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勤(穿着空军蓝,面对浪花白,我们是“空军水兵”)
2024-05-26 22:10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次
作者:杨利平 肖瑛 李学杰
隆冬时节,随着北方冷空气南移,海面上风起浪涌,拍打着海岸。小小的码头区,十余条蓝灰色的船艇轻轻摇晃,桅杆高处,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猎猎风中飘扬。这里,就是南部战区空军某海上训练基地海勤大队官兵的“家”。
该海勤大队是一支随空军实战化训练步伐加速而组建的年轻队伍,如今已成长为空军海上作战训练综合保障的中坚力量,在筚路蓝缕中走向海阔天空。
岁末年初,笔者走进海勤大队,近距离感受这群“空军水兵”的海上生活。
我们的战位,在海天之间
侦察交通艇,执行警戒巡逻、布收靶标等任务,是海勤大队数量最多的船艇,也是最小的有舱船艇。
在这些排水量不足100吨的船艇上,大部分空间被设备和操作间占据,然后才是错落其间的生活区。
艇内行走的官兵是不会摆臂的,齐步走的标准动作会打到仪器、战友或碰伤自己;因为床铺比标准尺寸小,很多人养成了侧身蜷睡的习惯;空间不足,仅仅十余人的一日三餐,也要分成两个就餐区......在装备设备的间隙里,官兵们常常锻炼着身体和力量,日复一日锤炼本领。
阳光明媚的前甲板,枪帆长上士金鹏正在给高射机枪上油,长期凝目瞄靶,使得他的眼角早早堆起了鱼尾纹。“射击的时候声音大吗?”笔者问。
“大呀,打一次下来两天耳朵里嗡嗡响,不过可带劲了!”拍着身边的“铁战友”,金鹏脸上充满兴奋。
“其实这跟开汽车一样,打舵要准,配合好船速,尤其要注意海面情况。”航海长、上士杜向前已经在船艇上干了近10年。在这片海洋上,他见过风平时光滑如镜的海面,也经历过扑上驾驶室的大浪,但最激动的,依然是实弹击中靶标的那一刻。轰然腾起的烈焰,每次都像火炬一样,将他“从里到外照得透亮”。
船艇渐渐加速,从狭窄的舱口沿直梯下到机舱,就是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鸣声,密闭的空间充满了柴油的味道,人站在地板上,五脏六腑都随之抖动。“说话靠喊”“听话靠猜”,一次任务,机电兵至少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18个小时。
“怎么坚持下来的?”笔者的喊话淹没在轰鸣声中,只好把问题写在纸上。“战机飞向远海从我们这里起步,光荣!”机电长四级军士长易晓宇认真写下回答。
“只要能帮助战机提升战斗力,岗位再苦都值得!”在这狭小的船艇上,每一个岗位都关乎着空军海上战斗力的生成,“与有荣焉”是每名官兵的真实感受。
“你目力所及的天空和大海,都是我们的阵地!”浪花飞溅的船头,某艇艇长赵洪淋手一挥,划出了海阔天空。
潮来潮往,是青春奋斗的节拍
上船第一次任务,河北籍新兵殷博文是躺着去、躺着回的。坐在笔者面前,已经是中士的他回忆起那三天依然心有余悸。
这片海域,夏天台风肆虐,冬天寒潮持续。提起晕船,每个官兵都能从回忆里拎出一堆故事。
某艇艇长吕彦东接的是副队长罗国建的班,第一次出海就遇上大风浪晕了船,他把自己绑在指挥台上,旁边摆着盆,边吐边指挥。坐镇的罗国建不仅不帮忙,开饭时还逼着吕彦东吃东西。罗国建说:“艇长要对全艇人的安全负责,谁晕了他都不能晕,必须要过这一关!”
