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聘(杜绝“双聘院士”中国工程院官宣)

2024-05-21 15:00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12月8日,中国工程院2023年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在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为新当选院士颁发证书并作了讲话。

李晓红围绕《坚守学术初心,奋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主题致辞,向中国工程院新院士提出 4 点希望:一是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树牢至诚之心。二是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永葆至真之心。三是始终强化使命担当,砥砺至勇之心。四是始终珍视崇高荣誉,恪守至纯之心

李晓红表示,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双聘院士”,杜绝以“院士”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

坚守学术性方面,李晓红表示,要坚持在本专业本领域科研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和科研上,要减少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减少各类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减少各类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推动科技界形成专注学术、潜心科研的良好学风。要规范学术话语权,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要强化教学和科普责任,引导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工程科技报国的火热实践。

“如果一位院士被金钱名利所诱惑,偏离学术的轨道,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必定会伤害到我们整个群体,影响的是整个群体的声誉,破坏的是院士群体的形象。”李晓红说,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双聘院士”,杜绝以“院士”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成为院士,要更加严格自律、加强对团队的管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做学术道德的楷模,让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对于“双聘院士”称谓,中国工程院一直以来都持否定态度。2020年11月通过修订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为规范》明确提到:

院士应把主要精力用于本职工作,在保证本职工作时间、完成本职任务的前提下,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经批准后,可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兼职工作,杜绝无实质性工作内容的各种兼职和挂名。

兼职应按照单位性质和所任职务,根据国家和所在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军队院士兼职,按军队有关规定执行。如有取酬需如实申报、依法纳税。院士受聘工作站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受聘院士工作站情况以及兼职情况需报工程院备案。

院士是荣誉称号,不是职称或职务。院士不得接受所谓“双聘院士”等类似称谓。

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也曾多次在公开会议中强调,不接受所谓“双聘院士”。

2021年5月,李晓红在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报告中表示,“我们要建立相应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院士兼职,尽力解除附加在院士身份上的利益捆绑,推动协调有关部门不要把学术无关的各项职能、利益、资源与院士头衔挂钩。”

李晓红说,不要当“全能院士”,坚决拒绝无实质性意义的挂名或头衔,不接受所谓“双聘院士”等类似称谓,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要配得上院士证上的庄严国徽。要制定院士行为负面清单,对违反学术道德、违规违纪的现象零容忍,实施停止一定期限内提名权和评审权等处理措施。从严完善院士退出制度,清除影响院士队伍建设的消极因素。

2023年4月23日,第九届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第九次会议,听取了近期深化院士制度改革主要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审议通过了改进院士遴选机制、维护院士称号纯洁性、更好发挥院士作用等方面的有关制度文件。这意味着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已经通过文件形式落地。

院士制度是国家为激励科研工作者而设立的一项重要人才制度,但长久以来,我国院士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出现了诸如“高龄院士退不出”“烟草院士去不掉”等情况。也因为这样,院士称号被人们视为“铁称号”和“终身荣誉”,院士头衔成为各地竞相追逐的“技术资源”。改革院士制度的目的,就是让院士回归荣誉性和学术性。

据了解,2023年院士增选,是党的二十大后首次院士增选,是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首次集中检验。

为贯彻落实深化院士制度改革要求,优化院士队伍结构,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布局,中国工程院今年首次发布院士增选指南,明确院士增选坚持质量第一,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着重从长期奋战在科研和工程技术一线的科研人员中遴选院士,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国家重大工程、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今年新当选院士中,有未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有较少公开发表论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吴世忠,有只有中专学历但成功研发出多款全球首创性疫苗和试剂的夏宁邵,有长期扎根西部的尼玛扎西、高雄厚,有挑战白血病“生命禁区”、创建“北京方案”的黄晓军,有数十年从事DNA检验技术研究的人民警察、英雄模范刘超等。今天的当选院士学习教育暨颁证仪式上,李东、尼玛扎西、刘超3位新当选院士代表分别发言。他们表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工作、自主创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本次院士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的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当选院士共涉及43个一级学科,覆盖了院士增选指南中学科的78.2%。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8.2岁,最小年龄48岁,最大年龄76岁,60岁(含)以下的占81.1%。本次院士增选后,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李晓红院士讲话全文如下:


