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被绑酷刑-她是皇帝宠妃,却当众被剥去衣服受刑,去世后一年才被下葬

2023-09-24 12:58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过了一会儿,太后说:“现在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当今皇上吧,不过,你们应该称呼他为万岁爷,称呼我为老佛爷。”

皇上腼腆地和我们握了握手。他是一个身高约五英尺七英寸的年轻人,非常瘦弱,高高的额头,眼睛大而明亮,挺直的鼻梁,大大的嘴巴,唇红齿白,形象优雅,气质突出。我们在场的时候,他一直在微笑着。但我能够感觉得到,他文雅有礼的微笑背后,总有种掩饰不住的忧郁。

这是清朝女官德龄《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中初见光绪时的情景,刚一见面,她就感受到了光绪的失落。

同时,德龄也敏锐地感觉到,光绪皇帝的失落不仅是因为被剥夺掉权力,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在后宫中唯一喜欢的女子——珍妃。

因为光绪对珍妃的痴情,德龄在心底对他多了很多好感,甚至少女的一缕情愫也由此萌发。

珍妃可能未必是漫长后宫历史中最有名的妃子,但也绝对应该是最受关注的妃子之一,因为她的美貌聪慧,因为她和光绪皇帝的爱情,也因为她在25岁的花样年华里香消玉殒,泡在井里一年多后才被捞起。

1. 万千宠爱在一身

1876年2月27日,原户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副部长)长叙生了个女儿,白皙秀美。

女孩稍微长大一点,就和姐姐一起被送到广州,随伯父长善长大。

长善虽然是武将,但更喜欢和文人打交道,他请了个名叫文廷式的老师教这对姐妹花读书。

文廷式文采出众,后来中了榜眼,在他的悉心教导下,两姐妹出落得知书达理,文雅大方。

1889年,也就是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到了可以成亲的年纪。不过,他的婚姻大事自然得由慈禧太后说了算。

慈禧选了自己弟弟的女儿,21岁的叶赫那拉氏作为光绪的正选妻子,也就是后来的隆裕皇后。

而长叙的两个女儿被选为妃子——15岁的四女儿被封为“瑾嫔”,13岁的五女儿,被封为“珍嫔”。

在这三位女子中,珍嫔长得最为漂亮,而且相对于木讷呆板的隆裕皇后和沉默寡言的姐姐谨嫔,她天真活泼,敏捷活跃,又琴棋书画皆通,所以她和光绪皇帝一对小儿女很快就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更难得的是,她的美貌纯真也得到了慈禧的宠爱。

德龄郡主在《清宫二年记》中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慈禧就像《红楼梦》里的老太太,并不喜欢“木头似的”袭人之流,而是更喜欢晴雯、鸳鸯般机灵聪慧的可人儿,而珍嫔恰好是后者。

据曾侍奉珍妃的白姓宫女回忆:“珍妃貌美而贤,初入宫时,极为慈禧所钟爱。”

慈禧本人喜欢书法,所以经常赏赐给臣下一些诸如 “福”“寿”“龙”“虎”的字,后来她发现珍妃的字不错,干脆就让珍妃替她来写。为了提高珍妃的书画水平,慈禧还特地指派才女缪嘉惠做她的书画老师。

慈禧有个绝技,能够双手同时写字,因为喜爱珍妃,她不但为她请了名师,还亲自上手,教她“双手写梅花篆字”的绝活。

在珍妃后辈人唐海沂写的《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文中还提到,珍妃曾经替皇后主持过继嗣典礼。这种规格的典礼,要不是慈禧点头,珍妃是绝对不可能僭越的。

1894年,18岁的珍妃和姐姐一起,由“嫔”晋升为“妃”,按照后宫惯常的的戏路,接下来,应该是按照“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套路往下走的。

然而,命运往往就像个恶作剧的小孩一样,很多时候会在明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给你“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但有时,在看似一路坦途下,却暗藏凶险。

2.急转直下的命运

珍妃如此受宠,最不高兴的应该是裕隆皇后,也就是慈禧的亲侄女儿。

为了报复珍妃,裕隆勾结李莲英和珍妃宫里的太监,把一只男人的靴子放到珍妃宫里,借此污蔑她有奸情。

后来,珍妃又有一件衣料和经常进宫的一个戏子穿的衣料一样,裕隆又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让珍妃遭受庭杖,后来查明戏子的衣料是光绪送的,这才不了了之。

但皇帝喜欢的始终是珍妃,就算皇后不开心,也不能真把珍妃怎么样,真正让珍妃命运急转而下的,其实是慈禧的态度。

珍妃因为从小长在广州,所以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很快。当时大家都认为西方的照相术会摄人魂魄,但珍妃不但私自购置了一套照相设备,还拉着光绪和宫人四处照相。

自从周朝开始,古代人在穿衣方面就格外讲究,形成了一套等级色彩鲜明的森严制度,不小心穿错了轻则受罚,搞不好命都要丢了,可珍妃却不把这些当回事,她不但穿男装,更连光绪皇帝的龙袍都敢上身。

这些事儿传到慈禧的耳朵里,她自然很不高兴。

更让慈禧愤愤不平的是,光绪皇帝竟然用库存的珍珠、碧玉为珍妃穿制了一件珍珠旗袍,珍妃穿着它和光绪在御花园里散步,光彩夺目。

慈禧一见大怒:“好哇!连我都没舍得用这么多珍珠串珠袍,你一个妃子竟敢这样做。想当皇后怎么着,谁封的?皇帝也太宠你了!”

