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之电(这位日本青年,为何每次到中国就不想走)
2024-05-13 05:14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次
· 西谷格(本人供图)。
“这种温暖在日本是无法想象的”
作者:刘潇
2009年,西谷格来到中国上海,成为一名日籍“沪漂”。
他从事过多种工作:寿司店后厨帮工,游乐园里的吉祥物演员,旅行团导游等。这些经历让他大开眼界,看到了中国的活力。
回到日本后,他根据自己的中国经历,于2018年出版了《中国报道:潜入打工日记》,“不是高高在上地从宏观角度对中国评头论足,而是从庶民角度,向日本读者介绍真正的中国和中国人”。此书在日本引起不小的轰动,读者感叹,“比起刻板印象里的中国,完全是另一个国家”。
近日,西谷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说:“刚来中国时,本以为一两年就会回国,没想到,中国豁达的氛围与我的性格很合拍,不知不觉就呆了6年,现在想来,占去了人生不小的部分。”
在中国期间,他结识了不少中国朋友,“这些友谊不分轻重,我一直很珍视。中国人大多热情真诚,一旦认我做朋友,就一定是真心把我当朋友”。
最近他回了趟上海,“一位关系并不十分密切的朋友把我请到他家里,七八个人围着大桌子吃家常菜,聊家长里短,让我认识了中国式温暖,这种温暖在日本是无法想象的”。
快乐的“沪漂”
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西谷在网上看到一家媒体正在招聘编辑,驻地上海。对他来说,中国与写作是两个极具吸引力的词。“看到工作地点在中国就很兴奋。”
那时他不知道,刚办完北京奥运的中国正处于数字化浪潮前夜,即将踏上发展快车道,他也将亲身见证中国的大发展。
“出发前,心态其实有点忐忑,但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也梦想着今后成为关于中国的写作专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只身来到上海。
相比日本人际关系的距离感,中国人更开放随和。西谷说说:“刚来中国没多久,在一次在办理手机业务时,我与窗口办理员交谈了几句。很快,我就收到了这名办理员的短信,邀请我一起吃饭。我们边吃边聊,很快成了好兄弟。”
到上海后,西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寿司店后厨帮工。“当时,中国的寿司店还处于初级模仿阶段。”相比日本厨师细腻的刀工,西谷看着中国厨师在后厨豪爽地将鱼大卸八块,“是一种有趣的异国风情”。
· 西谷曾经在游乐园工作过一段时间。
他还在游乐园工作过一段时间,穿着吉祥物衣服与游客合影,“那时中国还有不少山寨游乐园,如今已经大大不同了,中国游乐园的自主IP已经做得很棒了”。
工作之余,西谷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在日本,上海的知名度很高。“对于日本人来说,上海有种不一般的都市魅力。”1862年,日本近代政治家高杉晋作第一次访问中国,用中文在《航海日录》中记述了初入上海港时的震撼:
“朝早,川蒸汽船来,引本船,左折溯江,两岸民家风景殆与我邦无异。……入夜,两岸灯影泳水波,光景如画。”这些记述深深影响了后世日本人对魔都的崇拜。
2013年,西谷用引人入胜的笔法写出《魔都:走进上海不为人知的一面》一书,除了描写繁华的都市景象之外,还“踏出普通游览路线”,向日本读者介绍了一个有趣的上海。这本书目前已被日本国会图书馆收藏。
“中国通作家”
西谷回到日本后,发现日本与他离开的时候相比变化不大,这令他更加感叹中国发展之迅速,更急于向日本民众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于是,他开始向媒体投稿,报道中国的最新动态与面貌。为了写出最真实的中国,他经常回中国,对多个领域进行深入报道。
