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公民豆瓣(豆瓣84十二公民,悬疑片外表下的思考:放下偏见是和自己和解)

2024-05-13 04:05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文|白茅如玉

偶然间翻到这部2015年的电影——《十二公民》,由徐昂导演,翻拍自美国1957年的老片《十二怒汉》,豆瓣评分8.4。

就一部翻拍电影来说,《十二公民》交出了相当漂亮的“示范卷”。影片主演是何冰、韩童生、钱波、赵龙豪等实力派演员,可能不少人对他们的名字印象不深,但他们的角色大多深入人心。

在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十二公民》凭借其出色品质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男配角等奖项。

这部电影被归类为犯罪悬疑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的激烈的法庭辩论故事。

12个人,一间房,针锋相对地辩论了近两个小时,一个人证、物证俱全的“杀人案”,是如何被成功翻案的?

01

证据确凿,是否就是万无一失?“杀人案”成功被翻案

在中国某政法大学内,西法考试挂科的几个学生正在补考,补考的形式是模拟西方法庭进行双方辩论,以社会上真实的“富二代弑父案”为讨论案件。

为了帮助孩子通过补考,12个家长及学校员工组成了当场模拟法庭的陪审团。现场辩论结束后,学校老师要求陪审团独立讨论,必须得出12票全票通过的结论,否则一票否决,还得继续讨论。

12名“陪审团成员”被安排在了学校的体育馆里,其中十一人认为不过是为了孩子补考走个形式,在看似“铁证如山”和社会普遍舆论导向下,他们投了嫌疑人“有罪”,唯有8号“陪审团成员”认为“无罪”。

投“无罪”,8号的理由是但凡看起来太绝对的事情,一定是不合理的,有漏洞的,他纯粹是想和大家讨论一下,而不是在意识上就“草菅人命”。

由于8号的不同意见,其余十一人不得不“满腹怨言”地强行进入讨论中。

随着讨论艰难而又深入地进行,看似完美的人证和物证被逐一证明存在瑕疵,在人们不断地严谨求证下,嫌疑人成功被翻案了。

在讨论过程中,众人各自身上背负的创伤和压力也被释放了出来。

4号陪审员感叹:向真理低头是个幸福的事情。

其实比之更幸福的,是抛开执念和偏见,洞见真理。

02

屁股决定立场,人物争论的背后是偏见

在12个陪审员的争论中,不难发现最吸引人的是争论中体现出的偏见和对偏见的深入挖掘及偏见给人带来的痛苦经历。

1、对“父子纲伦”的偏见

3号陪审员是最难被说服的,因为他执着地认为“儿子和老子吵架就是儿子不对,儿子有罪”。

在他的思想下,由于嫌疑人曾经和父亲争吵,还喊着要“杀死你”,这样的儿子大逆不道,就是罪大恶极的坏人,肯定是有罪的。

他不是对嫌疑人“弑父”定罪,而是在潜意识中对嫌疑人以往的行为定罪。

2、对“外地人进京”的偏见

10号陪审员对外地人,尤其是河南籍的外地人有很深的偏见,认为他们素质不高,对孩子肯定品德教育不当,甚至有仇恨河南人的倾向。在此基础上,他的“有罪”判定,其实是对嫌疑人的“河南籍”定罪。

3、对“大款和女大学生”的偏见

4号陪审员是偏见的受害者。他是一位成功的房地产富商,当他承认自己和参加补考的女大学生是恋爱关系时,立刻引来了在场其他几位陪审员的意味深长的侧目。

4号愤而陈词,痛斥人们心中“肮脏”的猜想,不是所有的“大款和女大学生”都是包养,他们是奔着结婚去的正经的恋人。

在4号身上的另一个偏见来自于7号。7号是学校的小商贩,通过笼络学校领导为自己争取到在校园开小铺的权利。在他眼中,挣了钱的人都是有门路的,越有钱,越懂得花钱平事。

4、对“从良社会青年”的偏见

和4号一样,5号陪审员也是一位偏见的受害者。他蹲过冤狱,虽然得以平反出狱,但周围的人仍然是以有色眼光看他。在他们眼中,他就是一个蹲过监y的人,不管冤不冤。

他背负着沉重的“有罪”偏见,体会了世态炎凉,艰难求生。

12个陪审员中,6个与偏见有关,可以说偏见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会影响到人的行为。偏见的产生背后,又是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一些发人深省的社会现象。

