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马(古代擅长相马的人,他们是如何品评出一匹性能好的战马的?)
2024-05-13 04:49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次
伯乐相马的故事人们都听说过,但这“相马”在古代却是一门不折不扣的技术活。
不仅需要专人进行,为此甚至还得学习不少的专业著作。
古籍中记载的相马技术
中国的相马文化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即距今约四五千年前。
在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人们开始把马作为重要的交通、农耕工具甚至是战争武器来饲养和管理。
为了更好地利用马匹,并将其运用到生产和生活中去。
我国先民就开始学习,如何通过观察马的外貌和生理特点,来评估马的质量和性能,这就是最初的“相马”活动。
在我国丰富的古籍中,关于相马的书籍众多,但由于时间久远,许多已无法查证。
然而,在北魏时期的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相马经》却得以流传至今。
揭示了古代中国人如何通过观察马的身体外貌,来推断其内在品质和生产能力的技术。
《相马经》首先指出了相马的基本原则,即必须去除那些存在明显身体缺陷的马匹,比如头部过大、颈部过于细弱等。
然后它又详细列出了对马的各种部位的具体要求,包括马头、眼睛、耳朵、鼻子、嘴唇、牙齿、脖子、胸部、背部、腹部、大腿、小腿、脚掌等等。
这些都是根据实际需求,从实用角度出发制定的标准,而且每一个细节都被深入研究和探讨。
此外,《相马经》也涉及到了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例如通过对马的五脏进行观察,来推测其生产和健康的状况。
这一方法体现出了,古人对人体内脏和外部表现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表明他们已经开始尝试从表面现象预测潜在的问题。
作为我国最早的完整的相马学著作之一,《齐民要术·相马经》记录了古代中国人民长期积累下来的相马经验和知识。
尽管我们现在看来有些地方可能显得落后或者粗糙,但它们仍然是我们理解和学习过去人类智慧的重要途径。
同时这本书也为今天的畜牧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知道了如何去更好地管理和饲养家畜。
与现代科技不同,《相马经》并非依赖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手段来进行识别和评估,而是依靠人工观察和经验分析。
这种方法虽然看似原始,但在一定程度上却更能反映出人的主观性和经验的价值。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相马经》所代表的传统相马技术和理念,仍然值得在今天借鉴和学习。
古代的养马业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富饶强大的帝国,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造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此期间,养马业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了支撑王朝强大军事力量的重要产业。
据记载,隋朝初期,朝廷在陇右地区的养马场仅有五千余匹,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到唐朝中期,全国拥有近七十万匹优良战马。
如此大规模的养马事业无疑大大提升了国家的军事实力,为其巩固边疆、抵御外敌做出了重大贡献。
除了数量的增长,唐朝的马政还十分注重质量的提升。
此时各种先进的饲养技术和管理制度不断涌现,并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比如设立了专门的监牧部门负责管理养马事务。
同时设立了一些高级官员,例如,太仆来监督整个行业的工作运行情况。
此外,唐朝还发明了多种测验方法,用来评定各类马匹的能力以及适合哪种用途,从而更好地提高马的质量。
在选马方面,唐朝引入了非常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司牧安骥集》就是一部关于如何鉴定好马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出了许多实用的鉴别技巧。
比如查看马的眼部特征、头部形状等可以判断出它的性格、体力等方面的特点。
这样就能确保那些能够承受艰苦训练,并最终成为优秀战马的好苗子不会被遗漏。
随着养马业的迅速壮大,唐朝的马政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对外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从西域地区引进了许多优秀的马种。
借助这些国外的马匹血统,中华大地的马匹逐渐变得更强壮、更耐劳。
