创新。只要能获取流量,价值观、道德感往往被忽视。短视频赛道之争,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的共享单车之战,资本一拥而上,资源严重浪费;资本一哄而散,留下遍地鸡毛。

2023年,短视频上传用户超过7.5亿户;年度新增互联网视频节目11291.87万小时,短视频54746.26万小时;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其他收入4282.52亿元……未来,短视频和直播形态还将加速融入每个人的数字生活、职业与工作、商业与产业。相关部门应加快健全法规制度的步伐,对短视频行业进一步规范管理和监督。

人民网三评“短视频之困”之二:

恶性竞争,肆意追风

明健

短视频行业风起云涌,在为大众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内容与服务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沉迷短视频、制造传播虚假信息、内容低俗、炫富攀比、无底线骗流量等问题,更引发社会关注。

欲疗其疾,需究其源。短视频领域乱象滋生,表层原因是“娱乐至死”的无度与泛化;深层问题是平台利益与流量优先,技术应用“跑偏”,导致传播规范失序,丧失商业伦理。促进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要瞄准乱象成因,才能对症下药。

互联网企业纷纷在短视频领域“攻城略地”,极度关注市场占有率与渗透率,想方设法争取用户,千方百计实现流量变现……逐利是企业的天性,这本无可厚非。但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它的底层逻辑,商业也是如此。既然抢占了行业高地,就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现实中,一些平台,对短视频的内容导向、传播价值、社会影响等重视不足,对社交平台账号作品的把关意识不强,甚至对不良的、刺激性的内容持半推半就的态度,其后果是会对公共利益造成损害。运营过度商业化,内容颇为同质化,原则底线模糊化,短视频行业“亚健康”式竞争被越来越多网友诟病。

非良性竞争反映到技术应用层面,也出现各种问题。短视频平台虽然有自动内容审查系统,但此类系统往往不够完善,可能会被熟悉游戏规则者绕过审查。自动审查系统能否及时升级,人工审查有没有跟上,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平台对“花头”性的内容是否“欲拒还迎”。内容分发机制同样存在弊端,在“流量为王”这根指挥棒下,一些平台的流量分配更多遵循是否“吸睛”,致使一些质量不高、单纯博眼球的短视频大行其道。算法推荐这把“双刃剑”更值得推敲,持续向用户推送“偏好”内容,令用户选择面变窄,形成“信息茧房”,诱使用户长时间刷视频,平台倒是获得了用户黏性,可网络沉迷问题不容小觑。凡此种种,平台还需反躬自省。

短视频行业蓬勃发展,各类平台如雨后春笋,但不容野蛮生长。面对短视频领域乱象频发、某些人竭泽而渔、技术应用剑走偏锋,治理当“该出手时就出手”。短视频从业者也要明白,规范是为了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内耗,让技术更好服务于广大用户,助力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力求实现传播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有机结合。

人民网三评“短视频之困”之三:

完善算法,强化担当

子川

在数字化时代,互联网公司拥有巨大的能量,既可以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也可能带来一系列挑战,其动能愈强,则愈需筑牢责任之堤坝。

当前,受短视频行业发展红利吸引,互联网公司纷纷挤入赛道。事实上,在经历了多年爆发式增长后,短视频行业市场规模的增速已开始呈现放缓迹象。未来,短视频行业要稳居可持续发展“快车道”,既需拓展增量,更要深耕存量。

推动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必须重视防沉迷问题。短视频富含的情绪价值,好比糖让受众甜在一时,成瘾后却可能苦在长远。若不能防患未然,当下的短视频用户沉迷之困,恐怕不久也将演变为行业发展之困。

正视短视频成瘾对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影响,不能单靠机制保驾护航、网民集体努力,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公司,理应有更多担当、更多追求、更多作为。

帮助受众远离沉迷,完善算法推荐责无旁贷。人工智能算法精准的内容推送,会加剧使用者的依赖性。平台APP应将“关闭个性化推荐”等功能置于突出位置,将是否使用算法功能的主动权还给用户;要让“青少年模式”与时俱进,并探索增加“长辈模式”等新功能,对短视频内容严格、细化地做好分级和管理。

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优化内容分发机制势在必行。这之中,首先要强化对短视频内容的审核,对不良内容坚决说不,同时筛选出真正优质的、值得传播的的好作品。不得不提的是,在当前一些平台的推荐规则下,再优质的内容如果没有得到分发的支持也可能默默无闻。反之,倘若任由乃至助推那些荒诞离奇、虚假低俗的内容去吸睛引流,它们会迅速抢占注意力高地,带来不良影响。流量分配权是互联网平台的既得财富,但在流量红利之外,更多去关注公共利益、精神文明、用户福祉,才是社会责任必答题的正确答案。

此外,综观国内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无一不是拥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储备的科技公司,应积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型互联网公司不应只会追着潮流走,而不懂如何去创造更多的潮流。除了在短视频战场一较高低,助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仍大有可为。

让流量变得透明,让算法变得可理解,让生态有趣更有用,走出“短视频之困”,需要各方面各履其责、共同努力。

“人民网评”微信公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