03

人物设定的意义:一个人物一个故事一种社会现象

影片中的12个陪审员,每一位角色设定都有其背后的深意:

  • 8号是检察官,代表了公正,是无罪辩护的主张者。正是在8号的坚持下,讨论才能深入进行,并最终在他的引导和举证下,为嫌疑人翻案。

  • 1号是主持人,观点偏理性、中立。在看似合理的证据下判定有罪,又能在8号举证下认可无罪判定。

  • 2号和9号陪审员角色设定的意义是辅佐8号举证。

2号是数学教授,通过计算,为8号证明了案发时地铁正通过,噪音很大,实际独居老人是无法听到楼上的动静的。

同时2号也是一个老好人,与人为善,在争论中是“和稀泥”的角色。

9号是独居老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向人们解释为何明明听不到动静,楼下的独居老人还要指证嫌疑人“有罪”——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和重视。

同时,9号也从自身感同身受出发,成为第一个维护8号无罪辩护的人,认为困境中的孩子,需要有人拉一把。

  • 3号是坚持到最后一个被说服“无罪”判定的。人物设定的意义在于阐释亲子矛盾的社会现象,及偏见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3号由于自己的儿子青春叛逆,与他激烈争执,甚至离家出走,断绝关系,从而对叛逆的儿子都存有偏见。

他是底层劳动者,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思想传统,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只会用“父权”强行让孩子听话。

在他的强压下,儿子激烈反抗,最终父子关系彻底破裂,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

其实3号的家庭并不是个例。青春期叛逆是每个孩子身上都会出现的现象,只是有些孩子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叛逆得没那么厉害,而遇到“思想顽固,守旧”的家长,孩子的叛逆则会显得更夸张一些。

  • 4号和7号角色的设立是为了体现对“大款和女大学生”关系揣测和“有钱能使鬼推磨”观念的偏见。

诚然社会上存在拿钱平事,找关系办事的现象——7号,但也不能否认有不少人是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努力来获取成功的。

可以说4号是对7号偏见及未来行为的纠正——花钱平事,托关系只能挣点小钱,还得费力气讨好别人;只有踏踏实实努力,把同样的力气放在正道上才能有大的成就,成为被人尊重的人。

  • 5号角色是偏见的受害者,从社会普遍现象阐述一个错误的判决对年轻人的影响。

5号曾是社会混混,坐过冤狱,承受着不该背负的偏见,生存艰难。5号从感同身受和同理心上考虑,转而支持8号。

其实和5号一样,9号在年轻时也曾是偏见的受害者。少年时,他因社会原因被批斗,一度想轻生,是有人在关键时刻拉了他一把,给了他希望。

5号和9号对自己经历和感受的陈述,引发了其他陪审员在“同理心”上进行思考。

  • 6号陪审员是一个外科医生,引导人们从“尊重生命”的角度重新思考“无罪判定”,给了8号的观点另一个方向的支持。

  • 10号和11号角色又是一对偏见和对偏见的纠正。

10号对外地人,尤其是河南人有很深的偏见,认为他们导致“北京城乱了”,是城市的不安定因素,素质低下。

11号正是河南人,是政法大学的保安。10号认为的不安定因素,却在保护着大学校园的安全。

10号认为外地人占用了招生指标,导致他的孩子上不了大学,前途尽毁。11号一边兼职一边努力考政法大学,他证明了外地人为了上学也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也未必成功,同时也说明了上大学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 12号陪审员是一个“墙头草”,圆滑,不坚定。这个角色的设立,丰富了争论中的人物类型,为争论紧张的氛围起到调节轻松的作用。