坚守学术初心 奋力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在 2023 年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上的讲话

李晓红

2023 年 12 月 8 日

各位院士、同志们:

孟冬之季,山寒水冷,但这个大厅里却暖意融融。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见证一个特别的时刻 ——2023 年新当选院士颁证仪式。来到现场的,有新当选的 74 位院士,还有院士的单位、团队和家人代表。首先,我代表中国工程院向各位新当选院士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院士单位、团队和家人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院士队伍建设,亲自推动深化院士制度改革。2023 年院士增选,是党的二十大后首次院士增选,是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首次集中检验。

中国工程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决策部署,注重在国家重大工程中选拔院士,以重大贡献、学术水平、道德操守为准绳,重视候选人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贡献,坚决破除 「 四唯 」,注重通过标志性成果评价候选人,持续关注长期工作在西部边远地区的候选人和一线的杰出专家,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坚持德才兼备,坚持严而又严的学术标准,选出了让党中央放心、人民满意、科技界认同的工程科技专家。

今年新当选院士中,有未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的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有较少公开发表论文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专家吴世忠,有只有中专学历但成功研发出多款全球首创性疫苗和试剂的夏宁邵,有长期扎根西部的尼玛扎西、高雄厚,有挑战白血病 「 生命禁区 」、创建 「 北京方案 」 的黄晓军,有数十年从事 DNA 检验技术研究的人民警察、英雄模范刘超,有突破绞吸挖泥船技术瓶颈,在填海造礁中发挥重大作用的谭家华,有投身国防工业填补关键领域空白、首次参评的吴强,有长期战斗在动物疫病防控最前线、巾帼不让须眉的金梅林,有聚焦国家重大工程安全的殷跃平,有突破海洋声学环境辅助决策关键技术的笪良龙 …… 这都是我们不拘一格为国选才的有力佐证。

刚才,周济名誉主席对大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几位代表做了很好的发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对你们过往杰出学术水平和卓越成就的充分肯定,更是对你们坚守科研初心、再立新功的殷切期待。

各位院士,中国工程院是中国工程科技界最高的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工程科技最高殿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在共和国的灿烂星河里,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群星璀璨,坐标闪亮。这支队伍,寄托了数千万中国工程科技工作者的光荣与梦想,也承载着来自党和国家的关怀和肯定。

你们加入这个群体,与群星为伍,肩负起了续写中国工程院新辉煌的历史重任。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加入,中国工程院这块金字招牌必定会更加闪闪发亮,中国工程院这个大家庭必将越来越好!

下面,我着重围绕坚守学术初心,奋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谈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始终胸怀 「 国之大者 」,树牢至诚之心

对党忠诚,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应当坚守的政治底线。中国特色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设立的重要人才制度,核心是党的领导,与西方国家院士制度有着本质区别。党和国家设立院士制度的初衷,就是要凝聚我国科技界精英为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攻难关,就是要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努力奋斗,就是要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的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作为院士,必须怀着一颗至诚之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铸牢思想政治根基,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胸怀 「 国之大者 」,勇担 「 四个表率 」。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两院院士的 「 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 这一崇高赞誉。

二、始终坚持创新引领,永葆至真之心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各位院士,在漫漫几十年的科研路上,正是你们矢志创新、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的荣誉和成就。但是,永远不要忘记你们从哪里来,为什么出发。不能今天成为院士,就自我感觉和昨天当教授或研究员的那个自己不一样了,把自己当 「 全能 」 院士,不管什么领域的学术会议都敢参加,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敢拍板表态,甚至停下学习和进步的步伐,违背学术初心。

