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林图片(元代倪瓒画过的狮子林,680岁生日快乐)

2024-05-21 11:52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整理

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的狮子林是元代私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也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晚年曾专门为之题诗作画。

从天如惟则的肇建,到黄氏家族的修建,再到贝氏家族的扩建,在狮子林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先后曾是僧众参禅悟道的丛林、文人赋诗作画的名胜、帝王流连忘返的园林、世家生活起居的旧院。可以说,一座狮子林,融合了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时期的丰富历史元素,并最终呈现出独特的园林风貌和文化内涵……

澎湃新闻获悉,今年是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5周年,也是狮子林建园680周年。今天,狮子林管理处在第18个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之时,围绕“石品洞天 遗产共享”主题,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纪念与展览活动。

狮子林

从寺院附园到宅园:狮子林走过的六百余年光景

狮子林的园林建造和寺庙有密切的渊源,但是它今天已经不是一座寺院园林,而是一座典型的宅邸园林。

她在600多年的时间里,形象和功能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其历史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是和寺庙合一的寺园阶段,二是寺园分开后的宅园阶段。

狮子林最初的主人叫惟则(1286-1354),号天如,也称天如禅师。他是元代著名的高僧,年轻的时候曾在浙江天目山学佛近20年,之后在松江九峰一带住了10多年,留下很多有影响力的著述。

元至正二年(1342年),他应门人的邀请来到了苏州,门人集资买地,在一处宋代官宦别业的遗址上建造了狮林寺,全称是狮子林菩提正宗寺。这是一座前寺后园的寺庙,寺与园既浑然一体又相对独立。

惟则刚到苏州的时候狮林寺还没有建成,但园林部分的选址已基本确定了,位于一座宋代私园的基址上,场地环境优美,有“修竹数万”,还有一些古柏和古梅。尤其分布了许多奇异石峰,其中还有宋代“花石纲”的遗物。

最突出的有五峰,其中最高的是形如狮子的“狮子峰”,旁边是“含晖峰”“吐月峰”“立玉峰”和“昂霄峰”。惟则亲自主持了狮子林的园林构建,他是一位诗僧,除了有很高的佛学造诣,还有深厚的美学修养,并有水石花竹之嗜好,他结交了当时一批擅长书画的文人朋友,包括朱德润、倪云林、徐贲、危素等人。

据清代文学家钱泳《履园丛话》记述,狮子林是由惟则请他的书画朋友共同谋划的。苏州有一句流传下来的老话叫“画师倪云林巧堆狮子林”,似乎也印证了这点。

所以最早的狮子林是一座通过文人眼光与手法打造的佛教寺院园林,既继承了宋代别业的文人趣味,又呈现出佛家庄严的环境氛围,惟则本人还写下《狮子林即景十四首》来描写狮子林中的风光以及诗情和禅意共存的意境。建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它不仅作为狮林寺的附属园林,也是诸多文人聚会酬唱的场所。

惟则去世之后,园林一直保留到元朝末年。割据政权张士诚占据苏州后,狮子林成为张士诚女婿的园林和宅邸。

到了明初,园林又回归寺庙,之后从明代初期的洪武一直到嘉靖的100多年,狮林寺一直是寺庙跟园林结合的状态。但是这段时间里寺庙和园林都日渐衰败,尤其是园林几近荒废。明代后期,有寺中僧人来到京师并获得皇太后的赏赐,回苏州后邀请当时的长洲县令也是著名的文人江盈科来主持修复,对建筑部分进行了大规模修整,但园林部分并未完全恢复。明末清初,寺庙因战乱而受到损坏。之后有一位来自会稽的居士陈日新,出资并花了五六年时间进行修复重建,基本恢复了被称为圣恩狮林寺的宏丽规制与严整装饰,直到清代的康熙年间。

大约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狮林寺的园林部分归长洲人张文萃和张士俊父子所有,从此寺庙和园林就明显分开了,也就是说狮子林从此单独成园,成为独立的私家园林。张氏父子是文人,但是他们并不热衷科考做官,二人有园林之好,除了拥有狮子林之外还建有名园“六浮阁”。父子俩和当时的苏州名人如朱彝尊等过往密切,狮子林也成为当时文人的诗酒游乐之地。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第4次到苏州,当时除了驾临圣恩狮林禅寺,赐给方丈一块狮林寺匾额,还留下一副描写园林的对联“苕涧春泉满,罗轩夜月留”,但他是否也游览了园林并未留下记载。当时寺和园已经分开较久了,从当时文人的诗词描述来看,园林的内容已更加丰富。除了苍松竹林,假山有进一步的拓展,出现了峰、岫、丘、涧这样多样化的山水空间处理。

