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被刺剑-荆轲文不成武不就,其实就是个“半吊子”

2023-09-24 05:05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让荆轲誉满古今,而荆轲其实就是一个文不能治国,武不能打天下“半吊子”。从汉至今,二千多年世人都误读司马迁了。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司马迁在介绍荆轲时,明确祖籍已经足够了,为何要对荆轲“曾用名”不厌其烦的罗列呢?这绝不是无意为之。

《史记》煌煌巨著,不容忽略的便是细节。

司马迁对人物的关怀并不仅限于成败大节,更注重深入挖掘生活琐碎,从细节中真实地反映人物性格和命运。《吕不韦列传》单刀直入明确“阳翟大贾人也”,《李斯列传》开门见山“老鼠理论”等等,诸如此类枚不胜举,司马迁用意颇深。

“卿”是古人对男子美称,相当于现在的“帅哥”。荆轲只是名满街头巷尾的“帅哥”,却并非誉满“国际”的侠士或者刺客。为何?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外面光里面糠的“草包”一个而已。

荆轲文不成武不就,其实就是个“半吊子”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

卫元君是卫国最后一任君王,是魏王的女婿,在魏王扶持下上位。按理说卫元君保家卫国的基本欲望应该有的,如果荆轲“帅哥”确实是可堪大任的人才,怎么会弃之不用呢?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荆轲作为卫人,如果真是学有所成,忠心报国会成为第一选择。而不至于从卫国(今河南濮阳)流浪到了燕国(今北京周边)。

荆轲“好读书击剑”,看似文武全才。司马迁其本意并非赞誉,而是荆轲说文不成武不就,纯属“半吊子”,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主,有所学却不精。司马迁对细节的记载好像都明确了这点。

从司马迁行文中,能够找到以下佐证,颠覆了各位千百年来受人崇敬的英雄形象。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话说荆轲漫游天下时,曾经路过山西榆次,当时天下第一剑客盖聂定居在此。

武学高手没有师承,都是在挑战高手中不断精进。挑战盖聂,无论是对提高剑术,还是通过打响知名度,这一招对荆轲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荆轲上门与盖聂“论剑”,却被盖聂瞪着牛眼吓跑了。

盖聂对周围的人说:“就这小子还跟我‘论剑’,我用眼中杀气瞪他,他都不敢应招,很知趣地退下了。你们去找找看吧,他应该离开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派人到荆轲住的旅店询问,果然荆轲已离开榆次了。

“固去也,吾曩者目慑之。”盖聂很不屑地说:“这小子就是个孬种!他早就该走了,我只是用眼睛瞪他,他害怕到这种地步。”

荆轲如此胆小以后能做什么呢?司马迁将这段往事详细记录,应该不是为荆轲刺秦设置的悬念,更不是说此时荆轲隐忍。“艺高人胆大”,荆轲的胆怯反而证明了击剑水平了了。

武斗不行,文比也差劲。荆轲在赵国邯郸流浪时,曾经与鲁句践对弈,两人因为小事起争执。鲁句践大声地呵斥了几句,荆轲扔下棋局默无声息地离开了。大家都认定荆轲挺窝囊,胆小懦弱不能做大事。

当然,与盖聂、鲁句践不争竞,也有人认为荆轲这并非怕他们,只不想在这些小事上浪费精力,哗众取宠。大丈夫胸怀大志,心胸开阔,没有理由纠缠这些细枝末节。但是,荆轲挑战像盖聂这样的剑术高手的目的是什么?因为瞪眼就放弃挑战,这是侠客所为?

“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与鲁句践较量,也有翻译为两人切磋搏击之术,因为鲁句践听到荆轲行刺秦王的事后,私下里感叹说:“嗟呼!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鲁句践认为荆轲的刺剑之术很不正统严谨。如此更证明荆轲击剑是没有师承的“半吊子”,而且还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教。

司马迁善于用生活细节刻画人物,细节才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我们知道性格决定命运,荆轲“半吊子”性格决定了他刺秦失败。

荆轲文不成武不就,其实就是个“半吊子”

在卫国没有前途,在榆次被盖聂瞪眼吓跑了,到了邯郸遭到鲁句践叱骂。荆轲灰溜溜地来到到燕国,遇到了一个以宰狗为业的人(没有姓名)和高渐离。

他们三个人,一个待业青年,一个卖狗肉屠夫,一个流浪歌手,整天喝酒K歌。即使在当今社会,三个人整天耍酒疯,要么酒后乱唱一通,要么醉罢相拥而哭,大家都会认定社会“垃圾”。但是,燕国隐士田光却不这么认为。

其实,田光才是燕太子丹刺秦的第一人选。而田光思前想后,感觉刺秦很难成功,于是推荐了“半吊子”荆轲。田光为了坚守个人节操不被怀疑而自杀。

“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这句话证明荆轲自知。荆轲犹豫了好久才说,“这是国家的大事,我的才能低劣,恐怕不能胜任。”荆轲不是不想去做,确实能力不济。

“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田光已死,荆轲若再不答应,那刺秦就再也找不到人了,燕太子不惜磕头哀求。荆轲不知轻重最后架不住哀求,就答应了。

燕太子真是下血本了,预支荆轲刺秦的“报酬”:高官“尊荆卿为上卿”,厚禄“供太牢,具异物(世所罕见的宝贝)”,美女、快马更不在话下,只要荆轲有需求都会尽力满足。

司马迁详细列举了燕太子给荆轲的“报酬”,没有明确荆轲是如何处理的,更没有提及荆轲此时喝酒k歌的朋友。荆轲太享受这些东西了,以至于忘记了燕太子的委托。

“久之,荆轲未有行意。”燕太子着急啊,钱财美女都给了,秦国都打败找过了,眼看着就要入侵燕国了,荆轲却没有一点行动迹象。此时荆轲好像在等待时机,借用秦国降将樊於期脑袋,寻找天下利刃徐夫人匕首。燕太子“乃装为遣荆卿”,“令秦舞阳为副”

这些都是司马谈听别人讲讲述而整理的文字,“遣”有强迫的意味吧,而副手秦舞阳恐怕是来监督的吧。荆轲拖延时间不愿西去秦国,恐怕是留恋最后的人生吧。

俗话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荆轲无奈上路,燕太子率领一众门客为荆轲送行。从早上到了晚上日落,荆轲却迟迟不肯动身。燕太子屡次催促,荆轲竟被逼急了而大为光火。

荆轲文不成武不就,其实就是个“半吊子”

据说荆轲在等待好朋友高渐离,“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后来,当荆轲上路之后,高渐离从草丛里钻了出来,留下了一曲千古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荆轲刺秦没有成功,白瞎了一个淬有剧毒的利刃。但凡有点武术根底,又是那么近距离,用匕首刺伤秦始皇都是可能的。所以,鲁句践的感叹是有所指的,荆轲刺秦很有勇气但是自不量力,学艺不精害人误事。

荆轲文不成武不就,其实就是个“半吊子”

更可惜的是为了刺秦而白白丧命的樊於期、田光、秦舞阳,他们的牺牲只是成就了荆轲“义士”之名。

荆轲是“半吊子”,燕太子丹也够二百五。其一,能力不济,采用刺杀最蠢笨的办法,没有能力搞起来合纵连横;其二,所托非人,重大任务竟然委托给不靠谱的人,包括秦舞阳;其三,猜忌多疑,田光是通过老师引荐的,却怀疑人家会泄密,让一个隐士被逼自杀。荆轲刺秦纯粹是燕太子丹的个人恩怨,最终被老爹取了脑袋换和平。悲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