由于专注记录中国,几年下来,西谷被日本媒体称作“中国通作家”,常受邀参加中国话题的电视讨论。他用亲身经历打破了不少日本人对中国的误解,还原出一个活力、进取、创新的中国。
2020年,他来到上海,撰写了报道中国数字化超市的文章,发表在《VOICE(声音)》周刊上。该杂志号称日本销量最高的综合期刊。文章开头写道:“中国正以极为迅猛的势头向数字化社会进发。其中,与人工智能和网络高度融合的智能生鲜超市向世人展现出强烈的未来感。”
·西谷拍摄的上海一家智能生鲜超市内景。
西谷在文中对比了中日超市:“在日本,超市与网络的融合程度太低,消费者在网上下单,等待时间太长,购买渗透率几乎为零。”“中国的智能生鲜超市整洁、高效,能同时应对线上线下的消费者,并保证生鲜产品的新鲜度。”“超市利用AI技术活用数据,根据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向消费者推荐商品。中国的商业精神实在令人瞠目。”
西谷还去杭州体验了一次智能酒店,“一走近前台,就看到两台AI机器人在大堂里巡游,极具未来感”“从客房指引、送餐,到聊天对话,中国的AI机器人实在太厉害了”。体验过智能酒店后,西谷意犹未尽,“还想跟它聊天,回日本前,干脆买了一台小型AI机器人”。
西谷还深入了解了中国IT企业,这些企业从产品到公司规模都让他大受震撼。他将稿件结集出版,书名为《数字中国体验记:日本人不了解的中国IT社会大潜入!》
·《数字中国体验记》。
此书在日本引起不小轰动。《日经新闻》的书评写道:“在中国,数字化已渗透进社会各个角落。同时,中国还在不断地对这些技术进行创新、改良,中国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姿态,难道不值得我们日本学习吗?”有日本网民写道:“在推进新技术时,中国人往往能大胆突破,敢于创新,不怕失败,不断完善,现在的中国真的很强大。”还有人写道:“不容争论,中国已经是信息技术先进大国了。”
说真话的人
2022年4月,西谷受邀参加日本最大网络电视的脱口秀节目。这档节目以敢于说真话而闻名,对于看腻了片面报道的日本观众来说,极具吸引力。
在一期名为《中国真正可怕的地方:越了解越觉得赢不了》的特别节目中,主持人问西谷:“日本应该如何与中国这个大国打交道?”西谷回答:“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往往停留在10年甚至20年前,这种闭目塞听是很危险的。中国的发展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西谷说:“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对中国的信心大大加强了,他们更能以对等、冷静的视角来看待日本。”
他也说:“我听到一些中年的中国朋友说日本科技和经济很发达,其实这也是误解。这几年在网络科技与经济发展上,中国早已把日本甩在后面了,日本经济已经停滞了30年。”
他还特意提到了另一个有意思的事:“中国人普遍认为日本人很矮,其实现在日本人平均身高已经和中国人差不多了。”
两年前,西谷在日本《周刊新潮》的“读书万卷”专栏中,推荐了拓殖大学教授富坂聪的新书《反中“亡国论”:日本离开中国就无法生存的理由》,引起了不少日本读者的注意。
在日本,客观评价中国的进步和优点,常被认作替中国“说好话”,许多学者和作家生怕自己的书卖不出去,不敢冒风险说实话。正如富坂聪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所说的:“在日本,批判中国的论调依然甚嚣尘上,日本国内的知华派正在遭遇逆风。”
即便如此,西谷的文章还是如此开头:一提到中国,一些日本人会用一些短句来形容,中国真可怕、中国真糟糕、中国是威胁。然而,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他常常带上一句反问:“反中情绪真的符合日本国家利益吗”?
