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王元化张可:结婚58年,他疯了22年,妻子瘫了27年,两人生死不渝)

2024-05-21 11:32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嵚巇一生、夷然一心,立身不系一丝尘”,她是著名学者林毓生口中的古代采莲人,是作家余秋雨的老师,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戏剧理论家;“音徽如昨、华笺如新,望乡每悼涉江人”,人生在世87年,她一次又一次熬过生活挫折,一次又一次忍受疼痛苦楚。她是张可,是著名学者王元化的爱妻。

张可曾称自己是“温情主义者”,但同时,她也是“王元化主义者”,她操劳一世,为的便是王元化。可以说,她给予了王元化最深沉的爱,与最长久的陪伴。而王元化,也一样。

他们二人间的爱情,可以说是民国的经典。一个疯了22年,她不离不弃;一个瘫了27年,他相携相守。

图 | 王元华先生、张可女士

初相见,两相厌

一个少年得志,骄傲自负;一个恬静朴素,不骄不躁,当18岁的王元化初次邂逅19岁的张可,两人并没有像爱情故事里一样地一见钟情,相反,不管是第一次见面,还是第一次单独约会,都是不欢而散的收场。

身为家中独子,王元化从小就是被宠爱的小少爷,自幼便在清华园里长大,可谓是满腹才华,但这才子比较特别,格外调皮爱搞事。而张可,便是唯一能治得了他的人。

张可同王元化一样,也是在大户人家里长大的孩子,从小便接受着良好教育,在江苏当地可是出了名的大才女。早在18岁时,张可便翻译出版了奥尼尔的《早点前》,同时,她还是这部小说改编剧的女主角。而在张可19岁时,她便作为暨南大学演剧队的主力成员经常去各地演出,也正是在这时,她见到了王元化。

那时,王元化已是地下党的一员,正担任着平津流亡学生会的编剧,他在听闻暨南大学演剧队来到了清华园后,便急匆匆地跑去瞧。这一瞧吧,倒是瞧出了个未来夫人。

只见暨南大学演剧队里有一个穿着旗袍的,头发不长不短,刚好齐肩,整体上就是朴素不起眼的女生,那人刚好就是张可。晚年王元化回忆着这初相见还说:“她很朴素的,剪一个不长不短的齐肩发,穿一件旗袍吧,也不是很考究的布料。从我认识她到结婚到后来,她都是不喜欢修饰的,擦粉啦,口红啦,都不大弄的。偶尔把头发梳个辫子盘到头上,就算很时髦了。”

比起张可的端庄打扮,王元化那时的模样相对就要滑稽一点了。他当时只穿着一条中西结全的西裤,中间完全没有裤缝,搭配着一双大大的皮鞋。张可笑道:“你怎么穿了一条卓别林的裤子就出来了?”

王元化被这样一说,愣了好久才反应过来,有点气又有点害羞,但心中对眼前这个女子还是有着好感的。于是,随着排演戏剧见面次数的增多,王元化终于鼓足勇气和张可坦白爱慕之意,他以修改剧本为由,对张可说:“我要约你谈谈。”张可一听,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完全不似传统女子,一点也不扭扭捏捏。

然而,当王元化带着张可去到雁荡路的复兴公园后,才发现自己身上没有带钱,但他也不觉得要重新回去拿钱,反而是直接让张可买两张票。张可一听,笑着说:“你约女生谈话,倒要人家买门票,怎么会这样抠门?”紧接着,她还就“西方和中国传统理念上关于男女问题”一连问了王元化三个问题,直接就把他问倒了。

王元化当时是又气愤,又尴尬,两人就这么不欢而散了。

图 | 年轻时的王元化

看花人,不争名

好在,王元化并不是一个记仇的人,回家后冷静下来后,这才反应过来张可当时并非是在嘲笑他,只是想和他聊聊价值观和思想问题罢了。而且,他那满腔爱意可不是就这么容易消失的。

再加上,王元化还有个助攻友军——张满涛。张满涛是张可的哥哥,也是王元化的好友。有这层关系在,王元化想见张可一面可是极其容易的。渐渐地,张可便对他产生了感情。而张满涛便是第一个觉察到张可感情变化的人,还主动询问她是否喜欢王元化。

对此,张可也只是害羞地回答:“王元化是一个很真诚的人,这很好。”

然而,“这很好”并不代表着“要成为王元化的女朋友”。尽管张可已经意识到自己是对王元化有好感的,可她过后还是拒绝了对方的告白。或许,张可是害怕自己一片真情付诸于水,亦或许,她只是想考验一下王元化的爱有多真。