这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并让大唐得以保持长久的强大地位。
唐代还订立了家畜饲料定额标准,根据历史记录。《唐六典》中提到,当时已经制定了家畜饲料定额标准。
并且考虑到不同种类的家畜以及它们的不同年龄阶段,如乳驹和乳犊。
这些标准包括了大象、驴马、骆驼、牛羊等常见的家畜,并按齿龄划分不同的饲料定额,确保家畜的营养需求。
除了制定标准化的饲料配给制度外,唐朝还在畜牧业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和改进。
例如,他们建立了一个大型的家畜饲料生产基地,用于确保冬季的饲料供应。
《新唐书·王毛仲传》记载,为预防冬季饲料匮乏。
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近2000顷的饲草园,足以满足40多万匹马和数量更多的牛羊的过冬需要。
同时他们在一些地方设置了专门的牧场,以便更好地管理和保护这些家畜。
比如在陕西大荔地区设立了沙苑牧场,用于养殖高质量的牛羊。
在这个过程中,唐朝还成功地培养出了一些著名的畜牧品种——“苦泉羊”。
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羊种,因为它的肉质鲜美,羊毛柔软,尾巴上有丰富的脂肪,深受人们喜爱。
“苦泉羊”主要产自陕西省的大荔沙苑地区,这里在历史上一直是畜牧业的重要区域之一。
这种羊以其口感细腻,脂肪香甜而广受好评。
据说苏东坡曾经评论道,“蒸烂同州羊,灌以杏酪,食之以匕,不以箸,亦大快事”。
除了牧羊业外,唐朝对其他畜禽如牛和猪的饲养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他们利用河流湖泊中的水生植物为猪提供饲料,或在山坡地开垦荒地,作为牛羊的放牧场所,这些举措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当时的畜牧业体系。
马病研究
隋唐时中国还建立了完整的兽医教育体系,并且编写了许多重要的兽医学经典著作。
在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兽医管理制度。
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監苑牧场都有专门负责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和医生,其中太仆寺设有600多名兽医,尚乘局则有70名兽医。
此外,《旧唐书·职官三》记载,太仆寺还设有“兽医博士四人,生学百人”,而《隋书·百官志》则提到太仆寺设有“兽医博士员一百二十人”。
这些兽医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还需要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健康状况,因此可以说他们是我国最早的专业兽医。
太仆寺中的兽医教育体系非常完备,设有不同级别的兽医博士来传授医学知识,培养出大量兽医人才,奠定了中国兽医事业的基础。
隋唐时期还诞生了一系列著名的兽医学著作,比如《司牧安骥集》就是一部汇集当时主要兽医学论文的书籍,它对于马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书中不仅有马匹外形学的描述,提出了“相马不看先代本,一似愚人信口传”的观点,还包含了针灸学著作《伯乐针经》,其列出的穴位应用至今。
另外《司牧安骥集》中的马病诊断部分也非常重要,采用症候描述的方式,详细阐述了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
如“黄帝八十一难”侧重症候分析,“新添马七十二恶汗病源歌”则同时包含症状和治疗内容,这为后世的马病研究奠定了基础。
结语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欢钻研的民族,可以说,正是相马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积累与发展,才有了中国古代在农业与军事上那么大成就。
而这些成就,也从侧面印证了,先人们身上所闪耀的那份智慧。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 2024-05-27[头条资讯]新疆美食介绍(新疆特色美食有哪些)
- 2024-05-26[头条资讯]社区服务活动(【活动】便民服务、戏曲交流、法律咨询……下周社区活动抢先看→)
- 2024-05-26[头条资讯]寒假还有多少天(最新放假通知不调休、不免费)
- 2024-05-26[头条资讯]roae(招商银行2024年能否维持住15%的ROAE)
- 2024-05-26[头条资讯]国家林业局(周建元代表:关于将国家林业局恢复为林业部的建议)
- 2024-05-26[头条资讯]天今(注意上海最高温骤降5℃,今起5天都有雨?五一假期前后天气大转折)
- 2024-05-26[头条资讯]足石(如何科学正确使用磨脚石?这6个建议不容错过,快来看看吧)
- 2024-05-26[头条资讯]扳开(为什么蚊香要两片盘在一起?根本就不用掰开?看完长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