小城生活家
1981年,西谷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藤泽市。藤泽位于日本湘南地区,当地地形与中国潇湘二水汇入洞庭之处相似,江户时代起就被称为湘南。
湘南地区多山、多河、临海,当地人从小就喜欢自然,热情洋溢,开朗直接。“如果突然想去海边,立马就去。”
· 湘南“江之电”(沿海铁路)。
1935年,中国音乐家聂耳在藤泽市鹄沼海岸溺水遇难。当地民众建立了聂耳纪念碑,由聂耳的日本友人设计并撰写碑文。后来,纪念碑重修,还建起了郭沫若题写的“聂耳终焉之地”纪念碑。1981年,藤泽市与聂耳的故乡昆明市结为友好城市。几年后,藤泽市民和有关方面又捐资建成聂耳胸像浮雕,聂耳纪念广场也因此得到扩建。
也许正是这样的生活背景,让西谷从小便对中国多了几分亲近。
初中时,西谷已表现出对文字的喜爱。一次,他读了芥川龙之介取材于佛经故事的《蜘蛛丝》,写了一篇读后感,受到老师赞赏,从此爱上了写作。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文豪,曾游览上海、苏州和北京等地,与上世纪20年代出版了《上海游记》和《江南游记》。
初中毕业后,西谷考入神奈川县立镰仓高校(高中)。日本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太宰治、夏目漱石都曾在镰仓写作、生活过。镰仓还是动漫《灌篮高手》的取景地。西谷说:“镰仓高校是《灌篮高手》中陵南高校的原型,对中国朋友说起来,他们都感到很惊喜。但我不打篮球,而是加入了吹奏部,我喜欢乐器。”
在课堂上,西谷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到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来,当西谷真的来到天安门前时,还是被城楼的雄伟震撼了,“耳旁顿时回响起新中国诞生时,震耳欲聋的欢呼声”。
高中毕业后,西谷就读于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部。学校注重学术和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走出国门,看看日本之外的世界。在这一氛围感染下,西谷选修了汉语。
语言往往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西谷说,学习汉语后,“我有时会讨厌日语。日语总是为了礼貌而礼貌,既冗长又无意义。应该学习中文的简练:你好吗?谢谢!既简洁又热情”。
学汉语的过程中,西谷知道了一个词:去伪存真。发现生活的真实成为他的理想,他想亲眼看看中国。
2004年,西谷大学毕业前到北京大学短期进修,学习中文,“学会了中文歌《月亮代表我的心》”。令西谷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的大,“第一次感受到中国的规模,连番茄鸡蛋汤的碗都很大”。同年,西谷成为《新潟日报》记者,积累了一些报道经验。然而,新潟毕竟是一个小城市,与他想要获得的国际视野相去甚远,那时,对中国的憧憬又开始挑拨着他的心扉。
3年后,西谷辞职,成为一名自由记者,为《周刊邮报》等媒体撰稿,然而,日本新闻业过分商业化,读者爱看什么,媒体就写什么,关于中国的报道,往往与事实相去甚远。“我不想陷入远离实际的观念,而是希望了解中国如同多面体一般的实际情况,进而运用在中国生活的经验报道中国。”
· 西谷近照(本人供图)。
在日常生活中,西谷不喜欢按部就班,而是自己把握节奏,做一个地道的生活家,常被生活中的小细节感动。有时,他会在咖啡馆写作,一次写作时,他把在路上捡的树叶放在电脑边,时不时拿起来欣赏。对面的一位陌生人看了,与他相视一笑,似乎感同身受。
· 拈花微笑。
或许想起了释迦牟尼“拈花微笑”的典故,西谷说:“这就是拈花微笑吧。”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 2024-05-27[头条资讯]新疆美食介绍(新疆特色美食有哪些)
- 2024-05-26[头条资讯]社区服务活动(【活动】便民服务、戏曲交流、法律咨询……下周社区活动抢先看→)
- 2024-05-26[头条资讯]寒假还有多少天(最新放假通知不调休、不免费)
- 2024-05-26[头条资讯]roae(招商银行2024年能否维持住15%的ROAE)
- 2024-05-26[头条资讯]国家林业局(周建元代表:关于将国家林业局恢复为林业部的建议)
- 2024-05-26[头条资讯]天今(注意上海最高温骤降5℃,今起5天都有雨?五一假期前后天气大转折)
- 2024-05-26[头条资讯]足石(如何科学正确使用磨脚石?这6个建议不容错过,快来看看吧)
- 2024-05-26[头条资讯]扳开(为什么蚊香要两片盘在一起?根本就不用掰开?看完长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