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茶花美女-新书推荐|《温州戏曲口述史》

2023-09-24 18:09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新书推荐|《温州戏曲口述史》

口述历史研究专论/书评书介/学术信息

温州戏曲口述史

新书推荐|《温州戏曲口述史》新书推荐|《温州戏曲口述史》

目 录

上册

序一:为地方文化传承做了有意义的工作

序二:20世纪温州戏曲人的口头记忆

序三:记录与传承温州戏曲发展的个人经历与集体记忆

父亲把一生的心血付给木偶事业

——木偶戏老艺人许家卿儿子访谈录

董每戡的“戏剧艺术生命史”简述

瓯剧百岁男旦翁洪淼的戏曲情缘

词曲学家郑孟津

逼出来的木偶戏“全才”

——张增周口述实录

永昆第一代女旦

——周云娟口述实录

与温州戏曲事业结缘经历

——吴桐口述实录

温州南戏研究的先驱者

——胡雪冈口述实录

追寻高则诚的足迹

——侯百朋口述实录

来自越剧故乡的“工作狂”

——黄湘娟口述实录

演红瓯江南北

——越剧小生陈剑秋女儿访谈录

留住远去的记忆

——陈寿楠口述实录

瓯剧音乐声腔(理论)的求索者

——李子敏口述实录

我的戏剧人生

——尤文贵口述实录

新书推荐|《温州戏曲口述史》

下册

一枝红蜡烛

——越剧旦角商小红学生访谈录

为舞台而生 与越剧相依

——杨佩芳口述实录

找回失落的青春岁月

——沈沉访谈录

勤于笔耕 甘当伯乐

——黄世钰口述实录

木偶传人 超越传统

——平阳木偶戏传人卓乃金口述实录

她惊动了梅兰芳

——徐兆格回忆陈美娟

心怀瓯越 钟情南戏 业广功苦 兢兢业业

——南戏与文史专家徐顺平口述实录

永昆声腔的守护者

——林天文口述实录

心寄澹泊 意存高远

——孙崇涛口述实录

非常道的追梦人

——导演、舞美设计师杨轲口述实录

尝过人生百味 戏写百味人生

——张烈口述实录

戏里文外话人生

——国家一级编剧张思聪口述实录

舞台意境的缔造者

——舞美设计朱吉庆口述实录

唯有家山常梦回

——叶长海访谈录

苦中求学 勤于笔耕

——徐宏图口述实录

肩负起复兴瓯剧艺术的重任

——瓯剧艺术家章世杰口述实录

后 记

启动《温州戏曲口述史》工作是在2010年,那时,温州市艺术研究所编制7个,在职人员只有3名,我本人及编剧蒋胜男、作曲池方华,都是一二度主创人员。

早一年,在朋友应真的举荐下,一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硕士研究生黄慈帖来单位实习,她的毕业论文是温州鼓词的田野调查。

那时,我主持工作,正缺人手,理论研究人员的空缺,离我艺研所唯一一位戏曲理论专家沈沉先生离休已经20来年了。且艺研所当年在历任所长重视下,团结了一大批理论研究专家,在南戏等温州地方戏曲史研究方面已独树一帜,颇具影响。

但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各方面因素,专职研究人员青黄不接,工作难以为继。如何才能做到四两拨千斤?

在市文广新局的领导与重视下,我所整体规划了《温州戏曲史》撰写、《温州戏曲口述史》采编、南戏博物馆驻场演出剧目《温州·南戏》创作“三套车”工程,并且在市局工作中得到立项与资金的支持。其中的《温州戏曲口述史》工作我就带动实习生黄慈帖一起筹划、开始。这是缘起。

我们都是白手起家。我知道口述历史这件事,是当时在温州的媒体上,看到了一则有关“温州大学新引进了一位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研究生杨祥银在做口述历史”的报道。

这是我第一次了解口述历史,同时也萌生了要做《温州戏曲口述史》的念头。因我多年跟随剧作家尤文贵先生学习戏剧创作,先生口传心授手改,除了修改处留下笔迹,其余讲课交流都没有事先安排录音录像,事后每每感到遗憾。

温州作为戏曲故里,南戏发源地,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做“中国的戏曲一半在浙江,浙江的戏曲一半在温州”,因此,在温州,像尤老师这样有经验有成就的戏曲工作者在戏曲各剧种、各专业领域,都有很多代表性人物需要把他们的口传心授记录下来,且历史已经到了多媒体时代,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记录,已不能仅仅停留在纸媒时代,应该利用最新科技,如录音、录像、摄影、资料拷贝等手段,进行全方位的记录、留存、传播。这是初衷。

