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网(深度解析,起点中文网推行大数据的影响和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2024-05-21 11:21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次
关于起点推行大数据的问题,以及是否影响息壤的问题,我跟梧桐做了简单的沟通。
同时,也在知乎上看了一些大神对于这件事的看法。
与此同时,在息壤听取了一些作者的想法。(比如:唏嘘,山妖舞,婉蓝,肥雀等作者,都有很清晰的思路和个人见解,这里深深感谢。)
下面我谈一谈个人浅见:(声明仅为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大数据派发推荐位,坑了作者,坑了读者,坑了起点,坑了网络文学!
我们都知道,起点大数据的推行,其实就是要全面推飞卢风。
飞卢风的最大特点,就是开篇爆炸,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眼球。
非但要求极大的脑洞,还需要极快的节奏,是目前最火的爽文文风。
但缺点却是作品中后期没有后劲,乏力,枯燥,重复,灌水。
这种文风就是割读者的韭菜,刚开始看很有意思,但越看越没劲。
但没关系,因为作者不需要读者看完,看完前期就好,因为韭菜已经割完,再开新书,再重新割韭菜。
因此,飞卢风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工作室在做。
只做前期,后期找枪手代写,或者鸽了。
这属于资本卖文字的手法。
起点的大方向我们也知道,走的是大Ip路线。
以资本收割模式,只卖前期文字,这样的网文是做不出大IP的。
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飞卢,飞卢做出了哪个大IP?
就算能做也是非常少,少得可怜。
起点一方面想卖文字,一方面想做大IP,这本身就是前后矛盾,违背方向。
因此,起点的这步棋,其实是坑了自己。
大数据是绝对冰冷的,没有任何温度和人性,比资本还要冷血。
对于作者,整个网文界能算得上大神的,中神,小神,能赚的盆满钵满的能有几个人?
占比多少?
恐怕万分之一都不到吧。
那大多数的作者都是什么状态?
赚不到钱,赚的很少,赚的钱都不够买烟的。
这样的作者是绝大多数。
为什么赚不到什么钱,还要继续写书?
因为心中有梦想,有希望。
梦想可能是完成心中夙愿,梦想可能是有意一朝成神,梦想可能是想赚很多钱。
梦想有很多。
看人家成神,看人家赚钱,自己为什么不能?
想成神,想赚钱,要学会坚持啊,需要努力啊,需要奋斗啊。
这样的心灵鸡汤还少吗?
因此,我们这些占比最大的作者们,正在坚持,正在怀揣梦想在奋斗。
但现实出现了,五五断更节霸王合同不算什么,还有更狠的,就是大数据。
大数据只看数字,数字背后是市场反应的,最冰冷的一面。
数据倾向反应读者需求,因此,作者就要向这个方向去创作。
否则,没有推荐,没有打赏,没有订阅,没有投资,根本没人知道你这本书。
茫茫书海,仿佛你这本书从未出现过,甚至被屏蔽都很正常。
怎么办?
跟着数据走,别人写什么,你也写什么。别人怎么写,你也怎么写。
简单,重复,同质化,跟风化。
手慢一点,跟风的机会都没有,因为数据又变了,另一个流行风出现了。
随后,你又开始跟。
就这样,像一个机器人,在不断的追随在大数据的指引之下。
最后,赚到钱了吗?
对不起,没赚到。
为什么?
因为你突然发现,赚钱的永远还是那几个人。
这一次,不是大神,中神,小神。
而是各种工作室,各种网文创作团队。
所有的资源都会向这些人倾斜。
因为他们掌握最快,最新,最全面的市场风向资源,在你知道的同时,他们早已开始某一方面的创作。
我们只能跟在后面喝汤。
手慢一点的,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未来大数据对于我们个体作者的冲击。
那有人说,既然是大数据,我自己花钱刷不行吗?
花三千块刷数据,赚五千块,何乐而不为?
这种做法在小站还是有可能实现的,但在大站,比如起点,这点钱打水漂都不响。
因为大数据链接的,是云,是十亿部手机,十亿台电脑的数据总和与分析。
因此,个人花点小钱刷数据,影响大数据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有人说,我不管什么大数据,我只写我自己的,书好可破。
破圈之后一样成神,一样赚大钱。
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有。
但你成神的难度,在大数据出现以后,会增加一百倍,一千倍,一万倍。
因为以后的网文,资本逐利化会以几何数倍增。
一个字,快。
快上加快,快上更快,难以想象的快。
能跟上这样节奏的人,只有专业的工作室。
因此,未来网文创作团队,在网文圈将是一个火爆的产业。
一句话,网文的大局,将不再属于个体。
有人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怎样才行?
有些大神说,大数据这件事,无解。
就目前我们个人的认知领悟力,我们找不到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有解。
为什么?
