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作大匠(孔融四岁能让梨,长大后却被评价为不孝?那要看曹操要不要他命)

2024-05-13 00:55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孔融让梨

文|芝士蛋炒饭

编辑|风吹史今


在中国,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在被南宋的王用麟写进《三字经》里以后,连黄毛小儿都能倒背如流。

然而,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孔融吗?孔融让梨的背后有哪些故事?

曹操为何又以不孝的罪名处死孔融?孔融九岁的儿子临死前说了八个字,至今人们仍在用。

圣人之后,年少成名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父亲孔宙曾任职太山都尉,世祖孔霸当过汉元帝的老师。

孔融让梨指的是,在孔融四岁的时候就知道把个头大的梨让给哥哥吃,然而这并不代表着幼年的孔融有太高尚的品德,这背后关系到儒学的内理

在儒家学派中,崇尚以长为尊,所以自古就有长兄如父的说法,孔融让梨的背后是他从小对长幼尊卑观念的深刻认知。

换句话说,如果和孔融一块吃梨的是他的弟弟,他也会觉得自己理应拿那个大的。

一句简单的“小儿,法当取小者”就揭示了他的行为动机。这一让,也把孔融自幼聪慧名号散播了出去。

原本作为圣人之后,孔融应该拥有一个幸福的少年时代,可是在孔融13岁那年,父亲孔宙的逝世改变了孔融的人生轨迹。

孔宙碑

父亲去世的时候,孔融极度悲痛,甚至到了需要有人搀扶才能站立的程度,经当地人传播,孔融孝顺的名声也传了出去。

而真正让孔融声名鹊起的是因为在他16岁那年涉及的一场冤案

当时孔融的哥哥孔褒张俭是好友,张俭却遭到时为中常侍的侯览记恨,一日侯览密令缉拿张俭,张俭慌乱之下跑到孔家避难。

当时孔融的哥哥孔褒不在家,张俭看孔融太年轻,没有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孔融却察觉到张俭的处境窘迫,主动作为东道主收留了他。

后来事情败露,孔融孔褒兄弟被逮捕入狱,审问的时候,兄弟二人却争相顶罪,孔褒说“张俭是来找我的,与我弟弟无关”,孔融却说“收留张俭的是我,与我的兄长无关”。

等到官吏找到了他们的母亲,孔母也争着顶罪。

她说“家事理应由年长的人承担,罪责在我”。

孔褒碑

当地的官员被这争着送死的一家人搞得晕头转向,最终只好向朝廷请示,最后孔褒被定罪,孔融却因年少勇于承担责任而名扬四海

为官刚正 时人称“孔北海”

孔融博学多识,为人刚正不阿,受到当时的司徒杨赐征召为官,常常暗自调查朝廷的贪官。

由于当时的贪官多为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权,孔融及其属官都被召集斥责,然而面对尚书,孔融仍直言不讳,义愤填膺。

后来何进任大将军,杨赐派孔融前往祝贺,孔融在门口等了一会,门人始终不报。

孔融十分气愤,抢走名片就回去了,当时的官员都怕得罪何进,纷纷下令捉拿孔融。

有人对何进说孔融是当今名士,杀害孔融会让天下高士寒心,何进听从了属下建议。

为了表现自己胸怀广大,举孔融为高第、侍御史,时间不长,孔融又因和御史中丞赵舍来往不合,托病辞职。

后来,何进被除,董卓专政,欲废汉少帝刘辩,孔融与其言辞激辩董卓怀恨在心,暗自将其调任到黄巾军起义最猖獗的北海国为国相,这一年,孔融刚满38岁。

孔融到了北海,召集士民,设立学校,举荐贤才,礼贤下士,政绩斐然,因此被当世人称为“孔北海”

后来黄巾军逼近,孔融屯驻都昌被围,孔融迟迟等不来救兵,于是派太史慈写信向刘备求救。

刘备惊呼:“孔北海竟然知道当世还有一个人叫刘备”,颇受感动,派精兵三千解围,敌寇闻之逃窜。

由此可见,在那个时候,孔融的名声是要远高于刘备的。

只是在带兵打仗这方面,孔融的确不擅长,多次被黄巾军攻溃,后来刘备举荐孔融为青州刺史,孔融打算依附有利地形,建立根基,保持中立

属下皆劝从他结合袁绍曹操,然而在孔融心中,袁绍曹操不过是窃据汉朝的国贼,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一气之下还把劝谏的左承祖杀了。