科学真理容不得半点虚假,要始终唯真唯实,追求真理。在学术评价、项目评审、成果鉴定中不说违心之话、不写不诚之词、不做失范之事。当选院士,要始终以 「 从零开始 」 的心态、革故鼎新的勇气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在科研创新中保持谦卑之心,在学术学风上抱有虔诚之意,继续深耕本领域、扎根第一线,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的科技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始终强化使命担当,砥砺至勇之心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砥砺至勇之心,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

要有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使命担当。各位院士,正是这个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时代,才成就了我们创新和突破的可能!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创新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都是国家给予的。希望各位院士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主动请缨解决 「 卡脖子 」 问题、创造出更多 「 国之重器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紧跟全球工程科技前沿进展,敢为人先,勇闯 「 无人区 」,解决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科学问题;积极承担战略咨询研究任务,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战略咨询研究和评估,为国家建真言献良策。祖国期待着你们,人民期盼着你们。

要有勇当战略科学家的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在我看来,战略科学家就要担纲领衔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院士队伍应该是战略科学家的重要来源。希望大家从今天开始树立勇当战略科学家之志,勇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牵头发起组织重大战略性、前瞻性、交叉性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实施重大科技战略,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上努力成为勇攀高峰的表率!

四、始终珍视崇高荣誉,恪守至纯之心

院士是国家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是荣誉的象征,更是责任的标志。希望大家恪守至纯之心,始终坚守院士称号的学术性、坚决捍卫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无比珍视院士称号的荣誉性,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坚守学术性。我们要坚持在本专业本领域科研一线开展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术引领作用。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我们要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和科研上,要减少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减少各类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减少各类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推动科技界形成专注学术、潜心科研的良好学风。要规范学术话语权,发扬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要强化教学和科普责任,引导更多的青年才俊投身工程科技报国的火热实践。

捍卫纯洁性。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是每一位院士的责任。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院士称号。如果一位院士被金钱名利所诱惑,偏离学术的轨道,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必定会伤害到我们整个群体,影响的是整个群体的声誉,破坏的是院士群体的形象。绝不能让院士称号承载过多非学术的、功利的东西,绝不能让院士头衔与物质利益挂钩。要杜绝院士称号滥用,规范自身兼职,杜绝 「 双聘院士 」,杜绝以 「 院士 」 冠名非学术活动场所;成为院士,要更加严格自律、加强对团队的管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做学术道德的楷模,让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继续秉持谦虚低调的作风,继续保持潜心科研的学风,戒骄戒躁、慎微慎独,做到自尊、自律、自勉、自省。真正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珍视荣誉性。各位院士,一个伟大的集体,必然有着伟大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 两弹一星 」,到进入新时代以来的 「 嫦娥 」 奔月,「 天问 」 探火 …… 一件件大国重器,一项项大国工程,背后都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担纲领衔、呕心沥血。「 两弹一星 」 元勋钱学森、朱光亚,「 共和国勋章 」 获得者袁隆平、黄旭华、钟南山等,我们几代工程科技工作者接续奋斗,树立了一座座丰碑,绘就了一幅众星云集的英雄图谱,筑起了工程科技的钢铁长城。我们的钢铁长城决不能像雷峰塔,今天你拿一块砖,明天他拿一块砖,最后塔轰然倒掉。要切实增强危机感,像固守长城那样守护我们的集体,高度珍视和爱护院士称号的荣誉,传递光荣旗帜,接力历史火炬,续写新时代中国工程院新的荣光!

各位院士、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明年将迎来中国工程院成立 30 周年,让我们不辱使命、不负重托,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刻领悟 「 两个确立 」 的决定性意义,增强 「 四个意识 」、坚定 「 四个自信 」、做到 「 两个维护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教育在线综合自:人民日报、中新网、高绩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