因为大数据的推行,需要的是背后强有力的资本支撑和数据体量。
起点有这样的支撑和体量,飞卢有,番茄也有。
因为它们背后就是强大的资本在运作。
但其他小网站没有,中国不仅只有起点,飞卢和番茄。
还有很多有潜力的小网站,比如息壤中文网。
这里我要说明,我不是在这里做广告,而是在讲事实。
什么事实?
机制和体制的事实。
如同息壤这样有潜力的小网站,在运营体制,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上,与起点是不同的。
至少,在推荐位的问题上,息壤依然是编辑主管。
而起点不是,起点的推荐位,是运营部门在主管,起点的编辑在推荐位的问题上,连个建议权都没有,别说是决策权。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运营部门是没有团队概念的,更没有人性化的思考,运营讲求的是数字,是时效。
但编辑部门却不是这样。
编辑要考虑的问题,是人为基础,数字化为辅。
这就是最大的不同点。
有人会问,可是去息壤不赚钱啊。
起点赚钱吗?
赚钱,那是以前,不是以后。
以后的个体作者,在起点想赚到钱,难于上青天,只会越来越难。
不管怎么努力都没用,因为没有人是专业工作室的对手。
在息壤不赚钱,是暂时的。
息壤有潜力,有发展,就有赚钱的一天。
但在起点,个人作者没有任何希望。
有人还会问,“但息壤壮大了以后,不也是一样推行大数据吗?”
回答,“不会。”
为什么?
因为息壤背后没有资本支撑,也没有那么大的体量。
就算将来有了资本,以目前情况看,十年之内也不可能推行大数据,因为体量不够。
这就是现实。
因此,作者们想要解决目前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转投有潜力的小网站。
就算暂时不赚钱,也比在大数据之下慢慢被堵死的强。
更何况,在小站,在编辑人性的推荐下,才有可能实现文好可破。
在大数据循环之下是不行的。
因为大数据最终要的只是数据,大数据根本不管你的文是不是好文,只管你的数据是不是够大。
什么文的数据够大?
不是好不好,而是关键词多不多?而是一种模式够不够多?而是一种语言倾向够不够多?
这就是数字。
数字不讲究文字的好与坏,不讲究文字的内涵,不讲究文字的多与少。
只讲究频率的高与低,多与少。
这就是冰冷的大数据。
对于读者。
在大数据之下的读者更麻烦。
因为他们想看的,随时都能看见。
因为大数据依据读者的喜好,给读者推荐的全是读者想看的。
就好像现在的短视频,我喜欢看韩国女团唱歌,尤其是李承利和T-RAa。
那我每天打开短视频,出现的全是她们。
看一天短视频,连个男的都看不见,全是美女。
于是,读者就这样活着他们《她们》的喜好之中,而难以自拔。
最后怎样?
腻了,看吐了,再也不想看了。
这就是大数据最终摧毁一个人,摧毁本身的结果。
最终,也会大数据也会毫不留情的摧毁网络文学。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既然大数据会摧毁一切,那为什么起点还要推行大数据呢?
他们不知道后果吗?
一句话,知道或不知道,后果都与他们无关。
公司要求运营拿数据说话,公司要的是利益。
不断的赔钱,股东受不了,公司也受不了。
因此,必须推行大数据。
从行政上讲,将来可以砍掉编辑部,只留几个操作员就可以。
从运营上讲,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开启最大局面的割韭菜模式。
这种大数据一旦形成循环,会有越来越多的韭菜涌入起点,开新书割韭菜,工作室割韭菜,作者买流量割韭菜,读者投资割韭菜。
一茬又一茶的韭菜,很多很多的钱。
这种事,运营是乐意见到的。
因为这是给公司最好的交代,也是公司给股东的交代,给老板的交代。
多好的事啊。
这么好的事,有什么后果又怎样?
赚钱才是第一位。
谁也别想赚到钱,只有资本自己才能允许赚钱。
这就是资本的想法。
再次声明,以上是我个人的分析,不代表任何权威性,及供参考。
沧桑三叔
2021年12月27日
- 2024-05-27[消费经验]南欧(各国简介(南欧篇)——葡萄牙)
- 2024-05-26[消费经验]可靠性(2022最新可靠性排名:丰田霸榜第一,奔驰让人失望?)
- 2024-05-26[消费经验]我的ps女友(PS大神,能帮我P个女朋友吗?)
- 2024-05-26[消费经验]91年(91年山西狼帮覆灭记:武器装备精良,曾公开举行黑社会“阅兵”)
- 2024-05-26[消费经验]朝阳一高(朝阳市一高中2023年秋季开学军训第一课)
- 2024-05-26[消费经验]三门中学(培养会“思考”的学生三门中学深耕课堂变革)
- 2024-05-26[消费经验]玩爱之徒(蔡依林:有过三段失败恋情,44岁仍未婚,再婚父亲60岁后连生两子)
- 2024-05-26[消费经验]苏轼纪录片(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