但不管如何,王元化可不是一个将就的人,他认定了一个人后,便不会轻易放弃。他可是花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才追到的张可。而早在1947年,张可的一个追求者也曾直白问道张可她到底喜欢谁,张可对此终于坦然回答:“王元化。”

因此,于1948年,两人在上海举行了婚礼,仪式不大,也没有太多的浪漫,仅仅只是走个过场。可虽说形式简单,但两人的感情是实打实地稳,且长久,婚后生活简单又幸福。王元化属于自理能力比较差的人,所以平时都是靠张可打理家务事,照顾他的日常起居,而他本人当然就是负责赚钱养家。

王元化常说:“家庭这副担子都是她挑的,所以我能腾出来专心写文章 。”

当然,赚来的钱也都归张可管。每天早上出门前,张可都会往王元化口袋放几个零钱,以备不时之需。张可偶尔坏心思一上来,还会戏谑道:“这钱可不许请别的女人逛公园哦。”听到这话,王元化每次都是笑着点头,对张可始终如一的他,是不可能会再看上其他女性的。这一点,张可也是心知肚明的。

再加上,王元化是真的离不开张可。有人曾说:“王元化有三个母亲,一个是他自己的坚强的母亲,一个是姐姐碧清,还有一个就是张可”。他本人也常说:“我有时候会很急躁,她从来不,她不作声。从没有和人脸红过,是很善良的一个人。她是不大喜欢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话很少。我的性格比较容易跟人吵架,跟她从来没有。她脾气好,吵不起来,顶多是不来理睬你。”

1949年,张可在育下一子王承义后,转入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担任老师。当时上海所有的地下党员都要重新登记入册,登记完后便可进入各级领导岗位,张可也不例外。可已经有着12年党龄的她却拒绝登记,自动放弃党籍。于她而言,投身革命只是为了顺应历史,她本人并不想从中捞什么好处和资本。所以,这党籍不记载也罢,不影响她的生活。

对于张可的不争名利之举,王元化可是很自豪的,不仅大力支持,还对她大加夸赞:“她对世事的态度永远轻描淡写,似乎只是个看花人,并不负责花枝招展抢眼光。”

图 | 张可

同甘苦,共患难

“人生就是一个苦难的过程。”——王元化

“夸张了。”——张可

正当张可和王元化的生活过得一帆风顺时,苦难也在靠近。

1955年,社会动乱严重,许多文人名士都因身份问题而被抓捕,其中,便包括了王元化。由于王元化和作家胡风曾有所往来,故而也被隔离审查。对于这件事,张可一开始并不知情,王元化是突然被人从家中带走的,张可当时还在工作,回来后发现有人在家中搜查才知晓此事。

随后,张可便被学校的人喊去开会,并且被要求承认王元化是反革命分子。然而,张可怎么可能会承认不实之事?怎么可能会在这危急关头抛弃王元化?但也正是因为张可不愿与王元化划清界限,才会遭人以书打脸,生活工作屡受打压。

可以说,那段日子是张可最难熬的时光,没有王元化在身边,她一个女人要独自带着儿子过活,还要应对各种打骂,生活实在是不易。但张可并没有因此而埋怨,相反,在被迫搬家,与别人合租后,她选择天天去教堂祈祷,天天都在念着《圣经》中的那句“你在患难之日若胆怯,你的力量就微小。”

就像那句“不能低头,王冠会掉”一样,张可是绝对不会向苦难屈服的,也绝对不会向生活埋怨,她唯一会做,且能做的,便是怀着纯真之心与所有打压对抗,并且等着王元化的回归。

然而,被关押着的王元化并没有张可如此坚强的心理。在被关着的两年间,他的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差。

一开始,在失去王元化的消息后几天,张可曾带着王承义去他的工作单位找人。可惜,单位里的那些人并不给张可探视机会。无奈之下,张可只能带着王承义在单位墙外四下张望,王承义为了见父亲一面,还爬了上墙,一边爬,一边喊着“爸爸”。王元化透过窗户看着在院墙上的儿子,内心心疼无比,害怕王承义会不小心掉下来,但又无能为力去阻止。

其实,从这时开始,王元化的心理状态便已然不是很好了。随后的每一天,他都会在墙上划一道线,一直维持着这个状态划了四个月。对于这段黑暗时光及行为,他说:“过去长期养成的被我信奉为美好以至神圣的东西,转瞬之间被轰毁了。我感到恐惧,好像被抛弃到无际的荒野中。”

