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八大家(民国天津最早楼盘主人是“天津八大家”,与周恩来邓颖超渊源很深)

2024-03-20 17:52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天津古文化街宫北大街有一处建于民国初年的“楼盘”——通庆里。这一地块曾挖出一条通向海河的明代官道,街道十分完整,佐证了明代天津建卫筑城时的街道格局,也可以证明这里曾是天津的根源地之一。通庆里最初的主人之一,是天津大名鼎鼎的“八大家”之一“乡祠卞家”,周恩来、邓颖超年轻时在天津求学,与卞家有很深的渊源。

通庆里建于1913年,巷口有过街楼,楼口上端镶有蝴蝶状的镂空木雕,寓意“通达吉庆”,通庆里因此得名。巷内建筑属于“中式徽派”,二楼外廊和飞檐又呈现出西方建筑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是天津保存最完好的中西合璧、南北交融的民居建筑群。最初通庆里共八层院落,左右对列四座,院落之间以深巷相连,又独立存在。

通庆里

民国初年,在粮店后街开银号的吴家买下通庆里前身的一片平房,拆迁后盖起小楼。吴家后人嗜赌,几欲将通庆里出手。“乡祠卞家”家财兴旺,出资买了下来。

“天津八大家”就是清代天津富豪榜,最初的排序是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后来各大家族实力变迁,又出现了新的八大家,还出过一段顺口溜:“财势大,数卞家,东韩西穆也数他。振德黄,益德王,益照临家长源杨,高台阶,华家门,冰窑胡同李善人。”

清末天津

第一句“财势大,数卞家”,说明卞家在新天津八大家中地位非常显赫。卞家先祖18世纪迁居天津,清嘉庆年间创业,经营“隆顺号”“隆顺榕”“隆昌”等药房发迹。老天津人熟悉的“乡祠卞家”这一俗称,得名于卞家居津第三代卞嘉祥,在老城户部街浙江乡祠南盖起“卞家大院”,阖族聚居,直到1915年第七代才分家,分了十四支,大部分搬到租界,一部分留在老宅。

邓颕超的母亲杨振德在卞家做过家庭教师。邓颖超的父亲叫邓庭忠,是一名武将,做过晚清广西南宁镇台,后来不幸客死他乡。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带年幼邓颕超到天津,20年代初被卞家聘为私塾先生,教家中女眷国文。当时邓颖超在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念书,因母亲在卞家执教并借住,在放假的时候,她也常到卞家与母亲团聚。

周恩来与卞家也有故事。1920年,天津各界代表二十余人参与抵制日货而被捕,周恩来也在其中。南开校长张伯苓和严范孙积极组织营救,卞家的头面人物、天津商会会长卞月庭(字荫昌)联合各界人士,直接致电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反对滥捕爱国志士,并多次前往京城交涉。半年后,被捕人员出狱,卞月庭在会宾楼设宴,为周恩来等人压惊。

清末天津

卞家厨房的总厨叫杨成,本是“八大成”的厨师,因为卞家的老太太爱吃他做的菜,就把他请到家里。卞家吃饭,一般是头一天杨成到老太太那儿请示第二天吃什么,老太太点菜,一般是四菜一汤。厨房做好后,到中午12点开饭时,男佣人用提盒提来,几处同时开饭。老太太单独一桌,几个公子家中和账房各一桌。佣人们吃的饭,一般都是两菜一汤。

卞家买下通庆里后,相传此处成了卞家外宅,各院都住着姨太太。不过也有一种说法,卞家购得通庆里宅院后,将通庆里改造成银号,因此后来人们在其每个院落都发现了早以废弃的地下金库。

清末的大户人家

50年代,通庆里卖给了另一个大家族“杜家”,原本的整体结构又被拆散,成了公安家属宿舍。80年代古文化街改造时,通庆里已经年久失修,墙体侵蚀,为了加固现有的院子,紧邻玉皇阁后身又新建了9号院、10号院两层院落,盖了过街楼,形成了现在的整体格局。院落保留了原有的砖瓦,换下碱蚀、风化的砖石,重新制作屋顶,加内置圈梁,加固原来的木檩和木椽子,外檐按照原貌恢复整修……所以现在人们看到的通庆里,基本上已经恢复了民国初年初见时的面貌。

2003年古文化街再次改造,周边的普通民宅都被拆除,通庆里凸显出来,成为天津民俗文化展示中心。4号院入驻泥人张世家美术馆,6号院制作复原“盐商大户家庭”场景,再现百年前天津商人的生活细节。8号院被布置为玉皇阁展室,将道家文化融入其中。巷内院子清幽宁静,慕名而来的人们通过青灰砖墙,怀念曾经的天津民居生活,体验着老城的另一番风貌。(文:何玉新)

通庆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