在市局多次召集参加的专家会议上,定下首批口述历史选择对象,为温州现有各剧种编导演音舞及理论研究等各个门类的70岁以上有成就的戏曲艺术家及理论家(包括温籍),上限至温州现当代戏曲史上的代表人物。如戏史专家董每戡先生、戏曲理论家王季思先生,声律专家郑孟津先生,他们虽已过辈,还是想以百年的时间跨度,拉下温州本土戏剧发展的一条红线,那么这一部分以补述的体例记载。

采录工作除了本所的黄慈帖(引进)、林倩倩(考入)两位刚走出校门的年青工作者外,还得到社会各界的新老专家加盟。其中徐兆格先生年事已高,他本人也已够采访对象,但他先人忘已,积极投入,平阳越剧、木偶剧、和剧的最早的几位艺术家的访录、回忆、整理、图片搜集等工作都是请他牵头完成的,部分后期资料工作还得到了时在平阳非遗中心的郑金开同志的协助,确属难能可贵。

另马必胜先生父女两人为我们承担了徐宏图先生的访谈录及已故董每戡先生、声律家郑孟津先生的生平及其艺术成就的回忆、整理与补述。其女马骕早年追随郑先生身边,研习声律,深得真传,后虽身居宝岛台湾,但对郑先生的追述研究历历在目、巨细备注,海峡两岸常是信息往来,共同支撑起对一位毕生醉心于词律声腔的世纪老人的尊崇。

还有身在北京的家乡人年轻的池浚博士,当年满怀热情加盟这项工作,所做孙崇涛先生的口述史,以身在北京之便,屡登先生家门拜访,为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孙先生本人及其他所生活过的瑞安、平阳、杭州、北京及海外讲学等的戏曲活动生态图景,栩栩如生。

而身在上海的叶长海先生的口述史,则转请上海戏剧学院其门生王淑瑾利用课余时间,也以在叶先生身边之便帮助我们完成,所记所述令人感佩。

时为温州大学戏曲理论专家原南京大学博导俞为民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浦晗同学,也通过对与自己所学相对应的学问的追索,对沈沉先生做了多次的访谈、记录、资料拷录,多次修改,整理成文。

而沈沉先生自己做为一个专家,也以对胡雪冈、侯百朋先生做学问的敬重,帮助完成了对这两位南戏、高则诚研究专家的前期采录,后期由林倩倩协助完成。

金玉玲身为温州电台音乐专题编导,热爱温州传统戏曲,本着丰富的工作经验积累,专题采访老所长黄世钰先生,驾轻就熟,与黄老师配合默契,挖掘出了很多宝贵的讲述。

最为可贵的是本所两位年轻的研究人员黄慈帖、林倩倩,她们或硕士、或本科毕业,初涉戏曲领域,所采写的专家学者一非完全与大学所学专业相符;二是采访多位专家,所涉戏剧各个专业门类,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演员、理论等跨学科跨专业,剧种也多至昆剧、瓯剧、越剧、木偶剧等等,但她们本着好学精神和良好的工作素养,在做好案头准备之余,虚心听取专家老师的讲述,不厌其烦,记录下了大量珍贵的信息。

象黄慈帖采访的李子敏先生、张思聪先生、尤文贵先生、林天文先生等,林倩倩采访的陈寿楠、徐顺平、朱吉庆、张烈、章世杰等专家,翻录的初稿字数,有多达10万字左右。光录音、录像、翻译,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所党支部书记陈峰同志,本着丰富的文艺工作经验的扎实基础,所采录的昆曲旦角周云娟、导演吴桐,是直奔话题,让读者能感其时其境。

而全部采录补述的文字录音、录像5000分钟,配图搜集达490幅,这个过程,得到了所有采访专家的大力支持,倾囊而出,使目前我所所掌握的专家数据达到一定的权威性与独一性,可形成一个数据库。

在反复审阅、反馈意见前提下,多数文稿历经采访者与被访者多次核实、修改、压缩,尽量做到准确少误。同时,也请市局领导、艺术处,翁焕新、黄世钰、张思聪等老专家老领导,帮助我们把关。