就这样,恃才傲物的孔融,虽名声在外,但终因自己孤傲的才气秉性,终年无获,直到汉献帝刘协即位,征召他为将作大匠。

屡气曹操,惨遭杀害

在袁术称帝的时候,曹操就以杨彪和袁术是亲戚为由,诬陷其和袁术串通,孔融慌忙去见曹操,以杨彪素有清德美誉之名,力劝他不要动杀心。

曹操却耍赖说这是国家的意思,和他无关,孔融直言不讳称:如今是你在辅弼汉朝,现在要杀无辜之人,海内高士必将大失所望,说罢就拂袖而去,最终曹操迫于舆论放了杨彪。

建安十二年,曹操北伐乌桓,孔融又嘲讽曹操大动干戈,嘲讽道“苏武牧羊羊被偷了,你也去讨伐吧”

当时曹操上表禁酒,而孔融本身就是嗜酒如命的人,其座右铭就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因曹操禁酒之事屡次写信反对,用词极为傲慢无礼,引经据典对曹操进行言语讽刺,曹操心怀气愤。

如果只是由于政见和为官理念,孔融对其直言讽刺,曹操尚能忍受,但是接下来的孔融变得愈加恃才傲物,甚至拿曹操父子和寡妇的事开玩笑。

曹操在袁绍死后,攻下邺城,当时袁家的女眷都被曹军所掳,曹操的儿子曹丕趁乱抢走了袁绍的儿媳甄宓

人妻控曹操早就对甄宓的美名有所耳闻,得知自己儿子先下手一步后非常恼火,孔融得知后向曹操上书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

曹操收到信后很纳闷,他不知道历史上有这回事,于是向孔融质问这段史料出自哪里?

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就是,用现在的事可以联想到当初的历史应该也是这样,意在嘲讽曹氏父子二人暗夺一个寡妇。“想当然”三个字也从此流传下来了。

曹操气不打一处来,欲杀孔融,但是孔融作为当世高士,又为圣人后裔,受万人敬仰,无故杀之有背先前自己礼贤下士,惜才爱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形象。

于是开始暗自寻找时机,给孔融加个罪名,使得这件事变得合法合理。

直到有一天,孔融与好友祢衡饮酒作乐,席间,孔融说“父亲对于儿子并没有什么恩情,孩子本身就是父亲泄欲的产物,对于母亲而言,不过是寄存身体的器皿,离开了母亲的身体就什么也没了”。

这种即使放在今天也是大逆不道的言论,在当时肯定不为世人接受,消息传到了曹操耳中,甚是大喜,这一天他等的太久了

曹操指示军谋祭酒路粹罗列孔融的罪名,上奏称孔融大逆不道,违背天伦,不忠不孝,应该处以极刑,就这样,孔融于建安十三年,在家中被处死,享年五十六岁

超前还是狂妄,意味隽永

曹操去孔融家中逮捕孔融的时候,孔融知道大局已定,自己的性命定然不保,只好哀求曹操放过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而当曹军进府的时候,孔融9岁的儿子还在沉着下棋,看到父亲的苦苦哀求与曹操的冷血,他说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八个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意思是鸟巢都倾覆的时候,还会剩下完整不破碎的鸟蛋吗?当场人无不大惊。

曹操被9岁男童的话震在了原地,此子不除,必为大患,很可能成长为第二个孔融,于是下令将孔融全家老小一一屠尽。

孔融死的时候没人敢为其收尸,只有他生前的好友脂习抚尸哀叹,曹操得知后大怒,但是不久之后又念在脂习为人正直没有杀掉他。

纵观孔融的一生,以神童出世,怀着儒家经世纬国的抱负,却因汉室将颓,权臣当道,不得已辗转在各方势力之间,又碍于其为人处世高洁禀性,处处碰壁,最后不得善终。

孔融的诗文大部分都已经失传,至今只留存诗歌八首,他的散文风格直抒己见,伸张教化,引古据今,锋芒毕露,与他的散文相比,诗歌水平略显逊色。

孔融主张废除肉刑,称这不是惩恶扬善的办法,应通过政法清明,多加教化来达到淳化民风的目标,这对于现当世而言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主张。

结语

至于被人诟病的“父母无恩论”,实质上是后世对孔融的误解。

孔融所说的: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

实质上是一种超脱他所在时代,甚至是如今时代的人格独立理念。

他所说的“父母无恩”指的是,父母将孩子带到世界上这件事本身“不过是生命繁衍的兽性过程”。至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之恩,教导之恩,孔融从未反论过

这在提倡“愚孝”的封建时代是大逆不道的言论,即使放在今天,也有很多人难以理解,对此我们应该培养自我的独立思考能力,辩证看待事物。

部分参考资料:

范晔《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刘义庆《世说新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