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入局(躬身入局并非终生入局,随时可能会出局)

2024-04-15 16:06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2019年末,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提到了一个据说是清朝名臣曾国藩讲的故事,也因此带火了一个词“躬身入局”。

这是一个发生在农村的故事。有个人出门,看到在一条很窄的田埂上,有俩人顶上了,谁也不让谁,谁也过不去。为什么呢?因为俩人都挑着很沉的担子,路太窄了,谁要让就得从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脚泥。

出门人作为一名旁观者,想上去劝解。咋劝呢?谁也不服气啊。

想了想,他走上前去对其中一个人说,来来来,我下到田里,你把担子交给我,我替你挑会儿,你一侧身,不就过去了吗?

稍稍转换一下身份,从一名旁观者变成置身其中的人,看似无解的事就有了答案。曾国藩称这种方法叫:躬身入局。

曾国藩多次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意思是无论干什么事情,光是站在局外讨论注定是没用的,必须积极投身到其中,挺起胸膛担负起该担的责任,才有可能实现目标、收获成功。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从旁观者转变为当局者,为什么问题就有解了呢?

不是还有一句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么!这里需要认清的是,躬身入局者并非当局者,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从旁观者转变为当局者。

再追问一句,躬身入局者从此之后就是局中人了吗?还是随时可以出局呢?不难理解,在曾国藩讲的故事中,那位出门人只是暂时入局,比换位思考更深入一步,进行了角色扮演而已,劝解完之后立即就出局了。

可见,躬身入局也并非终生入局,虽然也可以终生入局,但总归是可进可退的。它妙就妙在既有旁观者的清明,又有当事人的立场。但毕竟只是客串一下局中人,与真正的当事人相比,终究还是天壤之别。

如此深究起来,躬身入局的确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似乎可理解为换位思考的加强版,但也仅此而已,甚至还给人的印象有些形式主义和惺惺作态。

联想到近期在网上流传的一段致企业人的话,摘录几句如下:如果你觉得你的公司不好,你就去优化它;如果你觉得你的领导不好,你就努力提升自己去当领导;你怎么样,公司便怎么样;你是什么,公司便是什么;你若优秀,公司便不会差劲;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相比较而言,我更青睐后者的做法和意境。在这段话中,没有人躬身入局,也不会随时出局。而是真正的局中人与局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进退。

(原文刊载于2020年第2期《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卷首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