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美女野震-志愿军唯一被俘女兵杨玉华,回国后遭遇婚变,退休后再婚安享晚年

2023-10-13 05:23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前后历经三年多的时间。

不过早在战争开始一年多,中朝与美方的停战谈判就逐渐提上了日程,在漫长的两年谈判中,又数俘虏问题分歧最大。

朝鲜战争结束后,约6000志愿军俘虏被遣返回了祖国,来自第60军180师的杨玉华就是其中一员,也是唯一一位女俘虏。

因为性别的特殊性,杨玉华的被俘经历被不少媒体肆意渲染、抹黑。

那么,杨玉华在战俘营中究竟经历了什么呢?

回到国内之后,她的生活又是怎样一番面貌?

180师艰难突围

1951年2月,第60军180师被调入朝鲜战场作战,这是在朱德总司令推动下成立的一支部队。

180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表现亮眼、实力强悍,也正是考虑到这点原因,志愿军总部才会将这支精锐调来。

同年5月16日,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正式打响,60军的任务是牵制美军王牌陆战一师和美7师。

由于60军战前将179师和181师拨付到了12军和15军,这样一来制衡美军大部队的任务就尽数落到了180师的头上。

180师全体将士不辱使命,先是冒着敌军的强大炮火渡过北汉江,紧接着又接连攻克杜武洞、仓村里,与美军陆战一师在新店里地区遭遇,击毁美军坦克10辆,歼敌一个连。

而后双方大部队在远水洞一线展开了激烈战斗,两边均伤亡惨烈。

5月21日,彭老总正式向全军宣告:“第五次战役结束!”

此时的180师冲到了战线的最前端。

两日后,180师接到后撤命令。

然而在当天上午,由于部队之间沟通不及时,当180师右侧的部队开始后撤之时,180师还未动身。

师长郑其贵急忙向军部发电,军长韦杰作出指示:“注意部队右侧掩护工作,务必于今晚渡过汉江,并在春川以西地区展开防御工作。”

接到命令之后的180师急速后撤,不过就在大部队即将渡过汉江之际,军部再次传来命令,要求180师据江防御,掩护尚未撤离的伤员渡江。

此时的美国军队紧咬不放,如果没有部队站出来掩护,志愿军全军上下的安危都会受到威胁,重任再次落到了这支钢铁之师身上。

这一天,汉江以南志愿军部队全线后撤,只有180师孤军滞后,拦住了前方的美国大军。

5月24日,美军部队发现180师侧翼已经空空如也,果断渡过汉江并占据渡口,180师顿时陷入美7师、24师、韩6师的三面包围之中。

当天下午,180师接到突围命令。

大部队趁着夜色强渡北汉江,由于缺少渡江装备,600多名将士被江水激流卷走。

来到汉江以北之后,180师按照军部命令向史仓里方向突围。

在接连突破敌军三个防守阵地后,这支拼杀了整整十天,并缺粮断水3天的志愿军队伍,还是没能拿下敌军的最后一个防守阵地。

生死存亡之际,郑其贵做出分散突围命令,全师上下分成数十股小部队,向着史仓里奔袭而去。

至6月1日,180师最后只有4000多人归队,兵力仅剩不到四成。

这一战,180师元气大伤,7000多志愿军战士死的死、伤的伤,还有不少人被美军俘获,而来自180师师卫生队的杨玉华,就是被俘一员。

杨玉华来自川渝一带,自小没了母亲,是外婆一手将她带大。

16岁那年,杨玉华瞒着外婆偷偷报名参军入伍,被分配到了180师师卫生处当护士。

那时候的杨玉华虽年纪轻轻,但一腔青春理想和抱负,意气风发地走入了军营,颇有一股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

抗美援朝开始后,杨玉华也义不容辞地跟随大部队开赴朝鲜战场。

杨玉华虽然不用走上前线,可毕竟180师是我军精锐部队,时常担负一些攻坚克难重要任务,这也给后方的卫生队带来了更多炮火威胁。

对此,杨玉华毫不畏惧,整日伴随着前方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全心投入对伤员的抢救工作。