图 | 张可的儿子周岁时,张可(左一)与婆婆,王元化三姐

1957年2月,王元化终于被释放回家。可这个时候的他,精神状态已经崩溃了,患上心因性精神病的他越来越分不清现实和幻觉,也辨不清真与假。他的幻听和幻觉很严重,每天晚上经常跑到大街上乱喊乱闹,而张可总是跟在他身边,默默地牵着他的手,带着回家,给他服上安眠药后还哄着他睡觉。

为了治病根,很了解王元化的张可特地从思想上入手,为他找来了一副偏方:莎士比亚。

也正是在张可的帮助下,王元化开始忘记那些痛苦,着手翻译研究莎士比亚。一开始,他经常会批评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好,对此张可也只是一笑而过,安静听着,也不与他反驳。但一旦翻到有意思之处,或者对王元化有帮助的文段,张可便会指出来说。

比如,在翻译《奥赛罗》第四幕时,张可便告诉王元化:“要是上天的意思,要让我受尽种种的折磨,要是他用诸般的痛苦和耻辱在我毫无防卫的头上,把我浸没在贫困的泥沼里,剥夺我的一切自由和希望,我也可以在我灵魂的一隅之中,找到一滴忍耐的甘露。”

一言惊醒梦中人,张可的一句话,瞬间让王元化产生共鸣,灵感顿发。一气呵成之下,王元化写了一组十万字的莎翁作品论文,而张可,便充当他的助手,帮他翻译,整理稿笺,做好封面,最后装订成一本精美的线装书。

正所谓“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在那样一个动荡岁月里,张可和王元化在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二人能够合力手工写出了数十万字的书稿,着实不易。但也因为这样,王元化的病情得到了好转,对于这段时光,他曾说:“翻译和介绍莎翁,完全是张可想让我从阴暗里走出来,我成就了莎翁在中国的地位,她却成就了我。”

可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元化的精神状态尚未完全恢复,又突发了肝炎。为了保证王元化的身体健康,张可不惜卖掉自己的首饰,每天都费心费力地找鸡蛋,找营养品,给他补身体。这一波事未解决,王元化又有其他病情——右眼失明。这一次,张可特意动用关系请来上海最好的眼科医生,为他治病。

倒下了,站起来

然而,生活没有最艰难,只有更艰难。

十年黑暗岁月的来临,王元化不得不被下放到农场,精神不佳的他每天都在田地上砸东西。身为妻子的张可,也肯定是会受到牵连的。这不,在因为高血压晕厥时,她都不被允许上医院。

但就算是这样,张可也不愿离开王元化,她深知,如果自己一走,王元化的人生就彻底完了。而王元化晚年也曾回忆道:“当时四周一片冰冷,唯一可靠的就是家庭。如果张可想与我划清界限,我肯定早就完了。”

确实,在王元化生病的那22年里,他曾两次精神失常,都是多亏张可的细心照顾,他才康复的。然而,王元化大病初愈了,张可却倒下了。

1979年6月,张可突发脑血栓,虽然人被抢救回来,可她的智力却严重受损,且余生只能瘫痪在床,生活再也不能自理。王元化知道张可的病情如此严重后,手足无措地像个孩子一样地在医院里大哭。这一次,他的生活没有张可可以依靠了,而他,要成为张可的支柱。

过去,是张可照顾着他的日常起居,一日三食。如今,轮到他来为张可撑起一片天了。

张可爱吃肥肉蹄膀,可生病的她并不能吃如此油腻的东西,王元化便不同意她吃。可一看到张可那馋得不得了的表情,他又心软,允许让她吃一小块。看着吃得很满足的张可,王元化内心是又开心又心疼。而此后的每一天,王元化不管去哪里,他都会带着张可。就这样,两人一轮椅,慢慢走完余生。

2006年,张可逝世,享年87岁。送别陪伴自己58年的爱妻,王元化内心是万分不舍的,但生死天定,他无能为力,只是希望自己也能快点离开这没有张可的世界。

2008年,王元化肺癌病情加重,但他却不允许家人抢救自己,如果他陷入昏迷,那就这样自然地离世就好。他还说:“我有些迫不急待了,我最后一个期待就是去那里看她。”因此,在病逝前的日子里,王元化每天起床梳洗完毕后,都会安静地坐在床上,等待着死神的到来,等着与张可的重逢。

同年5月9日,王元化病逝,享年88岁。时隔两年,他终于可以去九泉之下与张可相会了。

用一句话来总结张可和王元化之间的爱情,那或许便是“我会一直在你身边”吧。他们之间谈不上轰轰烈烈,但却是细水流长。不管是什么苦难,都从未将两人分开过。就算是张可病逝后的两年,于王元化而言,虽然人不在身边,但至少心是在的。跨越阴阳两界,张可的心依旧陪伴着活着的王元化。

文 | 千拾

图片参考来自网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