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焦虑(被北京卫视点名的“董太太”,不过是在贩卖中产阶级的焦虑)
2024-05-23 08:51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次
作者:洞见ciyu
这几天,知名网红董太太引发了不少讨论。
她大谈“富人如何教育孩子”“精英如何练成”“破局阶层固化”等话题,鼓吹精英教育,圈到了不少有育儿焦虑的中产粉丝。
镜头前,她考究的着装,得体的仪态,呈现出一种英式贵族范。
她自述自己精英教育理念,为了三个孩子已经投入了1000多万,成功地把孩子送去英国读贵族学校。
不仅如此,董太太很懂大众慕强、求富的心理。
她会经常采访世界各地富豪、国际名校的学生以及企业家,为自己的精英教育理念背书。
像有一期节目中,她直接在标题点名“钞能力”爸爸的教育观。
先着重介绍这位爸爸在上海的豪宅设计,还有这位爸爸的烦恼是:怎么把身上的钱花掉。
一切铺垫完毕后,董太太才进入教育的话题,这位爸爸是怎么送女儿去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
每一期都像爽剧爽文一样,上流人士光鲜亮丽,子女学业有成。
谁看了不迷糊?
于是,一大批渴望鲤鱼跃龙门的中产父母一跺脚、一咬牙,买下了董太太推荐的名门贵族教育课程。
但是董太太成也精英教育,败也精英教育。
慢慢地,有人就看出不对劲:这所谓精英教育太过粗暴单一了,基本就是围绕着名利转。
北京卫视也亲自下场点名批评:董太太实际上就是贩卖焦虑,所宣扬的精英教育也存在不良价值导向。
董太太一时成了舆论风口,别人口诛笔伐。
那一群被收割的中产阶级们,也成了嘲讽的对象,一个劲地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没想到自己先成了韭菜。
别人觉得他们愚昧,我看到的却是他们被时代裹挟的迷惘和焦虑。
他们想托举孩子到更高的阶层,一味砸钱、一味逼孩子,把精英教育变成了金钱教育、鸡娃教育。
01
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中产到破产之间只差一场精英教育。
重金教育孩子,搁在以前是稳赚不赔的事业,放到现在一不小心就成了血本无归的投资。
作者@小琛日记聊到自己的经历,她16岁就被父母送去美国读高中。
父母为了供她上学,前前后后花费了约268万人民币,还欠了不少外债。
而小琛也十分争气,研究生考入了藤校。
毕业回国工作时,她就拿到了12K的薪资。
可如今她30岁,距离自己的教育投资回本更是遥遥无期。
都说教育就是拿钱打水漂,听见响是幸运,听不见才是常态。
虽然@小琛抱怨她的教育高投入,低回报,但起码上了名校,月薪上万,还算是听见了声响。
但多少人把钱砸进去,连一声响都听不到。
他们安排孩子上中英双语的私立学校,初中去国际学校,高中着手规划出国留学,呕心沥血供养了十几年,孩子出来后只找了一份三四千块的工作。
他们砸重金逼着孩子学击剑、学马术、各种乐器,可孩子只是多了一项乐趣。
中产父母以整个家庭为代价,搏孩子的璀璨未来,但往往会事与愿违
在国际学校当老师的@张舟说过他一个深圳的朋友。
早早就步入中产阶层,却因为奉行精英教育,掏空了家底。
为了孩子的学习,他放着不买大平层,非得去买老破小,一家子挤在逼仄的空间里。
课外活动也从网球升级到马术,寒暑假上会安排去海外游学,一次花费就得好几万。
@张舟感慨地说,砸钱式的精英教育可能还没培养出天之骄子,家庭就先被拖垮了。
不得不承认,精英教育是一件沉没成本非常高的投资。
它可能是一条阶层跃升的大道,更可能是返贫的无底深渊。
02
斯坦福学生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
想象一下,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漂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
接受精英教育的孩子就像这一只鸭子一样,表面上优秀且有涵养,实际上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安。
他们拥有普通人难以想象的教育资源,但也面临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压力。
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里,家进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国王爱德华六世营山男校,这是当地最好的公立学校。
妈妈晓菲亲力亲为,为孩子家进精心制作了一份学习时间表,课间休息只给三分钟。
除了学习之外,晓菲努力让孩子全面发展,不仅会打橄榄球,还会拉小提琴、弹钢琴。
她为孩子早早规划好的未来职业道路:医生。
从家进很小的时候,晓菲就不遗余力激发他对医学的兴趣和灌输医学的信息知识。
晓菲自言,她要让自己的孩子跻身英国的精英行列。
但在这样的精英教育下,孩子的身心却出现了问题。
在清华大学心聆实验室对家进的精神压力测试下,都表明家进的潜意识压力和紧张感都很大。
晓菲这才想起家进的抱怨和经常会不自觉咬手指的行为。
这让晓菲陷入茫然无措中,为什么推崇的精英教育结果会是这样?