“人生要经得起风浪”,在这里是必须直面的现实。潮来潮往,拍打着船艇,也砥砺官兵们“吃苦不言苦,浪高志更高”的战斗意志。
打靶是海训的重要科目,各型靶标有的重达数吨,都要一一固定在深海靶区,布设和撤靶都是细致、危险的活儿。
那一年执行某重大任务,在靶标撤收阶段,一个仿真靶被打得面目全非。原某侦察交通艇艇长、现某拖船船长叶文龙刚跳到靶上,侦察艇就被大浪拍在靶标尖头上,撞出一个大窟窿,必须立即返港维修。独自留在靶上的叶文龙半泡在海水中坚持完成了分解,等小艇来接时,他已几近虚脱,只能拽着绳子被拉上船。
“老鼠晕得跳海”这样的场景,四级军士长陈乐亲眼见过。那年他所在某侦察交通艇在返港途中突遇强对流天气,风浪中艇的横摇幅度超过30度。“甲板面几乎与海面平齐”,陈乐说那是他军旅生涯中最惊险的一幕,所有人都身着救生衣集中在驾驶室,航海长抱着船艇文件,大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而在四级军士长赵雄心里,最难忘的却是大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
海勤大队初成立时,一穷二白,不少人都像赵雄、陈乐一样,在军旅路上来了个急转弯,穿着空军蓝,面对浪花白,从“海里”“公里”换算学起,从学游泳、抗晕船做起,成长为技术全面的精武标兵。
今天,在整个海训基地,仍有许多从大队初创时期就加入的“元老”战斗在各个岗位。从风华正茂到满面沧桑,潮来潮往,是人生的风浪,也是青春的节拍,把他们最美好的年华留在这片碧海蓝天。
这情怀,如星辰,如大海
2013年,从海军工程大学舰面指挥专业毕业的罗国建来报到时,在码头目瞪口呆:“天啦,还有这么小的军用船!”
当初嫌“船小”的罗国建如今已经成长为优秀的船艇指挥员。担任某艇艇长第一年,他就用“海军习惯”“海洋思维”重塑训练模式和管理模式,带领全体官兵夺得各项荣誉,自己也荣立三等功。2018年6月,罗国建被任命为侦察交通艇队副队长。
罗国建告诉笔者,现在的他,“陆上待几天就想下船,船上待几天就想出海,不然浑身难受!”
他的不少同学去了战舰的保障岗位,而他却在小小的码头越干越有劲:“不一样,他们是守业,我们是创业!”
创业,总是与艰苦、坚守紧紧相连。
大队库房里还保存着一大箱影视光盘。那些年船艇锚泊在海上,不能上岸,没有信号,看录像就是除了教育学习之外最大的集体活动。
在船上,没有专门的炊事员,都是轮流做饭。有一次保障重大演训任务,布靶量剧增,船艇在海上持续工作,根本没时间做饭,官兵们吃了一个多月的面包和泡面。
“每个人都掉了10多斤肉,晒脱两三层皮,回家媳妇差点没认出来!”谈起那次任务,大队长赵克山颇为感慨,那是基地成立以来最艰苦的一场战役,岸边修理所三班倒赶制各类靶标,连不值班的领导都拿起了焊枪。海勤大队24小时无休拖靶、布靶,许多人每天只睡3、4个小时……
那一仗,打出了海训基地全面保障的赫赫威名,也打掉了不少人潜意识中的“空军身份”“陆地思维”,培养出一大批像罗国建一样“不出海就难受”的骨干,彻底爱上了这片海。
采访结束时,笔者问了一个问题,海上执行任务没有信号,怎么谈恋爱和维系家人感情呢?
“我们出海不谈恋爱,回来再谈!”
“只有希望他们理解了,不理解也没办法!”
