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堂-以茶代酒 这是宋人至高规格的盛宴

2024-01-17 10:00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宋,这是一段距今千年之久的历史;韵,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风度。寻觅散落在浙江大地中的宋韵遗迹,捡拾蕴藏在古址文物中的历史碎片,寻找千年宋韵中的当代价值。

径山茶,源于唐,盛于宋,是谁的到来让茶文化在此起源?径山茶有着怎样的特色?禅意又是如何与其融合?径山禅茶代表着宋人怎样的生活态度?以茶会友,径山茶宴是怎样的规制?又是如何影响世界?

以茶代酒 这是宋人至高规格的盛宴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这是苏轼的《游径山》。“巍巍天目,蜿蜒东下,终于余杭,”径山,便位踞东天目之北峰,据《天目山志》所载:“天目龙潜于此,盖入双目之径,故名径山。”五峰环列,奇巧幽邃,山上有一径山寺,史传唐代有一位高僧,从扬州镇江一带而来,来之前他的师父跟他说,逢径则止。这位僧人名法钦,他遵循师嘱,“乘舟而下,逢径则止”,便到了径山,并在此结茅建寺,栽下第一棵茶树。这禅寺便是径山寺,这茶便是径山茶。

以茶代酒 这是宋人至高规格的盛宴

对于径山,苏轼曾感叹“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以茶会友,参禅悟道,苏轼多次游径山,吸引他到来的,不止于自然之山,还有禅与茶。径山寺始建于唐天宝年间,相传当年法钦建寺后,为凝心坐禅,祛除昏寐,见山中有不少野生茶树,便亲手种植了几株,采制后或饮用或供佛或待客。清代《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法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

以茶代酒 这是宋人至高规格的盛宴

径山茶素以“崇尚自然,追求翠绿、讲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称,据历史记载,自唐代,径山便开始植栽茶树、制作茶叶,在唐代闻名以后,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被奉为“茶圣”的陆羽也慕名而至。据《新唐书·隐逸传》记载,陆羽一度隐居于此,就地采摘野生茶籽,教村民播种,并在山下溪畔结庐著书。舍旁一泓清泉,汲来烹茶,陆羽在此细品各地名茶,终著成传世名作《茶经》——“茶由饮而艺而道、融茶禅于一味”。径山茶由禅僧抚养、禅寺成长,正映照着陆羽笔下的“茶禅一味”。

以茶代酒 这是宋人至高规格的盛宴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饮茶歌 皎然)茶性俭,茶味苦,茶本凡,茶尚静,这些均与禅宗要义有诸多共通之处。茶禅相即,在世代传袭间,茶渐成禅院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媒介,而这种禅茶文化至宋代发挥至鼎峰,形成了独特的仪规,最终发展成为径山茶宴。

以茶代酒 这是宋人至高规格的盛宴

径山茶宴是以茶代酒宴请客人的一种独特仪式,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径山茶宴共有十多道程序。以茶参禅问道,以茶代酒会友,是径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

弄笔云窗暖,煎茶玉醴轻。

端知孤桧月,独伴夜禅清。

(宋·毛滂)

品茶是为了品茗悠然,感悟放下俗事的清静,参禅,则是“吃茶去”的云淡风轻。“一茶一汤功德香,普令信者从兹入。”(《径山茶汤会首求颂二首》·宋)一场径山茶宴,是在禅意中品味茶汤的先苦后甜,在回味中顿悟人生的起起落落。宋时,径山万寿禅寺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径山茶也因禅意的融合,在宋代与寺齐名,迎来了发展的鼎峰。南宋时,日僧纷纷慕名求法,他们回国后,也一并将径山禅寺的茶种、栽制技术、器具、茶典、茶宴仪式等带回日本,并发展演绎成为日本茶道。

以茶代酒 这是宋人至高规格的盛宴

日僧圆尔辨圆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入宋求法,淳祐元年(1241)回国,回国时从径山带去茶树种子,播种在家乡静冈县,后又仿照径山的制茶方法生产日本抹茶“本山茶”。他还带回《禅苑清规》一部,依此为蓝本制订了《东福寺清规》,其中就有仿照径山茶宴的“茶礼”。

以茶代酒 这是宋人至高规格的盛宴

明代以降,径山茶宴式微,至晚清民国几近失传。而在日本径山派临济宗寺院相沿至今的“开山祭”茶会,不失为径山茶宴某种形态或若干环节的活态传承。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临济宗纷纷来径山寻根问祖,在扶桑寻根与研究交流之间,径山茶,在天地斗转、人事兴替、水火历练中,几度轮回,再次与世人相遇。

以茶代酒 这是宋人至高规格的盛宴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白云僧舍,茶香袅袅,径山茶、临济禅,就这样融为一味,难分彼此。今饮径山茶,茶中有禅,茶中见山,清寂缥缈,静气心生。

来源: 浙江新闻频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