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黄州(苏轼写下的千古绝唱《黄州寒食帖》,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2024-05-24 09:22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网络资料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其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这部作品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共同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如何鉴赏苏轼的这部书法作品,光明网邀请到了著名书法家吴震启,为大家解读《黄州寒食帖》。

著名书法家吴震启 光明网记者刘希尧/摄

谈创作背景

1080年,苏轼因政治对手的诬告,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在宋朝是个闲差,因此苏轼在精神上郁郁寡欢,生活上穷愁潦倒。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他把心中的伤感和悲痛倾泻到笔端,写出了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

谈作品赏析

一:从内容上看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对此诗做出了评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言下之意,东坡的这首诗和李白的很相似,即使李白在世,也未必能写成这样。吴震启表示,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重大事件发生,人生也有着不同的际遇,那么诗人的才华和感慨也都不一样。所以,从内容上看这个评价很高。

从书法角度来看,黄庭坚称:“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这句话就说明了,真正的艺术精品是再一而不可再二,甚至是不可复制的。黄庭坚的这个评价,可以看出东坡诗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恰恰是中国传统文人和中国书法的核心所在。因为如果把书法看成一个载体,那它所承载的精神、情感、才华、乃至作者的修养、内涵到底有多丰沛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历代的书法家,无一不是能诗、能文的人。

而相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则缺少了原创。如果和历史去做一个时代的比较,那么今天很可能就是一片空白。所以东坡这个作品具有当初的意义和现实的意义,这就是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对我们今天的创作正好是一面旗帜,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著名书法家吴震启光明网记者刘希尧/摄

2、从书法上看

从书法上仔细分析,吴震启认为有几个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写的非常潇洒自如。尽管他的情绪波动很大,但你看他的字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肥有瘦、有宽有窄、有斜有正,用笔既有中锋又有侧锋,把所有矛盾点放到一起,就能用线把它串起来。这根线就是它的情感,串起的这些字可以称作字字玑珠。

二:节奏美。一般人录自己的诗,写一两首,基本风格都是一致,起伏感没有那么强。东坡写这个作品,是随着他的情绪变化,开始沉稳,越写越激动,写到中间部分,就已经出现了高潮。他的情绪一激动,他的字也大了,开始饱满、恣肆,但是到了最后收尾,又开始慢慢恢复平静。这正好是有一个起伏感,说明诗人不仅情绪上达到了波澜壮阔的境地,他的理性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整首诗都能看出东坡当时的窘迫感,因为经常被贬,他生活的也非常艰辛。“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我特别珍惜春天,但是春天去了,不容我珍惜他。在这里,这个春不仅指时间自然的春,还有东坡大好年华、大好的政治春天去了,这对诗人来说是一个冰点,是一种心如死灰。“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这句则看出,东坡想回朝廷,但水很深回不去;想回老家 ,家又在万里之遥。最后他只能绝望地说:“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东坡在最痛苦、最冰点的情况下创作了此诗,所以他的节奏美并不是刻意的,而是随着他情绪波动自然而然形成的。

综合来看,这个作品既写的天真烂漫,情感又恣肆汪洋;既有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又有高度把控的理性。这个作品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书法上来讲,绝对是千古绝唱,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名不虚传。(光明网记者庞聪 刘希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