长期在海上战风斗浪,习惯了硬碰硬,狠斗狠,这群汉子在面对妻儿家人时,总有点不知该怎么柔软。
什么是事业?事业就是把工作赋予情怀。或许在这群“空军水兵”内心深处,已经把最柔软的一角留给了祖国,用最坚强的意志来守护,这蓝色的海洋,这美丽的浪花白。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隆冬时节,随着北方冷空气南移,海面上风起浪涌,拍打着海岸。小小的码头区,十余条蓝灰色的船艇轻轻摇晃,桅杆高处,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猎猎风中飘扬。这里,就是南部战区空军某海上训练基地海勤大队官兵的“家”。
该海勤大队是一支随空军实战化训练步伐加速而组建的年轻队伍,如今已成长为空军海上作战训练综合保障的中坚力量,在筚路蓝缕中走向海阔天空。
岁末年初,笔者走进海勤大队,近距离感受这群“空军水兵”的海上生活。
我们的战位,在海天之间
侦察交通艇,执行警戒巡逻、布收靶标等任务,是海勤大队数量最多的船艇,也是最小的有舱船艇。
在这些排水量不足100吨的船艇上,大部分空间被设备和操作间占据,然后才是错落其间的生活区。
艇内行走的官兵是不会摆臂的,齐步走的标准动作会打到仪器、战友或碰伤自己;因为床铺比标准尺寸小,很多人养成了侧身蜷睡的习惯;空间不足,仅仅十余人的一日三餐,也要分成两个就餐区......在装备设备的间隙里,官兵们常常锻炼着身体和力量,日复一日锤炼本领。
阳光明媚的前甲板,枪帆长上士金鹏正在给高射机枪上油,长期凝目瞄靶,使得他的眼角早早堆起了鱼尾纹。“射击的时候声音大吗?”笔者问。
“大呀,打一次下来两天耳朵里嗡嗡响,不过可带劲了!”拍着身边的“铁战友”,金鹏脸上充满兴奋。
“其实这跟开汽车一样,打舵要准,配合好船速,尤其要注意海面情况。”航海长、上士杜向前已经在船艇上干了近10年。在这片海洋上,他见过风平时光滑如镜的海面,也经历过扑上驾驶室的大浪,但最激动的,依然是实弹击中靶标的那一刻。轰然腾起的烈焰,每次都像火炬一样,将他“从里到外照得透亮”。
船艇渐渐加速,从狭窄的舱口沿直梯下到机舱,就是震耳欲聋的发动机轰鸣声,密闭的空间充满了柴油的味道,人站在地板上,五脏六腑都随之抖动。“说话靠喊”“听话靠猜”,一次任务,机电兵至少要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18个小时。
“怎么坚持下来的?”笔者的喊话淹没在轰鸣声中,只好把问题写在纸上。“战机飞向远海从我们这里起步,光荣!”机电长四级军士长易晓宇认真写下回答。
“只要能帮助战机提升战斗力,岗位再苦都值得!”在这狭小的船艇上,每一个岗位都关乎着空军海上战斗力的生成,“与有荣焉”是每名官兵的真实感受。
“你目力所及的天空和大海,都是我们的阵地!”浪花飞溅的船头,某艇艇长赵洪淋手一挥,划出了海阔天空。
潮来潮往,是青春奋斗的节拍
上船第一次任务,河北籍新兵殷博文是躺着去、躺着回的。坐在笔者面前,已经是中士的他回忆起那三天依然心有余悸。
这片海域,夏天台风肆虐,冬天寒潮持续。提起晕船,每个官兵都能从回忆里拎出一堆故事。
某艇艇长吕彦东接的是副队长罗国建的班,第一次出海就遇上大风浪晕了船,他把自己绑在指挥台上,旁边摆着盆,边吐边指挥。坐镇的罗国建不仅不帮忙,开饭时还逼着吕彦东吃东西。罗国建说:“艇长要对全艇人的安全负责,谁晕了他都不能晕,必须要过这一关!”