那时候前线部队的后勤补给是一个大问题,护士们把自己的干粮分给伤员食用,自己忍冻挨饿的情况时有发生,杨玉华也经常做出这样的举动。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一善举,导致了她的不幸被捕。

杨玉华在战俘营中的生活

当180师陷入敌军的三面包围中时,师卫生队也被困其中。

不过在敌军的包围圈尚未完全闭合之时,师后勤部医政股长史锦昌便带领绝大部分医生、护士,跟随师思政机关撤到了汉江以北。

撤退过程中,除了少数几人在敌机的轰炸中不幸牺牲,绝大多数卫生处人员都幸免于难,顺利逃出了包围圈。

然而这些人当中并不包括杨玉华,因为恰巧在前几天,她把干粮让给了卫生处的伤员,自己则是挖野菜充了饥。

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杨玉华便因为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彻底瘫倒在了床上。

所以她并未跟随卫生处大部队突围,而是被强制架在担架上,跟随十几名伤员一起撤退。

在跟随180师大部队后撤的过程中,由于一行人速度太慢,他们遭到了敌军飞机的炮火重创。

大部分伤员和担架员都牺牲了,少数活下来的几人躲到了附近一个废弃的铁路隧道中。

丧心病狂的美军敌机,向着隧道发射了几枚火箭弹,靠近隧道口的几人也阵亡,最终只剩下五位被掩护在隧道最深处的伤员活了下来,杨玉华就是其中一人。

次日上午,敌军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隧道中的五人,杨玉华几人随后被送往美军野战医院。

杨玉华的伤情不算很重,伤愈后很快加入到了对其他志愿军俘虏的救助和护理工作中。

初到美军医院时,杨玉华一头短发,满身污泥和血水,敌军并未分清她的性别。

直到7月中旬,因为生理期被美军女军医发现,才被认出是女性。

由于朝鲜战场上中国女志愿军非常少,被俘的更是寥寥无几,美军根本没设女俘虏营,于是便把杨玉华送到了釜山女俘收容所,跟朝鲜人民军的女俘虏关押在一起。

朝鲜女俘营中的很多俘虏,都是来自于当年四野部队朝鲜师,甚至不少人都会讲汉语,因此大家对于杨玉华非常关照,而杨玉华也对朝鲜人民军的女兵们予以了最高的敬意。

有一次,朝鲜人民军集体绝食,以此表达对美军侵犯朝鲜半岛的抗议。

守卫人员本以为杨玉华不是朝鲜人民军,应当不会绝食,到了饭点便照常给她送去了餐食。

谁知杨玉华直接一手将饭打翻,表示自己会坚定地站在友军的身边。

事后,杨玉华因为此事遭受了一番毒打,可她也赢得了朝鲜人民军的尊重。

杨玉华被俘之时,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已经提上了日程。

随着战事愈发胶着,双方的停战意愿也愈发强烈,但就俘虏问题迟迟没能达成统一意见。

周恩来总理的助理乔冠华先生说:“我方为了争取俘虏问题的妥善解决,硬同敌人多打了一年多的仗。”

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共有2.2万人被俘。

美国人为了减轻负担,“爽快”地将一千多位伤员俘虏遣返回了我方,但是对于其他战俘,美国人却死咬着不放。

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竭力争取,以及朝鲜战场上的一次又一次大胜,美国人最终还是妥协了。

1953年8月8日,杨玉华终于坐上了遣返火车,跟随400多名朝鲜人民军女俘一起来到板门店。

出发之际,朝鲜人民军兴奋地唱起了爱国歌曲,冷酷无情的美国大兵就向车厢里扔了几颗催泪弹。

在密闭的车厢中,刺鼻的气味和浓烟久久无法散开。

杨玉华为了保护友军,用身体挡住了催泪弹的释放和燃烧,自己却被严重烧伤。

到达板门店后,杨玉华第一时间从口袋中取出一面五星红旗,高高地举了起来。

再次见到祖国同胞,杨玉华的眼泪夺眶而出。

前来迎接她回家的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亲切地拉着她的手说道:“你终于回来了,祖国在等待着!”

