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式房屋(正在走向没落的壮族民居——干栏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

2024-05-22 12:29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它,是一种竹木结构的楼房建筑。它,来自远古的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它,见证了百越部族的数千年兴衰。它,就是干栏式房屋,正在走向没落的古老建筑,一种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的特色民居。


干栏的由来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

远古时代,人口稀少,禽兽众多。古老的先民们以洞穴为居所,藏身洞穴之中。到圣人有巢氏出现,为了避免各种猛兽的侵害,通过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之后,才逐渐有了五花八门的各式建筑。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博物志》

在长江流域以南,百越的先民们经过了艰难的巢居岁月,从树上走到了地上,“巢”也逐渐演化为干栏式的结构住居。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魏书》

据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房屋,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距今大概七千年,比起“中华上下五千年”,还要早得多。干栏式房屋,现今依然流行于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以及越南的北部等偏远山区,南太平洋的不少国家也有。

壮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住房建筑,均为干栏式。在各有风味的各民族干栏式房屋中,又以壮族民居较具代表性。


壮族干栏特色

用壮语解释,“干”为“稻梗”、“上边”的意思。在古代时,干栏顶一般用稻梗、茅草或竹木进行搭盖,逐渐才改为陶瓦。“栏”即“房屋”的意思,干栏楼板均为木板,以木桩进行底层支撑,墙壁最初也由竹木围成,后逐渐改为泥墙、石墙、砖墙。

“人栖其上,牛、羊、犬、豕、畜其下。”——《太平寰宇记》

壮族的干栏式房屋,主要分全栏、半栏两种。但不管是哪一种,均为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与存放农具。这样方便抵御猛兽,也可以有效防贼偷盗牲畜。


壮族干栏上一层

壮族的干栏式房屋,楼梯大多以石头堆砌,在上层放上大型的长条石块。大门两侧,为两个小晒台,壮话称为“栅”(音译)等,一般用于晾晒衣物、谷物等,也用于堆放农具、柴火等。亲友到访,有时也会齐坐于此扯家常。

壮族人信奉祖先崇拜,家家户户均有神龛,神龛设在干栏的中轴线(正脊线)上,正对大门,供奉自家祖先,以及多位神祗。神龛下方的一排木板可自由拆卸,逢丧葬时,将木板卸掉,居中摆放灵桌,两侧为巡葬通道。因丧葬时人多,家主还需提前在干栏下一层加装顶柱,以防承重不足。

壮族人的日常生活,大多围绕着火塘进行,一日三餐、四餐大多都在火塘边上。火塘一般位于后厅,于此进行烹煮、酿酒等,是生活区的核心。火塘是干栏式房屋中唯一一处不能以木板铺地的地方,一般都由泥土筑成。

壮族的干栏里,都以木板隔成若干个厢房。以干栏的中轴线划分,前边的厢房大多给男性年轻人居住,客房也多置于前边。后边的厢房大多给年长者居住,待字闺中的姑娘家也多住后边。

在干栏的上一层,其实也还有分层,上边主要存放粮食与杂物,极少有在上边设置厢房住人。


壮族干栏下一层

在干栏的楼梯两侧,设有牲畜圈的门,门上虽不设锁扣,但其实是有暗锁的。在门柱上钻孔,将牲畜圈的门掩上后,自上一层将铁棍条由上而下插入孔内,从而形成暗锁。开锁时,需要在上一层将铁棍条抽起。因此,除非贼人能进到上一层,否则打不开上锁的牲畜圈。

进入干栏的下一层,除此两道门外,主家还可以通过上一层进入。一般来说,人们在上一层进行草料的投喂,也设有内部楼梯,直通下层。

下一层以粗木条分隔成多个圈子,使牛有牛棚,羊有羊圈,猪有猪舍,鸡鸭鹅各自相安无事。在很多地方,猪圈下还设有粪池、沼气池,人畜皆排于此,每年种玉米等作物时,这是农家肥的来源。


干栏终将成为历史

干栏讲究布局,也象征着人畜两旺,整体设计尤其巧妙,具有极高的工艺含量,但终究还是免不了会被历史的车轮所碾压、所淘汰。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数千年的传统建筑已显得落后。尤其是下层圈养的牲畜,免不了会使臭气上升,也非常之不卫生。并且干栏主体承重均为木材,而木材总免不了虫蛀、腐朽,在整体安全上,有着很大的风险。再者,干栏尤其需要防火,因熏制腊肉而导致房子起火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干栏都已逐渐被平房或楼房所替代,并且将人与畜进行分隔,完全摈弃“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的方式。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已无法再见干栏。但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干栏即使无法避免地走向没落,却永远是一笔抹不掉的思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