最令人痛惜的是,在本次口述史采访专家中,有几位先生,采录后不久,就过早地离我们而去了。这使我们每每谈及,都止不住心生痛惜,眼里含泪。

我们从李子敏先生处听到了瓯剧男旦翁凤渺先生的情况,立即安排黄慈帖前往采访。那年99岁高龄的翁先生,眉清目秀,健朗善谈,所言之事,无疑是一部新中国戏曲百年史的一个缩影!孰料第二年老人百岁之时,倏忽离我们而去!这同时也让我们感到这项工作的抢救性意义。

我所国家一级导演、舞美设计师杨轲先生,本是采访对象里的年轻的老专家,但却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令人痛惜。所幸林倩倩已对他进行多次访谈与资料搜集,而他的剧本手稿也已由其女加以保管。

另有吴桐导演、昆曲老人周云娟先生、温越首任团长黄湘娟老师,也在采录之后相继辞世。在此表示深切的哀悼!愿在天之灵安息!

最为感谢的,还有协助我们做周边采访的市内外专家、周边见证人。省文化厅原厅长、剧作家钱法成,原艺术处处长、国家一级编剧顾天高,浙江话剧团原团长、国家一级编剧童汀苗等领导专家,因着长期以来对温州戏剧工作的领导、支持,与温州的戏剧家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请他们回顾与评价之时,都是真诚以待,坦诚相言,做了很多客观且有价值的评述,为本书增添了份量。

还有几位在工作启动之初共同开展,后因各种原因没有继续合作的支持者们,在此也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是几位媒体的朋友们,在过程中的报道与部分成果的率先见报中,都给予大力支持。《温州日报·文化周刊》还辟专栏,陆续刊登了部分稿件,宣传了这个项目与其中的艺术家,引起社会关注与好评。在2013—2014浙江省文化厅社科项目评选中,《温州戏曲口述史》荣登全省100多个项目榜首。这在我市、我所,都是第一次获此殊荣。

多媒体工作的开展是在文字材料基本定型后,我们得到了市局资金的支持,委托温州的两家公司,在他们的专业工作支持下,对全书的采录者,或本人、或旁人,深入本市、各县市区口述者所在地一一做了专业机器采录,有的还远去杭州、上海、北京,做了全面的采访记录,做到一个不拉地把宝贵的动态资料保存下来,为静态的文字做了很多生动的注脚。此举确属良苦用心,想必将劳苦功高。在此对他们为此项工作的支持合作,一并谢过。

最要感谢的,是为该口述史写序的中国文艺戏剧界的著名专家廖奔先生、谢雍君研究员,还有口述史专家杨祥银教授。其中廖奔的《为地方文化传存做了有意义的工作》、谢雍君的《评温州戏曲口述史:关于温州戏曲的百年记忆》分别在《文艺报》《中国作家报》发表,宣传了温州,扩大了影响。

有了他们的评价,《温州戏曲口述史》就有了一定的历史定位,其来自本土的温度,与专业评价的高度,将与读者品读的誉度,历史回眸的惜度,构成多维度的戏曲时空,穿越而来,恒久相伴,不会离去。更将为温州打造“戏曲故里”文化建设,留下浓墨重彩!

令人遗憾的是,已列入这批采录的专家,还有几位是中途而辍。如瓯剧代表人物陈茶花先生。由于彼时茶花老师年事也高,哮喘病经常复发,这对于采访时间限制很大,有季节的限制,身体条件的限制等等,再加上外请的采访老师本职工作也很忙,后来也就搁置了。

尽管茶花老师生前很多媒体都有各种记录与报道,但做为瓯剧的代表人物、国家级传承人茶花老师的口述史没在我们这项工作中留存传世,让我们深有缺憾之感。

而由于人手紧缺,很多艺术家都还没能对他们进行采访,让我们深感力不从心。缺憾之余,所幸,这样的工作已得到大家重视与社会共识,各剧种的专题口述史也都已摆上了各个团队的议事日程,如《温州越剧口述史》,在市局领导重视下,已由我所与温州市越剧演艺中心合作开展。

最后,要感谢的是中华书局、北大方印务有限公司及孙建舜先生、特约编辑吴逢旭先生、温州广电传媒集团林建亮先生,为这部书的纸媒出版、多媒体的制作所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感谢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杨祥银教授热诚的专业指导!

吾本一平凡之人,斗胆挑起这项重担,水平有限、经验之不足,部分采写各有难度,其艰难谨慎历程所造成延宕不周之处,在此敬请大家见谅!拜谢了!

是为记。

温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 施小琴

文章来源: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口述历史

ID:wzuoralhistory

长按关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