有了这句关怀,杨玉华这两年来受的委屈顿时烟消云散。

只不过这时候的她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这段被俘经历,会在若干年后为她带来怎样的非议。

回国之后的生活

作为一名女战士,被俘之后的生活必然是艰险而晦暗的。

杨玉华在战俘营中没少惨遭审讯和毒打,可是不管遭受何种惨无人道的对待,杨玉华都没有屈服。

这样一位宁死不屈,有着崇高信仰的志愿军女战士,不光赢得了朝鲜人民军友军的尊重,甚至连美国人也为她的坚定意志竖起了大拇指。

可杨玉华毕竟是志愿被被俘的唯一一名女战士,当年她在战俘营中的遭遇自然也成为了一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曾有不少杂志想要对杨玉华进行专访,将她在战俘营中的经历写出来,不过杨玉华在回国后很快便消失在众人的视线当中,鲜有人找到她的踪迹。

为了博取眼球,一家名为“纪实”的杂志便不负责任地大肆渲染杨玉华可能在监狱中遭到美国大兵侮辱的情节。

这一报道发出后,引来不少媒体的转载,一时间杨玉华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负面评论,给其本人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这完全就是胡编乱造!”还没等杨玉华本人发声,她的一位好友就不忿的发言称。

这位好友同为当年180师的俘虏,跟杨玉华一起关押在战俘营一段时间,他表示:

“当初美国人根本不知道她的女的,后来发现她的性别后,马上就把她跟朝鲜女兵关到了一起!跟美国大兵边都没沾上!”

虽然有战友帮杨玉华发声,不过在那个人言可畏的年代,媒体的声音还是对杨玉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杨玉华跟丈夫离婚之后,甚至有一些人站出来指责说:“杨玉华的丈夫就是因为知道了妻子受过侮辱,才跟她离的婚。”

对此,知情人透露:“二人的婚姻破裂跟杨玉华一点关系也没有,是她的丈夫出现了作风问题。”

其实,这件事只要稍加考证就能还杨玉华一个清白。

她的丈夫名叫刘英虎,同为180师志愿军战士。

杨玉华与刘英虎在战俘营中相识,战争结束后,二人便成了婚。

夫妻俩一直在重庆生活,杨玉华在一所山村小学教书,刘英虎则是被分配到了当地的供销社工作。

起初夫妻俩倒也和睦幸福,可是刘英虎长得英俊,能说会唱,十分招人喜爱,身边总围绕着一些姑娘家。

后来,刘英虎终究没能守住底线,在与杨玉华已经生下两个孩子的情况下出了轨。

刘英虎因为乱搞男女关系,被抓进监狱蹲了一段时间。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刘英虎的行为是社会和公众无法容忍的,杨玉华也只能迫于压力跟他离婚。

这就是二人离婚事件的前因后果。

此事对于杨玉华的打击很大,很长时间以来她都不愿出门见人,后来是当年战俘营中的老战友,用一封封饱含关切和爱意的信件,帮她从阴影中走了出来。

此后,杨玉华一直醉心于教育事业,在重庆市万盛区实验小学一直干到退休。

不过人到晚年的杨玉华,反而再次邂逅了一段黄昏恋。

杨玉华与一名重庆驻军干部走到了一起,两人相守相伴,膝下又有儿女孝敬,晚年生活十分幸福。

退休之后,老两口会经常一起参加各种组织活动,跟同龄人一起爬山、旅游、参加公益活动,日子过得倒也悠闲快乐。

结语

杨玉华,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军护士,但因为“朝鲜战争唯一一位被俘女志愿军”这个名头,她的人生似乎注定会比常人多一些艰辛与磨难。

可对于她自己来说,不管是身处战俘营,还是在面对外人的评判,她最后都战胜了困难,勇敢走了出来。

仅凭这一点,她就无愧于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称号,更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