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商业(解码魔都|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未来半场”:商业和社区共荣共生)

2024-02-02 15:11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8月11日电(杨金志、周蕊、陆冠宇)诗歌、音乐会、潮流装置,最近的上海,有点不一样。随着“马路生活节”近期启幕,上海正在进行中的“暑期消费季”活动迎来新亮点。

生活,不仅仅是远方,诗与歌同样可以与眼前的烟火、点滴间的小确幸相融。在上海加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未来半场”里,上海以城市为载体,让消费与节庆活动、文化展示等种种创新“共舞”,商业与社区共荣共生,打造“城市消费博览会”。

马路,即生活

“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华灯初上。有着百年历史的永安百货大楼前,从充满“夜上海”风情的《茉莉花》、古典的昆曲《牡丹亭》到高雅的音乐剧《歌剧魅影》,一场融合中西的露台音乐会正在上演,配合着大楼外墙上的光影效果变幻,开启了小红书首届“马路生活节”的序幕。

“这只能在上海发生,我爱上海。”在永安百货的露台上演唱的音乐人袁娅维,动情地说。

在现场观看演出的上海生活美食博主添饭说,这场演出用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把历史与时尚进行了融合,也让我们看到了城市空间中的美好图景和无限可能,“岁月变迁,生活四季,在这座百年建筑上,化作音符流淌。”

从事互联网行业的白领乔拉折服于“马路生活节”的“随性”和“不期而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消息后,她专程前往在深夜的外滩听这场音乐会。“当永安百货的灯在12点又亮起,我想每一个在听的人都会感觉到,这座城市处处都是美好的风景。”

在“马路生活节”期间,这样的“不期而遇”,还有很多。在南浦大桥外马路口,上海知名餐厅以及近百位年轻品牌主理人,带着他们的作品、餐饮,出现在“纳凉夜市集”上,陪伴市民吹着夏日晚风,一起游览市集、逛吃生活;小红书联合29家潮流门店,打造“上海潮流地图”,邀请年轻人一起解锁上海格调;追梦园、复兴公园大草坪、香港广场南座等地,在晚风中放送爵士、交响、新民乐、雷鬼、嘻哈等十余种音乐,为大家放松解压……

黄浦区淡水路上,小红书诗歌博主们的“诗歌彩蛋”吸引了不少路人,博主“隔花人”的爆款诗歌《选择权》就是其中的一首。

在这位福建三明的姑娘看来,“诗歌刷街”是让诗歌更日常化的方式,“我只写半首诗,剩下的半首通过读者的接收,回到读者的生活里,诗歌不是离生活非常遥远的东西,诗歌就是这样藏在街头巷尾的,就是在平常的生活里”。

8月8日,市民经过位于黄浦区淡水路的诗歌艺术装饰。 新华社记者辛梦晨摄

网友“安红”实地打卡后说,诗歌和马路结合在一起,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通过这些“写”在垃圾桶上、窗户上、邮箱边的诗歌,淡水路上丰富的业态展现了出来,有咖啡馆,有餐厅,有书店,有裁缝铺,有餐厅,有酒吧,这些生机勃勃、错落有致的业态,与诗歌结合后,更让这条网红小马路有了文艺的气质。

小红书项目负责人雷拉介绍,首届“马路生活节”由超过200场活动组成,以黄浦区为圆心,覆盖南京路、淮海路等主要商圈,装点了30余条马路,辐射上海及周边地区,“在城市生活和旅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这场活动的一份子”。

商业,兴城市

城市是工商业聚集发展的产物,商业是推动城市繁荣的关键力量。城市的持续繁荣,离不开商业载体的迭代进化。

在今年的第四届“五五购物节”里,上海首次提出了“城市消费博览会”这一新概念。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说,这意味着以上海这座城市的特色街区、文化地标、公园、露台、乡村等城市空间作为“博览场馆”,鼓励引入节庆活动、品牌快闪、文化展示等内容,促进会商旅文体联动,打造一批沉浸式、多元化的新场景新地标,“城市变身舞台,马路可以成为‘秀场’”。

城市与商业共生,可以是老建筑的活化“重生”。

苏州河畔,衍庆里。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古董级老弄堂,在2018年以来,通过改造变身成为时尚设计师聚集和孵化的专业平台,五年来,举办各类时尚活动近百场,累计吸引20多万人次的行业人士参与。

百年老建筑,通过与时尚结合得以新生,成为青年设计师品牌的“秀场”,甚至这里还迎来了“元宇宙模特”的“走秀”。记者在现场看到,模特们穿上了最新一季设计师品牌服装进行“虚拟走秀”,不断摆出不同的pose,以更好展示服装。这些数字服装不仅可以看到丰富的搭配细节,甚至还模拟出了棉麻、羊毛等不同材质的触感。

