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子-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2024-01-17 10:00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吹水集”是《打边炉》发起的一个活动品牌,分别于2019年、2020年在深圳举办。

“吹水集”立足珠江三角洲,面向社会现场,强调跨学科交流。在活动形式上,每位嘉宾拥有均等的30分钟的分享时间,活动中间不设串场,持续5小时举行,是一次密集型的问题旋风与知识风暴。

此次“吹水集”走进坪山,在坪山文化聚落聚焦“地方创生”,并以“做地方”为核心议题,邀请活跃在中国社会现场的建筑师、艺术家、作家、人类学者、社会工作者,在2023年的年终最终一天,分享他们以城市和地方工作为锚点所展开的实践。此次活动不仅呈现他们的行动与思考,同时还会以一种交织的工作网络,展现他们在地方工作当中的新问题、新方法以及集结而成的地方工作索引。

坪山是位于深圳东北部的一座新城区,它的未来正在成型,如何建构坪山有特质的城区生活,是坪山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此次活动也试图在一个新城区,激发和唤起大家做地方的热忱与信心。

活动主题

我城我创:吹水集在坪山

主办

深圳市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策划

打边炉

打冷

日期

2023年12月31日 15:00-20:00

地址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美术馆6楼九层塔空间

规则

每人30分钟发言

不设串场

连续演讲

不设中场休息

报名方式

长按二维码填写报名信息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讲者介绍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学校:教育的出路与地方的创生

齐泽克说,“乌托邦在今天不应该被理解为它最古者的那种意思,就是理想的社会,也不应当被理解为你能够实现所有欲望的社会。它不是无边的想象(free imagination),而应当被理解为当现实逼迫你去想象某个出路时候的构想。”

教育即生活本身。当代教育的再发展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的迭代,而是意识的进化,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回归,人的存在感、价值感、归属感、幸福感……如何生成与转化?生活与生活本身是教育的生成物与生成者,美好生活的想象也成了美好教育的起点和终点,教育的出路与地方的创生平行、交集、重叠。

魏嘉宏,广州铭初新教育联合创办人,广州三米学苑合伙人,广州水水朝山社区文化空间共同发起人,广州山外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计划共同发起人,早年投身台湾地区非学校型态实验教育领域,于2012年前往北京开始在大陆地区推动跨领域的在地性实验教育项目,目前致力于大湾区的在地教育创生实验。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女工艺术节: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她们

丁当说:女工不是一个标签、一串符号、一组数据,她们是有能力、想法和行动力的,活生生的人。她们有自己的主张,并从未停止发声……

女工的形象多元又丰富。穿上工服,她们是顶天立地的劳动女性,脱下工服,她们唱歌、跳舞、写诗、排戏。

她们希望通过女工艺术节,由女工演绎她们和城市的关系,展现自己,绽放自己,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她们。

丁当,深圳市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16 岁是电子厂流水线的一名女工,期间接触公益机构“工友书屋”,进入文学小组,编写杂志《工友天地》,开始有更多的思考和行动。18 岁(2006 年)正式成为该机构的工作人员。

2013 年至 2018年,连续举办“女工最牛”活动,并成功举办女工艺术节,希望打破社会对女工的刻板印象。2015 年和姐妹们一起成立深圳市绿色蔷薇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探索性别友好的社区营造,发出基层女性与流动儿童的声音,相关议题包括但不限于:女性健康、性别暴力、家庭暴力、流动儿童发展、基层女性互助网络建立等。曾海选成为打工春晚的女工主持人。TEDxChaoyangWomen—MOMENTUM的讲者。2022届银杏伙伴。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城中村:南头古城更新实践的顺与逆

南头古城的更新与活化,始终顺应城中村基底这一特质,通过学习自下而上、自我组织的营造方式,顺应超乎寻常的城市密度和杂糅复合的人群结构,为普通人创造多元价值。激发都市人对城中村空间存量无限想象的创造力,让南头古城在充满生机和不确定性的进程中不断演进。

根植南头的在地文化,在设计、创意、艺术介入之下,坚持打造多元复合社区的长期主义发展理念,必须打破“古城即景区”的刻板印象,抑制中短期经营压力下的商业诱惑,逆流而上,一反“时间、效率、搞钱“的城市快节奏常态,创造一个相互联结、包容共益的慢生活社区。

黄楠,深圳市万科发展有限公司社会品牌事业部合伙人、深圳南头古城项目运营公司总经理,牵头深圳城市文化地标南头古城的全链条规划与运营,对南头古城的历史与社会意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有着独特见解。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乡建:公益、艺术与乡村

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通过八年的探索和推动,在顺德区杏坛镇青田村形成了一定的艺术乡建实践积累,当中有其机制的特点、路径的探究,也有艺术家、村民、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推动,在大湾区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探索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示范模式。

艺术在其中有引领、有介入,也有激活、有创造,社会组织则起到了资源整合和确保持续性的作用,而贯穿始终的便是对乡村的理性认知和克制行动。

陈碧云,顺德区岭南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顺德区榕树头村居保育公益基金会专业理事、顺德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注册城市规划师。近年专注于乡村文化保育和乡村振兴研究和实践,参与《青田范式》建构和青田乡建实践工作,持续实施“乡村振兴大讲堂”、“顺德农商银行杯美丽乡村创意大赛”等文化品牌项目,推动艺术与乡村研究、民间手工艺的挖掘和传承。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生活:艺术就是把热转化为光

