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桐梓林(桐梓林本叫“桐子林”?五根松到底有几棵松?)

2024-05-22 13:06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北到韦家碾,南到澳大利亚

没有挤过1号线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上期,我们为大家讲述了1号线

韦家碾、升仙湖等地铁名的由来

今天,我们接到来摆

⬇️⬇️⬇️

桐梓林原本有桐树?

倪家桥真的有座桥?

为啥只有“五根”松而不是“三根”?


01桐梓林:从“桐子”到“桐梓”“筒子”

▲桐梓林街景 图片来源:武侯区文体旅游局官微

桐梓林站,得名于老地名“桐梓林”。相传此处曾有成片的桐树,按照成都乡民以显著植物命名的习惯,大家约定俗成,称此为“桐子林”。

桐树,因其树似梧桐、种子可榨油而得名“油桐”,据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桐子油味甘、微辛,性寒,有大毒。主治疥癣虫疮、肿毒,敷恶疮,宣水肿,涂汤火疮,吐风痰、咽部红肿疼痛,及诸疾。”

大约在清朝初年,这里兴起了场镇,直到清中后期这个古老的场镇才逐渐衰落。清光绪18年《华阳县志》:“桐子林场,治南八里,今废。”

▲清光绪18年《华阳县志》记载“桐子林场”书影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大约到了清代末年,该地名被文人雅化为“桐梓林”。“桐子林”和“桐梓林”虽然一字之差,但内涵大为不同,蕴含着成都文人的大智慧。

“桐子”仅指桐木,“桐梓”可指桐木与梓木两种树种,古人认为桐、梓一阴一阳,两者并生阴阳相合,如明代高濂在《燕闲清赏笺·论琴》里提及制作古琴的取材:“琴取桐为阳木,梓为阴木,木用阴阳,取其相配,以召和也。”

新中国成立后,此地曾被命名为“光荣大队”。1981年,又以境内有老地名“桐梓林”更名为“桐梓林大队”,“桐梓林”一名相传至今

更有意思的是,成都人风趣幽默,打麻将也会提到桐梓林。打麻将时,不要筒子的人摸了很多筒子,便会打趣道:“我是不是遇到‘筒子’林了哦!”


02倪家桥:一座神秘的桥

倪家桥站,得名于老地名“倪家桥”,跨肖家河岔流火烧堰。此处曾有倪姓人家聚居,故得此名。

火烧堰(成都人以渠道起水的堰名,称河道)起水于肖家河,自西向东,经倪家桥一带分出高攀河南流,又东行过郭家桥(即清代永济桥)后汇入锦江。

这条河流至今尚存,但倪家桥早已消失在历史中,其始建年代、形制均不详。1984年《四川省成都市地名录第二分册·桂溪公社》收录了“倪家桥”一条,但无介绍。


03华阳:此华阳非彼华阳

▲明代嘉靖版《华阳国志》

图片来源:“方志四川”

地铁1号线华阳站,得名于此处原有“华阳镇”(现称“华阳街道”)。

“华阳”一名极其古老,但此“华阳”被称作“华阳”的历史并不长。

“华阳”一名最早见于先秦时期《尚书·禹贡》。作为地名,一般指西周诸侯国华国的都城(位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镇华阳寨村)。

后来世人以“华阳”指代华山之南的广大地区,这个“华阳”包括了今四川和云南、陕西秦岭以南、贵州一带。东晋成都人常璩写就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就记录的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风貌。

到了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成都县分出一个县,原本叫“蜀县”,因为四川地区也可称华阳,就更名“华阳县”,此县的县治一直在成都中心城区。此后,成都、华阳两县都被四川人称为“首县”,两县共治省城

▲嘉庆《华阳县志》载清代华阳县疆域图 图片来源:成都市情网

今天的华阳街道,是清代的“中兴场”,因为此地上有黄土场、下有潼梓场,故名“中兴”。新中国成立后,又称中兴镇。中兴有著名的古蜀三都之一的先秦“广都”遗址,遗址俗称古城坝(今古城社区),唐宋时期的广都县治均在此。

元中统元年(1260年),广都县被废,今日华阳街道才被划归华阳县管辖。1965年,华阳县被撤销并入双流。1981年地名普查时,中兴镇因为原属华阳县,被更名为“华阳镇”

2006年,华阳镇改为华阳街道。

穿越数千年,“华阳”二字,作过国都,也作过县城,还泛指过西南地区,后来成为街道名,细细品读地铁一号线上的“华阳”二字,仍能感受到流淌着的历史底蕴。


04四河:这里有四条河

▲1988年四川省双流县地图中的“四河”

图片来源:作者本人提供

四河站,得名于此地原有“四河村”。

此处原有老地名“刘家巷子”,曾是四河村驻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形成村落,曾一度名为“反帝大队”。

后来,因村庄境内有四条小水渠,改为“四河”,该地名沿袭至今。


05五根松:你猜我究竟有几“根”?