“人生要经得起风浪”,在这里是必须直面的现实。潮来潮往,拍打着船艇,也砥砺官兵们“吃苦不言苦,浪高志更高”的战斗意志。
打靶是海训的重要科目,各型靶标有的重达数吨,都要一一固定在深海靶区,布设和撤靶都是细致、危险的活儿。
那一年执行某重大任务,在靶标撤收阶段,一个仿真靶被打得面目全非。原某侦察交通艇艇长、现某拖船船长叶文龙刚跳到靶上,侦察艇就被大浪拍在靶标尖头上,撞出一个大窟窿,必须立即返港维修。独自留在靶上的叶文龙半泡在海水中坚持完成了分解,等小艇来接时,他已几近虚脱,只能拽着绳子被拉上船。
“老鼠晕得跳海”这样的场景,四级军士长陈乐亲眼见过。那年他所在某侦察交通艇在返港途中突遇强对流天气,风浪中艇的横摇幅度超过30度。“甲板面几乎与海面平齐”,陈乐说那是他军旅生涯中最惊险的一幕,所有人都身着救生衣集中在驾驶室,航海长抱着船艇文件,大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而在四级军士长赵雄心里,最难忘的却是大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
海勤大队初成立时,一穷二白,不少人都像赵雄、陈乐一样,在军旅路上来了个急转弯,穿着空军蓝,面对浪花白,从“海里”“公里”换算学起,从学游泳、抗晕船做起,成长为技术全面的精武标兵。
今天,在整个海训基地,仍有许多从大队初创时期就加入的“元老”战斗在各个岗位。从风华正茂到满面沧桑,潮来潮往,是人生的风浪,也是青春的节拍,把他们最美好的年华留在这片碧海蓝天。
这情怀,如星辰,如大海
2013年,从海军工程大学舰面指挥专业毕业的罗国建来报到时,在码头目瞪口呆:“天啦,还有这么小的军用船!”
当初嫌“船小”的罗国建如今已经成长为优秀的船艇指挥员。担任某艇艇长第一年,他就用“海军习惯”“海洋思维”重塑训练模式和管理模式,带领全体官兵夺得各项荣誉,自己也荣立三等功。2018年6月,罗国建被任命为侦察交通艇队副队长。
罗国建告诉笔者,现在的他,“陆上待几天就想下船,船上待几天就想出海,不然浑身难受!”
他的不少同学去了战舰的保障岗位,而他却在小小的码头越干越有劲:“不一样,他们是守业,我们是创业!”
创业,总是与艰苦、坚守紧紧相连。
大队库房里还保存着一大箱影视光盘。那些年船艇锚泊在海上,不能上岸,没有信号,看录像就是除了教育学习之外最大的集体活动。
在船上,没有专门的炊事员,都是轮流做饭。有一次保障重大演训任务,布靶量剧增,船艇在海上持续工作,根本没时间做饭,官兵们吃了一个多月的面包和泡面。
“每个人都掉了10多斤肉,晒脱两三层皮,回家媳妇差点没认出来!”谈起那次任务,大队长赵克山颇为感慨,那是基地成立以来最艰苦的一场战役,岸边修理所三班倒赶制各类靶标,连不值班的领导都拿起了焊枪。海勤大队24小时无休拖靶、布靶,许多人每天只睡3、4个小时……
那一仗,打出了海训基地全面保障的赫赫威名,也打掉了不少人潜意识中的“空军身份”“陆地思维”,培养出一大批像罗国建一样“不出海就难受”的骨干,彻底爱上了这片海。
采访结束时,笔者问了一个问题,海上执行任务没有信号,怎么谈恋爱和维系家人感情呢?
“我们出海不谈恋爱,回来再谈!”
“只有希望他们理解了,不理解也没办法!”
长期在海上战风斗浪,习惯了硬碰硬,狠斗狠,这群汉子在面对妻儿家人时,总有点不知该怎么柔软。
什么是事业?事业就是把工作赋予情怀。或许在这群“空军水兵”内心深处,已经把最柔软的一角留给了祖国,用最坚强的意志来守护,这蓝色的海洋,这美丽的浪花白。
学习军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 2024-05-27[消费经验]南欧(各国简介(南欧篇)——葡萄牙)
- 2024-05-26[消费经验]可靠性(2022最新可靠性排名:丰田霸榜第一,奔驰让人失望?)
- 2024-05-26[消费经验]我的ps女友(PS大神,能帮我P个女朋友吗?)
- 2024-05-26[消费经验]91年(91年山西狼帮覆灭记:武器装备精良,曾公开举行黑社会“阅兵”)
- 2024-05-26[消费经验]朝阳一高(朝阳市一高中2023年秋季开学军训第一课)
- 2024-05-26[消费经验]三门中学(培养会“思考”的学生三门中学深耕课堂变革)
- 2024-05-26[消费经验]玩爱之徒(蔡依林:有过三段失败恋情,44岁仍未婚,再婚父亲60岁后连生两子)
- 2024-05-26[消费经验]苏轼纪录片(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