寺园分开之后,园林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典型的私家园林。而寺庙的部分则经历波折。曾经在乾隆年间大修,在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被皇帝赐名画禅寺,到了嘉庆年间又有修缮,从同治一直到民国时期时毁时修,勉强维持。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这块地被用作建设工厂,寺庙殿宇被完全拆除(其原有的位置是如今狮子林停车场所在之处)。

狮子林

园林部分则在乾隆时期归徽州休宁人黄兴祖所有,改名为“涉园”。乾隆曾经六次驾临狮子林,1757年南巡第一次游玩狮子林,即命随从的画师携图以归,之后在北京的长春园内仿建了一处狮子林,又在承德的避暑山庄内建了文园狮子林。

黄兴祖的两位儿子都高中状元,其中黄熙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状元后重修府邸,整修了庭园,因为园中有合抱的古松五棵,所以又叫五松园。到了清代咸丰之后,黄氏家道败落,园林也逐渐衰败,但大假山依然存在。

到民国元年(1912年),园林归李平书(李钟钰),他曾经任江南制造局的总理、江苏都督府的民政长,但他购园后没有整修,在1917年转售给一位在上海经商的苏州人——颜料巨商贝润生(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父)。

贝润生号称“颜料大王”,经营染料而成为巨富。他购得园林之后,又购买了园林东面的民宅,用了将近9年的时间进行整体改造,聘请当时苏州画家刘世照(字临川)来主持,除了增建家族学校、祠堂、住宅,对园林部分进行了全面的拓建。

狮子林

在重修历史景点的基础上增加许多新景点,包括九曲桥、石舫、瀑布、九狮峰等,西部扩大了水面,沿着园林西墙堆叠假山,在增建这些景点的时候还吸收了一些西洋的造园手法,并使用水泥、彩色玻璃等材料,直到1926年竣工,耗资80万银元。

1937年日军侵入苏州,狮子林曾被汪伪政权占据,日本投降时,当时的国民政府与驻苏州日军在园内荷花厅举行日军投降的签字仪式。

贝润生于1945年病逝,园林交给他的孙子贝焕章管理。1949年解放后,贝氏后人在1953年将园林捐给政府,经过修缮,于1954年对外开放,园林东北的祠堂跟住宅在1985年被辟为苏州民俗博物馆。

倪瓒笔下的狮子林:假山堆叠、树木掩映

狮子林得名缘于最早基地上状如“狻猊”的怪石,还有说法是惟则禅师用来纪念其师父——住在天目山狮子岩的中峰和尚的。从寺庙附园转变为宅园,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狮子林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却始终名声显赫,代代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这除了得益于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的推崇,更因为倪瓒所画的《狮子林图》留下了极大影响。

元 倪瓒《狮子林图》

倪瓒曾参与过狮子林早期的设计建设。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已73岁的倪瓒途经苏州再游狮子林,狮子林当时的第三代主持——如海法师请他作画,倪云林看到园林景色还是“岌岌诸峯秀,青青万竹荣”,遂画了《狮子林图》,还写了五言诗。

《狮子林图》以墨笔描绘了狮子林的一角,画中假山堆叠、树木掩映,几处厅堂建筑错落排列,其中一间供奉着一尊佛像。另一间室内一僧人手持经卷正在诵读……

画幅右上方有一题跋:“余与赵君善长以意商榷,作《狮子林图》,真得荆关遗意,非王蒙所梦见也。如海因公宜宝之。懒瓒记。癸丑十二月。”从题跋可看,倪瓒是十分重视此图的创作,开头便写“余与赵君善长以意商榷”,倪瓒及赵原(元末明初画家)二人经过商讨作此图,并着重“意”字,可见《狮子林图》是倪赵二人的精神契合,笔墨融合的佳作。

图中的竹、石、树木的笔法皆是倪瓒笔墨风格。竹子的墨色极其讲究,由浓至淡,浓淡参破,右边的修竹隐隐约约渐行渐远消失在远方。图中树木的组合刻画都是倪瓒惯用的表现方法,这在他的其他山水作品中均可见相似之处。

