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前(1963年罗荣桓去世,毛主席叮嘱吴旭君:我死时一定不要你在我跟前)

2024-05-21 13:33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同志逝世后,毛泽东心事重重,每天都陷入沉默当中,就在这时,他写下了《吊罗荣桓同志》一诗,来表达自己内心对罗荣桓的哀悼之情。

夜里,毛泽东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的时候,他跟身边的吴旭君聊起了天,回忆起了自己以前的琐事。

毛主席与吴旭君

在聊天过程中,毛泽东忽然谈起了生死问题,他对吴旭君说:

“我死的时候你不要在我眼前,我要给你一个完美的印象,不让你看见我的痛苦。”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在死亡面前,真正能坦然面对死亡的人少之又少,而毛泽东就是其中之一。

但死亡大多时候并不只是自己的事情,对于身边的人来说,痛苦尤甚,这一点毛主席也早已感同身受,才会做出如此恳求。

坦然面对生死

从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开始后,毛泽东就一直生活在枪林弹雨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打了二十五年的仗,因为偶然和运气,没有被敌人打死。”

毛泽东作为最早的革命人之一,自从踏上了这条道路,早就把生死置身事外。

中共会场被查、韶山遇险、井冈山突围、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炮轰天安门案,种种危险都是针对他而来的。

毛主席早已做好了牺牲自己的革命觉悟,然而这些都没有带走他的生命。

1965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跟毛泽东谈起过生死问题。

斯诺讲述的是自己在俄国当战场记者时的危险,毛泽东则是给他讲述了自己参加秋收起义之前的生死存亡。

1927年,秋收起义开始前,毛泽东按照中共常委的指示到浏阳等地通知起义队伍,在通知消息的途中被当地国民党民团抓住。

那个时期的国民党已经丧心病狂,凡是跟共产党有关系的人,哪怕是嫌疑人都会处决。

在上路之前,毛泽东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在被抓住后的第一时间,他把提前准备好的几十块钱拿了出来,想和民团商量放掉自己。

对于这些普通士兵来说,杀人没有好处,然而事情却出现了变故。

负责捕捉共产党的队长拿了钱不办事,为了秋收起义的成功,毛泽东躲进了满是杂草的水塘里。

有五六次敌人跟他隔着草面对面站着,他甚至多次觉得自己要糟了,但最终没有被发现。

谈话结束后,斯诺记者问他中美关系能不能改善,毛主席说:“有希望,但或许我这辈子没有机会看到了,因为生命是有限的。”

这里就能看到毛主席对生死之事已经彻底看淡了。

准确的来说,自从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就已经把生死看透,曾经多次公开提起自己的身后事。

1956年4月27日,北京中南海召开会议,毛泽东提倡火葬,每个人在死后都火化,不留遗体,不盖坟墓,节约资源。

在会议休息期间,毛泽东第一个在倡议书上签下了字,周恩来、朱德等人随后也陆续签下。

1961年,在会见应该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时,毛泽东还预测了自己的去世年龄。

自从新中国建立后,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务都压在了毛泽东主席身上,他日夜操劳,再加上年纪越来越大,身体逐渐吃不消。

也是因此,为了主席的身心健康,中央专门配备了护士长吴旭君来照顾他。

陪伴左右的护士长

吴旭君从上海国防医学院护理科毕业,为人和善,又饱读诗书。

1953年的时候被安排在毛泽东主席身旁,面对这个带着中国从黑暗走向黎明,让人民站起来的英雄,吴旭君满是崇拜之情。

作为主席的护士长,为了能掌握最新的身体健康状况,吴旭君每天都会跟毛泽东有所接触。

接触的机会多,两个人也渐渐聊的话也变多起来。

毛泽东平日里工作繁忙,身边的好友也没时间来找他聊天,一种由心而生的孤独感涌上心头。

因此在工作的闲余之际,他就喜欢找这个护士长聊东聊西,毛主席把聊天当成自己的休息。

对于吴旭君来说,聊天反而是在工作,因为通过跟毛泽东的聊天,就能了解到他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情况。

两人在外人看来是上下级,但在他们两个人眼中,反而觉得关系更加接近朋友。

1966年,吴旭君穿上了军装,但她并没有军籍,只是作为工作服穿在身上。

得知吴旭君想要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9月24号和9月29号这两天,毛主席分别送给了吴旭君自己的两幅书法手迹。

两次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是他为她专门写下的七绝诗《为女命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吴旭君感到不解,主席看到后特意解释:

“1949年解放前你参加了革命,在1951年志愿参军成了女兵,第一幅字是恭喜你当上女兵,第二幅字则是祝你第二次当上女兵。”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1969年解放军305医院成立,出于工作考虑,吴旭君当起了医院的临时领导,并成功加入军籍。

毛主席也会找吴旭君聊天,聊她的家事,关心她的生活状态。

有一次无意间聊到了她上学的事,毛主席问她平时在学校学什么,听到吴旭君说起各类课程后,主席感到了好奇,问她居然要买这么多书。

吴旭君摇摇头,没钱买,只能靠图书馆借,有些难的地方就自己抄下来。

聊到兴起,吴旭君还发起了牢骚,上课时也经常要抄笔记,经常会出现没抄完就被擦掉的情况,只能去找同学借笔记补。

高考结束后吴旭君本想痛快玩一个假期,但无意间看到了速记班招生,出于好奇她就去报了名,最后学会了快学快记的本事。

毛主席得知这个事后,还专门跟她聊起了速记,问她速记的来源。

见主席想听,吴旭君也很自然的讲了起来:

“速记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就有,知道匹特曼的英国人创造了英国速记,在1888年的时候,有个叫哥瑞格的每个人写了美国速记。”

听到这里的时候,主席点了点头,又问:“那我们中国有速记吗?”