“元宇宙模特”穿上了最新一季的设计师品牌服装,不断摆出不同的pose。新华社记者周蕊摄

百联时尚中心总经理董黄之介绍,“虚拟人”等数字时尚为时尚产业的创造性增长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将促进时尚产业生态的跃升。随着百联合作方Ontimeshow联合日本TFL入驻百联时尚中心,创办TFL SH数字服装培训学院,未来将专注于培养具有3D服装设计能力的人才。

百联集团副总裁史小龙说,在数字化的浪潮下,百联不断践行商业模式创新,用科技赋能商业,用新技术、新理念追寻上海商业的新梦想。未来,百联将持续参与城市更新存量改造,将旗下的老建筑打造焕新为“商业第三空间”,为展示城市活力舞台贡献“百联力量”。

城市与商业共生,可以是商业综合体内与大师名作“面对面”。

置身于建筑之中,在视觉之外还有哪些感知的可能?用音乐激活听觉,用香氛激活嗅觉……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在《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展览中做出了种种新的尝试。近日,由这一作品领衔的首届外滩设计季在BFC外滩金融中心正式启幕,外滩之滨,居民得以与大师名作“面对面”。

隈研吾装置作品《竹棱》亮相BFC外滩金融中心。受访对象供图

《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展览以“竹”为关键元素,呈现《竹涧》《竹曲》等释放想象的艺术装置;在不同的空间中设有不同的气味和声音背景,从展陈到内容均由“五感”出发,启发人们用多重感官探索建筑、体验日常生活空间,从中获得乐趣并汲取创造灵感。

展览之外,外滩设计季还带领设计走入生活。上海首批“限时步行街”外滩枫径带来乌有之邦美学市集,用“五感体验”为主题打造松弛社交环境,邀请匠人手作、设计家居、工艺文创、咖啡酒水等超70家优质品牌入驻,与市民一起探寻时尚潮流新鲜玩法。

创新,有温度

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设中,上海持续聚焦新客群、新供给和新场景,努力打造新消费的节日形态,在求新的过程中,上海也同样致力于为这座城市的居民守护商业的温度和城市的共同记忆。

黄浦江畔,世博创意秀场内,一场“青年发光艺术展”正在举行。雷拉说,希望能为青年艺术家提供线上线下联动的路径,通过多元的艺术创作表达和展现形式,打通屏幕与现实,让艺术与生活更好连接。

8月8日,观众在世博创意秀场参观“青年艺术家发光计划”展览。 新华社记者辛梦晨摄

绿网、脚手架模拟着工地环境,环绕着一排老式电视机,绿网上挂着“玉林南路7号”门牌。倘若你愿意,还可以坐在脚手架前的小板凳上,拿起耳机,听一听里面的声音。这是“00后”艺术家宁诗涵创作的装置艺术《第六频道》,电视里播放的是成都老城区拆迁前居民们的生活日常,而耳机里播放的则是她用ChatGPT为老年人们打造的专属音频,丰富着老年人们的生活。

像这样以守护城市温度的艺术装置,遍布上海,诠释艺术与城市空间的融合、与街道社区的共生。

淮海路上,装置艺术“上海之梦”重现了上海老弄堂场景。主理人毛晟匀说,装置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自己小时候成长的弄堂,希望这种不需要走到美术馆就可以看的“艺术装置”,让城市变得更富有魅力。

在南昌路168号、口袋花园等地,青年艺术家罗盛天发起“花花补丁计划”,用毛毡工具,制作成毛毡花、毛毡动物、毛毡蘑菇,修补老旧街道地面、墙面上的破损角落。“面对城市建筑老化的切面和边角,我想用这样的艺术表达,给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柔软与重塑。”罗盛天说。

小红书十周年摄影展《他们中的我们》里,99件有温度的摄影作品集体亮相,这其中,“95后”摄影师李启航给奶奶拍的“大片”尤为瞩目。或是站在稻田里,或是行走在小溪边,道具有时是水壶,有时是草帽,有时是路边的一捧野花,七旬老人成为了摄影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唤起了不少观众的共鸣。

8月8日,观众在世博创意秀场参观《他们中的我们》摄影展。 新华社记者辛梦晨摄

网友“小羊”在观看了摄影展后颇有感慨,“这里有小时候的弄堂,也有小马路的前世今生,每一个人的独家片段,都共同构筑出了我们的‘集体回忆’”。

雷拉说,作为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的线下节日,小红书希望能在“马路生活节”中,和大家一起找到城市给予我们的“生活密码”,展现“美好生活新生态”,让更多的市民感受到“生活不在别处,而在近处的点滴美好”。

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出品

来源: 新华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