画中的佛像和僧人应该是出自赵原之手。倪瓒的山水画极少出现人物,除《狮子林图》外,在现存的倪瓒山水作品中几乎没有看到人物的刻画。据史料载,有人问起倪瓒为何不绘人物,他答道“天下无人也”。此话可作多方面解读,但不管如何解读,可见倪瓒并不乐于描绘人物,也并不喜欢在山水画中添加人物。

由于倪云林在明初画坛地位极高,之后狮子林声名鹊起,成为当时吴中文人游玩赋诗的圣地。这幅画也享誉画坛,长久流传。

清代乾隆对此卷绘画尤其珍爱,在入藏清宫后,乾隆将其重新装裱,收贮养心殿中,列为“上等收一”,终其一生反复题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幅引首题写有“云林清閟”四字,在画卷的画心、前后隔水处拖尾处有多则乾隆帝题识和印章。卷后另有梁国治、刘墉、彭元瑞、董诰、曹文埴等臣子共同撰写的考据之文。

明 徐贲 狮子林图 册 指柏轩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徐贲 狮子林图 册 狮子峰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之后,徐贲、杜琼也有狮林图传世。徐贲《狮子林十二景图》,是与倪瓒《狮子林图》大致相隔一年左右,如海请前者绘制,内容包括狮子峰、含晖峰、吐月峰、小飞虹、禅窝、栖凤亭、立雪堂、卧云室、指柏轩、问梅阁、玉鉴池、冰壶井,跟倪瓒所画图景不太一样,这幅作品有些像米式山水,将很多宏大图景进行了叠加、拼合。

明 杜琼 狮林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为杜氏追摹徐贲狮子林图之画趣者,原图分十二段,本幅则综合为小轴。描绘几间房舍,其中一处为佛堂,庭院平坦清净,惟有几株林木。颇具倪瓒清旷雅逸之风味。屋后小径,通往山中小屋,为全幅增缀了深远一层的画境,也使园林添加曲折起伏之变化。

百年之后,明代画家沈周的老师杜琼的《狮林图》轴,基本上遵循着倪瓒的内容,门前同样有卧龙梅,腾蛟柏,还有一些相同的建筑。但是效果却很不一样,因为这幅画变成为竖轴,远处的禅窝和周边的假山就像高耸石峰一样矗在后面,令人感到它的尺度与前面不一样。在这么一种横轴和竖轴的转换中,山石尺度发生了变化,要素构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清代重修后的狮子林,受乾隆皇帝的命令,由宫廷画家钱维城绘制了一幅《狮林全景图》。此后,清代的王翚、恽南田、黄鼎等都绘制过《狮子林图》并赠给寺僧藏于寺中,由于他们亲眼所见该园,所以这些作品的绘制主要都是仿倪瓒的《狮子林图》。

清 王翚 《仿倪瓒狮子林图》

今天的狮子林东侧为五进的厅堂、庭院,园林东南为大假山,周边围以水面,西面又有土石假山。作为全园核心的大假山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分为上中下三层,内有大量山洞和盘道。水池北侧正对大假山的是一系列大型建筑;水池西侧地形最高,分布了几处点景建筑;水池南侧较薄,为长廊和沿水曲径、驳岸。

关于狮子林的造园艺术尤其是假山堆叠艺术有不同的观点。有人欣赏其玲珑婉转和奇特的空间感受,也有人批评它繁复杂乱,审美趣味不高。实际上今天大假山是历代堆叠改造的结果,既有早期土山上置石的基础,又有后期大量堆叠石峰的内容。这种洞壑型假山群的做法较为独特,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追求娱情和游乐的本源,也反映了民国以来私家园林受社会转变和外来文化影响,更加世俗的趋势。

今年是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5周年,也是狮子林建园680周年。值此重要时刻,狮子林管理处在第18个苏州“文化遗产保护日”之时,围绕“石品洞天 遗产共享”主题,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值此狮子林680年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狮林学堂”也正式揭牌。

此外,“世界文化遗产狮子林保护管理成果展”“狮子林建园680周年历史文化展”等展览也在狮子林对外展出,前者以狮子林入遗22年以来实施的保护管理工作为线索,精选珍贵档案照片与资料,通过入遗之路、价值保护、文化传承、展示利用4大版块,系统呈现狮子林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果。

“狮子林建园680周年历史文化展”现场

“狮子林建园680周年历史文化展”展品

后者则陈列了狮子林各时期书画、赏石、器物等20余件实物,配以生动的文字说明,给人简洁明朗的观展体验。

(本文据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资料、同济风景园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相关文图资料整理。)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刘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