光绪和珍妃马上跪在地上叩头请罪。慈禧叫随身的太监二总管崔玉贵把旗袍扒下来,回宫后还打了珍妃30竹竿子。

如果说穿衣之类的事情慈禧还能容忍,但涉及到政见,就更是破了慈禧的高压线。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光绪为代表的的“帝党”坚决主战,而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坚决主和。

而珍妃自然是坚定地站在光绪一边,她的启蒙老师文廷式,以及他的堂兄志锐(当时的礼部侍郎),借机参奏李鸿章求和卖国。

这下惹恼了李鸿章,他马上反对“文廷式企图支持珍妃夺嫡,取代隆裕皇后;反对慈禧听政,支持光绪皇帝自主朝纲”。

慈禧正愁没把柄,马上下旨将文廷式被驱逐出宫,永不录用,志锐被贬到蒙古。

在宫里,她对珍妃和瑾妃施以"褫衣廷杖"的酷刑,这种刑罚是脱了衣服直接在身上打板子,因为羞辱性大,所以一般不施在妃嫔身上,珍妃瑾妃算是头一回。

据裕隆回忆,珍妃此时本来怀着光绪的孩子,因为这次受刑,她不但失去了孩子,也永远失去了怀孕的能力

慈禧还不解恨,在十月又下令将珍妃、瑾妃由妃位降为贵人。

不过,由于皇帝太后还没有公开撕破脸,看在光绪面上,第二年,慈禧又下旨恢复了珍妃和瑾妃的位份,矛盾也没有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真正将珍妃推入到万劫不复的境界的,其实是后来那场失败的戊戌变法。

3.悲惨的结局

1898年,光绪帝重用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推行戊戌变法,但这触及到了慈禧的逆鳞,是她不能容忍的。双方力量悬殊,再加上袁世凯的告密,戊戌变法失败。

据说,当时“帝党”的计划中有包围颐和园“围园杀后”的行动,这一切送到慈禧手上时,她对光绪彻底寒了心,下旨将他变相幽禁。

慈禧连光绪这个不听话的儿子都不想要了,至于珍妃这个此前就已经很不受待见的儿媳妇就更不用说了,珍妃自然受到牵连,再次被施以褫衣廷杖,并幽闭于钟粹宫后的北三所。

北三所原是明代奶妈养老居留的地方,珍妃入住后,正门被牢牢关上,打上内务府的十字封条。

珍妃住在北房三间最西头的一间,屋门从外面倒锁着,吃饭、洗脸等均由下人从一扇活窗中钻进递出,但这些下人也不能和她说话。

更难堪的是,逢年过节或每月初一、十五,这些别人欢天喜地的日子却是珍妃的耻辱日,因为在这些天里,看守她的一位老太监会代表慈禧指着她的鼻子列数罪状,而她不得不跪着听训。挨完训后,她还必须向上叩头谢恩。

失去自由,和光绪不能相见,备受羞辱,这些已经够苦的了,但更苦的还在后头。

1900年,八国联军兵临城下,慈禧急着逃跑,但她在走之前,却把已在冷宫一年多的珍妃带了过来。

在慈禧的贴身太监崔玉贵嘴里,珍妃当时是这样一幅情景:

“珍小主一个人走在甬路中间,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不许穿莲花底),这是一副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也很清楚,等待她的不会是什么幸运的事。”

果然,接近生命尽头,一个人的直觉总是很准的。

慈禧一见珍妃,没说几句就直截了当表示,洋人要进来,我们要走,带着你不方便,为了对得起列祖列宗,你应该知道怎么办。

而珍妃的态度,仍是一如既往地倔强。

珍妃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主持大局。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八道。

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

老太后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说,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就这样,我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据回忆,还丢了两块大石头)。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据崔玉贵说,他对珍妃临死前的三句话印象非常深,“我最不该死!”“皇上没让我死!”“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逃!”

就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仍然对皇帝抱有期望,而这恰恰是慈禧一定要除掉她的理由。

她的期望,注定是要落空罢了。

结语:

1901年,慈禧带着光绪等人回到北京,她命人将珍妃从井里打捞出来,装殓入棺,葬于阜成门外恩济庄的宫女墓地,对外宣布珍妃为了保全名节,投井自尽,并假模假样封了她一个“珍贵妃”的头衔。

她被捞起来的那一天,光绪并没有到场。

但从此以后,光绪至死,也没有亲近过任何一个嫔妃。

1913年,珍妃的姐姐瑾妃将珍妃迁葬光绪崇陵妃园寝,并为她修建了一个小灵堂以供奉珍妃的牌位,灵堂上悬挂一额纸匾,上书“精卫通诚”。

这里的精卫本是炎帝的小女儿,传说她不幸被淹死在海里,因为不甘心年轻的生命被吞噬,就化为一只整天叫着“精卫”的鸟,每天衔来树枝、石子丢进海里,试图把大海填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光绪和珍妃都和精卫鸟有相似之处,都曾经试图力挽狂澜,挽回已经衰败的大清。

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身上,却体现出了人类的永恒的独有的精神气质,那就是“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物平期,我心无绝时。”的决心和勇气。

而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我是@爱电影爱读书的猫,公职律师,985理工硕士,理性文字讲感性故事,喜欢就请关注我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