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团(翟所祥:家乡的老物件——蒲团子)

2024-05-21 14:09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图片/所祥

和妻子在家里剥玉米皮,不知不觉中谈论起玉米须、玉米皮、玉米核等的用途。不仅感叹古人废旧利用的智慧,也更加怀念母亲给我们编织蒲团子的情景,急忙去寻找母亲最后给我们留下的那个蒲团子。睹物思情,勾起了对蒲团子的一些记忆。

说起蒲团子,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为何物?自从会坐了开始就坐着蒲团子,看着母亲编织蒲团子,再到目前蒲团子的消失,都发生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蒲团子特别盛行,人人都能手提着这种即简单又实用的家具,随时随地放在腚底下坐着。它没有成本,人们利用阴天下雨,不能下地干活时,将预先备好的玉米皮,喷上一层水,让它滋润一下,然后一片片地整理好,用起来显得顺手柔韧舒展。

记得每年的秋收以后,田地里没有什么活了,母亲就将早已剥好的玉米皮抱出来,让我和她一起选择出那些又长又宽又白的玉米皮,母亲为了省劲和省时间,通常会将选好的玉米皮,直接放到洗衣盆里泡一下,再捞出来,玉米皮经过水的浸渍,慢慢地也会柔软了。

母亲坐在旧蒲团子上,一边编织新蒲团子,我在一旁一边将玉米皮,捋好递给母亲。一次性不能递得太多了,太多了拧得粗,太少了又拧得细,编织的蒲团子肯定不美观。要根据编织的粗细,适当添加玉米皮,这是以后总结出来的经验,那时在母亲的指导下,才能干的得心应手。

蒲团子在母亲的手中,飞快地编着花,不断地增长。编蒲团子的难度就在拐角的弧度上,此处要增减编织的扣,还要编得圆而光滑,里面才能填得物料多一点,才会显得丰满厚实。以前母亲会用一些玉米须子、旧棉花等填充到里面,后来有了海绵,母亲就填上一些,坐在上面宣和柔软。

家家户户都有蒲团子,并且还不只一个,从小孩子能坐婆婆墩,就有蒲团子,垫在腚底下,它不但防潮,还隔离凉气,坐着十分舒服。妇女们坐得最多,母亲摊煎饼时离不开蒲团子,到生产队里的场院轧麦子,离不开蒲团子,并且还要用它压住镰,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坐在蒲团子上剥玉米、簸谷子等农活,都离不开蒲团子。

夏天几个邻居凑在一起,坐在蒲团子上,一边干着针线活,一边闲扯村里的趣事,冬天老人们坐在蒲团子上晒太阳,拉一些奇谈怪论。蒲团子的用途之广泛,让人惊叹!蒲团子的辉煌历史,曾经是乡村中,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为了方便记住是谁家的蒲团子,有的人家会在蒲团子上系上布条或绳子,有的心灵手巧的,在蒲团子中央,用粉红色和绿色染成的玉米皮,编织上各种图案的花朵,非常鲜艳,这种手工艺品,也成了人见人爱的艺术品。

后来人们又将蒲团子演变成蒲墩子,姥姥就会编织蒲墩子,姥姥说:“年龄大了,坐蒲团子起来前去不方便。”她就想办法让蒲团子增高,并且是两头大中间细,无论坐那一面,下面的永远是起着稳定平衡的作用。

看到姥姥用她那双粗糙的手,用力地把玉米皮,拧成一股麻花状的绳子,再把绳子从小圈到大圈地盘成蒲墩子,整个过程看似简单,实则挺复杂,看得我都眼花缭乱。姥姥说:“会得不难,难的是不会,会了是顺手的事。”我也想着去作,但实际操作起来是难上加难,编着编着就晕头转向,编一会儿就不知道该拧哪儿绑哪儿,系不系扣,打不打结等,永远也作不出,那么周正的蒲团子。

姥姥看到我喜欢,为了满足我的心愿,赶忙去找来玉米皮,又给我赶制了一个蒲墩子。姥姥似乎是在编织一件工艺品,它确实也是一件工艺品。看到姥姥那样认真编织的样子,似乎是要把全部的爱都编织进去,似乎要把她所有的故事都编到里面去,让我高高兴兴地背着蒲墩子回家。

蒲团子似乎成了每个家庭中的一种对外联络的感情纽带,母亲编得蒲团子多了,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能分到一个心爱的蒲团子,增进了邻居和亲友的友好关系。

母亲最后给我的那一个,至今还保存完好。母亲来我家时,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找蒲团子。让她坐得舒坦,我的心里自然也高兴,坐在母亲的身边,和她拉呱,那是多么温馨的画面。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得到了空前地提高,从蒲团子到板凳、交叉、沙发等坐着的家具,那是一次质的飞跃。如今,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走的差不多了,会编织蒲团子的人越来越少,蒲团子虽然渐行渐远,淡出来我们的视线,可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人们已经奔上了小康之路。

看到这个用旧了的蒲团子,怎么能不想母亲那和蔼可亲的笑容,怎能不怀念过去那个幸福大家庭,怎能忘记那魂牵梦萦的乡愁。

—— 2022年10月14日

作者简介:翟所祥,1963年4月出生于淄川太河镇南下册村,大专学历。现为淄川区烟草专卖局职工。自2015年以来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整理出版了个人文学专集《山乡往事》。

壹点号 柳泉金融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