像把热转化为光那样,我把生活中的遭遇,转化为作品。我把这种工作方式,称之为做生活。我结合我的几件作品,详细说明。主要有:《母与子》我自幼丧母,只有一张与母亲的合影。我根据这张照片,每年画一张画,画面中我一年年长大,母亲却永远是那个样子。

《Heavy is the night》麦难民比常人穷,通常只买一种食物,故单据短小。我用一年时间,在麦当劳收集他们的单据,并测量出每张单据的重量。

《到期》我每日在超市寻找当日到期的物品,如果找到就购买,并吃掉。我以此方式,度过自己的35岁。

马玉江,艺术家,出生于山东,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现居香港。作品多以长时间的项目为主,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时间、生命、存在等议题。主要作品有《母与子》、《Heavy is the night》。偶尔以笔名“末之斋”发表艺术评论。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自然教育:培养眼里有光的“人”

三米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希望通过课程带给孩子什么?知识?技能?学习的底层能力?抑或是其他特别的东西?

学习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应试,是为了培养“人”,培养一个眼里有光,健康且自由的“人”。而孩子生命能量的充盈与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有足够丰富的人生经验与经历积累。

三米团队在创新教育七年的持续实践,深刻感受到教育是一件漫长的事,它不是一个符号,它是100个、1000个、10000个不起眼的小事。

我们以自然为底色,践行跨学科的体验式学习,关注人的身体素养、心智水平、情感社交等方面的发展,致力于提供有价值、有深度的户外课程,通过教育创新,陪伴、支持、促进儿童的成长。

张如敏,三米学苑创始人,30亩森林基地主理人,8年儿童自然课程项目设计师。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城市媒体:从好玩到创造

城市决定我们的视野,我们影响城市的风向与气候。城市本地自媒体除了吃喝玩乐消费推荐,还能折腾出哪些内容新花样?创造哪些可能性?

创立于武汉的HANS汉声,一直在探索城市自媒体的边界。从“看见更好玩的武汉”到“城市文化创造者”,一个集齐了不想写稿的编辑、厌倦照骗的摄影师、不甘排版的设计师的不务正业编辑部,一群各有棱角对武汉怀着不同情感的自媒体人,如何聚在一起共同创造武汉叙事,发出武汉的声音。

周古月,HANS汉声主编,生活和工作于武汉。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社区艺术:直面问题,朝向改变

我们可以从审美、艺术语言、发明空间、关系媒介、重塑地方的角度来谈社区里的公共艺术。

本次分享我会谈过去5年的部分实践:《坊间·社区公共艺术节》、社区策展人计划、《重返生活》策展项目和童年秘密档案馆项目,包括在不同阶段的一些思考,比如“艺术节之后的第一天是怎样的?”“如何嵌入一个机构来发明空间?”“如何让更多人成为行动者?”

做社区艺术工作,行动者要主动回应自身处境,面向公众并朝向改变,同时在各种限制中不断探索创造性的表达方法,与对象互为主体,保持对话性博弈——放弃对话会让行动空间坍塌,而放弃博弈则会让自己异化成一个工具。

胡燕子,策展人,社区工作者,童年秘密档案馆发起人。2015年至今先后发起并策划“复归·国际现场艺术节”、“童年秘密档案馆”等项目,联合发起并策划“复归倡议行动”“坊间·社区公共艺术节”“麓湖社区艺术季”等项目。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营生记”策展人导师;2022年,TBB社区建筑与文化季策展人之一;2023年,成都双年展社区平行展策展人。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社区图书馆:阿那亚的日常与精神

精神建筑是承载着社区和城镇的居民日常生活和精神活动,比如阅读、思考、冥想,让灵魂回归自然或与艺术发生连接的空间。

孤独图书馆和阿那亚礼堂都是位于北戴河的海岸线上,由直向建筑事务所主持建造,由阿那亚自主运营的精神建筑和文化空间。

经常有人用“一粒种子”去比喻建筑的生命,种子生长的土壤、温度和环境或许是我们观察时代的某一种角度,那么在孤图和礼堂的运营工作中积累的个体的经验和对运营的理解,也许是相对具体可感的补充和标注。

刘林娴,阿那亚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和北岸礼堂运营负责人。

2023年的最后一天,深圳人可以这样过!

做戏:在“蝴蝶岛”相聚,成为彼此的空间

两年前,因为新冠疫情封控,我组织了许多形式各异的线上工作坊、会议以及线上直播。当时的我就像一座孤岛透过屏幕与另外的孤岛们交流,这样的互相倾诉让我们彼此的情感得以重新连接,孤岛也就自然形成了群岛。今年9月,二高表演线下空间在第十个年头按下了暂停键,创作小组带着“蝴蝶岛”与“南方舞馆”,开始“迁徙”。

《蝴蝶岛》由此而来,从疫情中的创作,至疫后香港、北京、澳门及深圳的巡回演出,蝴蝶群岛也在流徙中不断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迭代。我想与大家分享这个迁徙的过程,以及蝴蝶岛里的人,和不断遇见的人与事。

何其沃(二高),舞者,编舞及导演,二高表演艺术艺术总监,广东阳江人,获全额奖学金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 2021年获全额奖学金研修新加坡[CP]3亚洲当代表演艺术评论。2007年创立二高表演,其作品一直坚持以身体作为审视焦点和主要介质,以多元的创作方式,荒诞且严肃地阐释内地社会和文化中身份与性别等诸多现象,近期作品关注内地社会中不断迁徙的新城市移民,以及舞蹈的公共性议题。代表作有《恭喜发财》 系列、《来来舞厅》《这是一个鸡场》《超级紧》《每日动作》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