中国速记在光绪22年,是1896年,由蔡锡勇创造的“传音快字”,后来就被用到听报告和抄笔记中了,听到吴旭君说中国也有速记,主席这才满意。

他总是担心中国和中国人民缺的东西太多,即便身居高位,也要抓住一切机会去听一听身边人的生活,走入民众。

吴旭君回忆主席时,觉得他每次在这种时候,就像住在身边的邻居,和蔼亲切。

在外人眼里,毛主席是一个大人物。但伟人也是人,也有自己内心脆弱的时候,尤其是在面对亲友离世的时候,毛主席也会感到悲伤和无奈。

主席的生离死别

1915年时,毛主席认识了有同样理想抱负的易昌陶,可天意弄人,读书期间,易昌陶就因病去世。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感到生死给活着的人带来的痛苦,后来专门写下了一篇《五古·挽易昌陶》,以此来怀念故去的好友。

26岁那年,毛主席父母因病离世,37岁时自己的妻子杨开慧在长沙牺牲,57岁儿子毛岸英又在朝鲜牺牲,自己的弟弟妹妹侄子等亲人也在革命中牺牲。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同志去世,毛主席到北京医院参加了罗荣桓的遗体告别。

从医院回去后的毛主席就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许久都不曾说过一句话,睡不着的他找到吴旭君聊天,只不过这次的话题沉重了许多。

“我喜欢母亲,她是个善良的农村妇女,虽然她不懂什么叫群众关系,但待人诚恳,跟身边的人关系都很不错。”

“在她去世的时候,不少人都自发的去为她送葬,我常常为自己作为儿子没有尽孝而感到悲痛。”

他的身边没有亲人,便一股脑的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都说给了这个身边的护士长听。

吴旭君安慰他说:

“这不能怪你,年轻时投身革命,寻求真理,为解放全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孝敬母亲的一种方式。”

毛主席抽着烟,沉思说:

“母亲生前的时候,我跟她说过,我不忍心看到她去世时痛苦的样子,想让她给我留下好印象,所以要离开一下,母亲同意了我的想法。”

“所以到现在母亲在我心中的形象都是健康美好的,就像活着的时候那样,所以如果我死的时候,你不要在我跟前,我不希望你看到我痛苦的样子。”

吴旭君听到主席聊这么沉重的话题,立马开起了玩笑缓和气氛:

“我可是护士长,要为你治病,防止你得大病,如果真到了那一天,我不在你身边会被人说失职的,我们还是不要聊这些生死话题吧。”

毛主席摇摇头:

“我就是个固执的怪人,别人越回避的话题我越要说,从参加革命开始我就要死了,可是我没死。”

“你是学医的,你比我更懂人的生老病死,也更清楚这个事件是唯物的,没有人能长生不老,按照医学的规律,我跟罗荣桓同志一样会死。”

对于这个话题,让吴旭君顿时不知所措,直接把她吓坏,想要换个话题聊,忽然发现毛主席对她笑着说:

“我毛泽东平时吃鱼多,死后就把我火化,然后把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吧,生前吃它们,死后就让它们吃我,吃饱了好为人民服务。”

在睡前,毛主席还找了本《形式逻辑学》让吴旭君去读,说第二天继续谈论。

面对主席的要求,吴旭君可不敢怠慢,她深知主席的脾气,于是彻夜苦读,第二天继续聊起这个死亡哲学话题。

话题越聊,吴旭君心里越沉重,面对坦然面对死亡,一直开着玩笑的主席,她始终笑不出来。她不愿意看到那天,中国太需要毛泽东了。

时间一年年过去,长期操劳国事,近八十岁的毛主席身体越来越差。

1971年的冬天,原本一个普通的感冒先是变成支气管炎,后面又变成肺炎,为了减轻肺炎带来的痛苦,毛主席在医生的建议下戒烟。

一年后,在参加完陈毅元帅追悼会后,毛主席突然肺心病,当场昏倒在地,在医务人员的抢救下才勉强醒过来。

陈毅

没过多久,本应在医院躺着的毛主席为了缓和中美关系,仍然选择强撑着身体会见了美国总统尼克松。

尼克松访华结束后,越来越多的外国元首来到中国,此时的毛主席患上了白内障,为了减少照相机灯光带来的刺激,记者只能拍三分钟左右的照片。

尽管患上了眼疾,但毛主席多年读书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自己看不清就让吴旭君读给他听,直到1975年毛主席需要长期在医院后,吴旭君才从他身边离开。

1976年毛主席心脏病发作,在医疗专家抢救后,坚持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批阅文件,就连去世的前一天毛主席仍然批阅了两个小时的文件。

1976年9月9日0点10分,毛主席闭目长辞。在各部门的力争下,毛主席生前的火化要求没有执行。

主席逝世时,吴旭君已经离开他身边一年多了。后来每逢生日和忌日,吴旭君都会穿着鲜艳的衣服去怀念他。

毛主席对生死的态度,就像他给郭沫若写的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笔下少有悲秋伤怀,诗词歌赋作为其思想的延展,处处透露着豁达高远的心性。

他和中央领导们带领人民走出压迫和战火,建国安邦。这项使命贯穿一生,并不由生命的长短决定。

他深知,即便自己死去,革命火种仍会传续。总有一批人会接过他的火把继续前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