中产父母生怕孩子落后别人家一步,像拉紧发条一样,把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在家里学习至上,在学校绩点至上,他们不允许孩子走偏,更不允许孩子浪费时间。
可如果父母把考名校、挤进精英行列当目标,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悲剧的种子便种下了。
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发表过一篇名为《精英教育的劣势》的文章,他认为许多人精英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
当孩子身上光鲜外表被剥离之后,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身上寄居着令人窒息的恐惧、焦虑、失落、无助、空虚和孤独。
精英教育,可能鸡出一只飞到枝头的凤凰,也可能培养出一个精神病患者。
03
博主@姑的idea也驳斥了董太太的价值观,聊了聊她所理解的精英教育。
出生海淀的她从小被鸡娃,高中重点名校,本科在美国最好的公立大学。
她的发小从清华龙班到人大附中,大学就读于杜克,毕业就职于华尔街。
她们认识的一些真正精英里,会把孩子送去一些非常小众、类似职校的地方。
这些学校的共性在于:打破学科边界,让孩子们根据兴趣学习,并且尽早开始创业或者研究。
博主认为:他们不再需要给孩子做任何学历镀金,而是直接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许多人对精英教育的理解比较浅层,生搬硬套富人的教育模式。
上最昂贵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却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
自以为是地给孩子设计好未来,却从不问孩子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这种模式养育出来的孩子,被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称之为:优秀的绵羊。
他们聪明却又低能,勤奋却又没思辨,离开书本几乎是半个“废人”。
伊泽尔·沃西基被誉为“硅谷教母”,她的三个女儿在美国都非常出名。
大女儿苏珊·沃西基,被誉为“Google之母”;
二女儿珍妮特·沃西基,是医学人类学家、流行病学家;
三女儿安妮·沃西基,更是被誉为“女版乔布斯”。
为什么她们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那是因为伊泽尔从小就教会他们要独立学习和思考。
比如自己的生活,自己得安排好。哪笔钱花得有意义,哪些钱不必要花。
比如遇到问题,不是从别人那里寻求帮助,首先要看看能不能通过思考,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说到底,真正的富养,在于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底层能力。
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决定一个人阶层的能力,这不需要卷财力。
▽
一直以来,我对精英教育不置可否。
我从小上山爬树打弹弓,下河摸小鱼抓小虾,没上过贵族学校,没上过兴趣班,只是从小爱读书而已。
这并不影响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对家庭负责的人。
都说,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如果孩子一直被困在精英教育计划里,怎么奔向旷野。
拿我儿子来说,他因为功课不拔尖、运动能力不突出,除了劳动委员,别的职位跟他没什么关系。
但是对于他的未来,我从不担心。
他跟男同学能玩一块,又能照顾好女同学。
他能自己做早餐、收拾房间,自己安排好零花钱。
我想,一个能独立解决人际关系、生活问题的孩子,能差到哪儿去呢?
点个赞吧 ,与父母们共勉。
- 2024-05-27[消费经验]南欧(各国简介(南欧篇)——葡萄牙)
- 2024-05-26[消费经验]可靠性(2022最新可靠性排名:丰田霸榜第一,奔驰让人失望?)
- 2024-05-26[消费经验]我的ps女友(PS大神,能帮我P个女朋友吗?)
- 2024-05-26[消费经验]91年(91年山西狼帮覆灭记:武器装备精良,曾公开举行黑社会“阅兵”)
- 2024-05-26[消费经验]朝阳一高(朝阳市一高中2023年秋季开学军训第一课)
- 2024-05-26[消费经验]三门中学(培养会“思考”的学生三门中学深耕课堂变革)
- 2024-05-26[消费经验]玩爱之徒(蔡依林:有过三段失败恋情,44岁仍未婚,再婚父亲60岁后连生两子)
- 2024-05-26[消费经验]苏轼纪录片(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