在本片中的12个角色,虽然分量各有轻重,但角色性格鲜明,人物背景丰满,都有其独特的角色魅力。

04

影片的色彩和光影运用:随着辩论氛围而变化的天气和光影

  • 天气变化对应场内辩论进度

影片中,体育场内12位陪审员在进行着激烈的辩论,体育场外也在酝酿着一场暴风雨。

影片开始,场外天气是暴风雨前奏,沉闷,场内光线阴暗,正如场内案件真相不明,人心浮躁。

随着场内争论越来越激烈,场外天气暗如黑夜,在场内每每有证据被辨明及人物对抗激烈时,有闪电划过,增加场内紧张感。

最终,场内所有人的心结打开,偏见被刨除,12人同意“无罪”判定,场外雨过天晴,阳光普照。

  • 人物着装对应角色特征

影片中,人物着装也颇有讲究,非常鲜明地反映了人物的角色特征。

1号是主持人,校方代表,是会议进程的引导者。穿着黑色的衣服,仿似在这场辩论中的法官。

2号是数学教授,穿着西装,领口的衬衣纽扣都扣上了,代表了其严谨的思路。和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因而会做不得罪人的“老好人”。

3号穿着黄色的短袖,代表了其内心固守的传统、封建的“父权”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黄色代表了权力,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人的肤色。

4号是穿着最复杂讲究的,对应其儒商身份——他不是思想肤浅的“土大款”、“暴发户”,他是有思想有品位的,以正道取财的生意人。

5号也穿着西装,黑色的西装在他的身上代表了背负的沉重的过去和别人对他的偏见。当他改变立场,表述自己的经历时,他脱去了外套,只穿白色的衬衫,代表他正式抛弃过去,摆脱偏见。

6号是外科大夫,穿着绿色的衣服。绿色代表了生命,也代表了无害、善良,这正体现出了人物倡导的“尊重生命”的观点。

7号是学校小铺老板,穿着花色的衣服,既符合7号的身份,也代表了7号在人际关系中思想活泛,爱耍小聪明。

8号是检察官,是“无罪辩护”主导者,对案件存疑。他穿着黑西服搭配白衬衣,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其追求事物黑白分明和公正的观点。

9号是一位独居老人,穿着陈旧但整洁,他是案件中人证之一——独居老人的代言人,所以着装上和证人有相似之处。

10号是老北京人,穿着传统中国式衣服,家里有房出租,靠收租生活,在形象上和传统地主形象较接近。

11号是来自河南的保安,穿着是保安制服,符合其职业特征。

12号是一位保险推销员,性格圆滑,穿着西服还戴上了红色的领带,这既符合他的职业着装特征,红色还代表了他性格上的乐与人打交道,积极主动——在争论中爱符合插嘴又没主见。

05

现实意义:放下偏见,是和自己的和解

看完电影,虽然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中透露出的种种偏见,以及人们在偏见的影响下行为和判断会产生偏差,但不难发现其实在一些偏见的背后隐藏的是爱。

1、偏见的底色是爱

最固执的3号的偏见来自于“父权”思想,可在争论过程中,他时常会拿出和儿子的合影来看——他随身带着和儿子的合影。

儿子对他的反抗和离家出走使得3号内心充满愤怒,他将这份愤怒投射到了嫌疑人身上,但在愤怒背后还是他对儿子的爱。

儿子虽然离家出走了,他仍在努力工作,希望为孩子多挣点钱,他对孩子有深深的爱与思念。

10号的偏见同样也来自于对孩子的爱,他对外地人的偏见实际上是来自对儿子未来的担忧。

他其实知道河南人也是好的,但因为过于爱自己的孩子,将孩子没考上大学归责于外地人,因而产生了怨恨。

2、因个例而产生广泛的偏见——草率而不客观

在影片讨论的开始,8号由于持不同意见而被其他人诟病,其他评审员有感而发:看见没?这就是中国人,不团结。

这个论断也是一个偏见,因1个个例就广泛认为整体就是这样,这实在是很草率。况且他们当时并没有听8号的理由,8号只是为了更严谨,反而其他人下“有罪判定”才是草率的。

偏见虽然只是个人意见,但却会影响我们每个人的行为,甚至命运。避免偏见,就要避免草率下定论,不能将个人情绪移情,更不可以个例形成对群体的意见。

影片的最后,表面上是通过争论,嫌疑人洗脱了冤屈,但实际上是参与争论的人,通过剖析自己的内心,抛下偏见,放下过去,最终完成了与自己的和解。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创,今日头条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欢迎转发。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联系即删。)

白茅如玉,80后创业者,愿意和你们一起分享身边的故事,探讨生活的奥秘。关注两性话题、婆媳关系、婚姻生活,喜欢我的文字,可以留言互动,你们的转发和关注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