五根松站,得名于老地名“五根松”。五根松原是华阳东寺村的一个小地名,所谓的“五根松”,即指从一个松树疙瘩(树桩)长出五根枝干。遗憾的是,这棵松树已不存。

在四川威远县,也有一棵五根松,我们可以通过威远县的五根松,想象此处旧日的胜景。

▲威远县五根松 图片来源:威远广播电视台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地原有五棵显眼的松树,故有此称。

这种说法在附近地域也有不少佐证,堪称“系列作品”:与五根松相距不远的双简路附近,有因为一棵松树得名的地名“一根松”;同样相距不远的兴隆街道,有因为三棵松树得名的“三根松”,至今,那里还叫“三根松社区”。

除了“一根松”“三根松”两个“亲兄弟”,“五根松”还有两个“双胞胎兄弟”。

在原双流黄佛乡(现属黄龙溪镇),也有地名“五根松”,1988年《四川省双流县地名录·黄佛公社》:“五根松,清代中期有五株古松,故名”;在原双流红五乡(现合并于籍田街道),也有地名“五根松”,收录于1988年《四川省双流县地名录•红五公社》。


06广都:唉,我咋遇到隋炀帝了嘛!

广都站,位于华阳站附近,因华阳街道在古代是广都县治所在地而得名。

一般认为,广都始建于公元前316年,与古蜀国成都、新都并称“三都”。汉代杨雄《蜀王本纪》言:“蜀王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

到了西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朝廷置广都县。

汉、蜀汉、晋代的广都治所都在今华阳街道。

隋仁寿元年(601年),“广都”犯了炀帝杨广的名讳,“广”字不能再用。那一年,广都县治被迁往今双流东升附近,改称双流县。

▲隋炀帝杨广画像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微信公众号

到了唐代龙朔三年(663年),政府又并立双流县和广都县,双流县治设在今东升街道,广都县治设在今华阳街道。

直到元初,广都县毁于战乱,中统元年(1260年)古广都县才被划归华阳县管辖。

历史上,写广都的文人墨客也不少,写得最多的,当属南宋大诗人陆游。

1177年12月,陆游来到广都县礼佛,作《之广都憩铁像院》:“岁暮天苦寒,风雨复乘之。道边得古寺,欣然具晨炊……”;并在城外锦江上泛舟,作《广都江上作》:“微波不摇江,纤云不行天。我来倚杖立,天水相澄鲜。平远望不尽,日落自生烟……”;在路途中,他写下《广都道中呈季长》:“江水不胜绿,梅花无赖香……”;1188年12月,他又在《简谭德称监丞》中写道:“广都江上送舟行,泪洒春风别少城……”

07广福:积善为民,福祉广布

广福站,得名于“广福桥”。新中国成立后,此处曾称中兴公社红星大队,因有广福桥,所以在改革开放初期改为中兴公社广福大队。

“广福桥”据地方志记载,建桥已失考,名称由来在《华阳县志》上也无记载,当地人又称“积善桥”。清《华阳县志》记载的“广福桥”,则是今武侯区高升桥附近的广福桥。

“积善”“广福”二词,都表达了成都人对美德的推崇、对美好的向往。


08兴隆湖:愿大家都兴隆!

成都人自己的海——“兴隆湖”!

兴隆湖,原是鹿溪河流域的一处低洼河湾,经过壅水规划,成为生态湖泊,是集防洪、生态、景观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天府绿心”。

▲兴隆湖站B出口 图片来源:成都发布

兴隆湖的“兴隆”二字,则取自所在地“兴隆街道”。兴隆街道,以场镇蓝家店又名“兴隆场”而得名。蓝家店是清中期形成的小集镇,相传有蓝姓人家在此开店营生,故得此名。

1988年《四川省双流县地名录•兴隆公社》:“后逐渐有刘、陈、李姓人家在此(蓝家店)开店。”随着场镇逐步扩大,为祈求生意兴隆,故又称“兴隆场”

▲郁金香盛开的兴隆湖 图片来源:“天府兴隆”天府新区兴隆街道办事处官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