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钢铁厂-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鞍钢的诞生及发展历史

2024-01-16 19:40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暑期创作大赛#

鞍山钢铁公司,简称为鞍钢,始建于1916年,前身是日本人建的鞍山制铁所和昭和制钢所。抗战结束日本鬼子投降后,鞍钢的设备大部分都被苏联红军拆走。

到1941年,已经具备年产生铁250万吨、钢锭130万吨、钢材75万吨的能力。其钢铁生产能力占日本控制的总生产能力的28.4%,规模仅次于九州的八幡制铁所(今天的新日铁)。当时满洲国另外一个钢铁生产企业——本溪湖煤钢会社(隶属于日本大仓财阀),规模仅相当于昭和制钢所的三分之一。

到1943年,昭和制钢所的生产能力达到最高,当年生产铁130万吨、钢84.3万吨、钢材49.5万吨。据《鞍山志•鞍钢卷》记载:“1935年—1945年,昭和制钢所及满洲制铁会社鞍山工厂累计生产生铁905.6万吨、钢547.4万吨、钢材327.8万吨。

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后,8月26日,苏军到达鞍山。从1945年9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仅40多天时间里,苏联红军监押数万名日本战俘,将鞍钢的机械设备连同其他一些物资共达七万余吨拆卸运走。尤其是一些关键设备被窃取之后,整个工业生产能力下降为零,破坏极为严重。此外,苏军撤离鞍山后,社会秩序混乱,一些居民乘机拆卸并拿走了鞍钢的一部分运输皮带、滚珠、油脂、小型马达和电线等等,亦造成了一些损失。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鞍钢的诞生及发展历史

国民党资源委员会调查报告指出,鞍钢的原有设备,完好的部分多被拆迁到了苏联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地钢铁工厂。一些拆迁时损坏的残次设备下落不明,估计已经被回炉或报废。

1948年12月,重建了鞍山钢铁公司。鞍钢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是“鞍钢宪法”诞生的地方,是英模辈出的沃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鞍钢的诞生及发展历史

1948年12月,修复中的鞍山钢铁厂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鞍钢的诞生及发展历史

1949年,鞍钢的开工典礼现场

1950年从全国各地调来500多县地级以上干部支援鞍钢,从中南、华南招500多名文化素质高、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这时期一边坚持生产,一边修复,想尽一切办法,包括从湖北大冶、四川重庆等地将国民党时期残存的钢铁工业设备调集到鞍钢,以及花费外汇通过香港向瑞士、瑞典购买重要器件设备,才使其恢复生产的。

1950年3月27日中苏签定《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恢复和改建鞍钢技术援助协议书》。

7月14日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由苏联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并提供设备支援(由中国利用苏联贷款购买,多是从西里西亚缴获的和苏联替换下来的翻新二手设备)。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复的鞍钢8号高炉开工。

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鞍钢的诞生及发展历史

我国第一座无缝钢管厂——鞍钢无缝钢管厂投产

到1952年残存在鞍钢的设备全部恢复生产。炼钢炼铁、焦炉、矿山、平炉、高炉、选矿及其他厂矿都已生产。这时期国家总投资达2.32亿元。这时期总人数为6.76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629人。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鞍钢。扩大鞍钢生产规模,建设大型国有联合生产企业,在原生产规模基础上完成48项主要工程的改造改建和扩建;达到生产铁250万吨,钢320万吨,钢材250万吨。

一五期间实现37项重点工程。其中包括大型轧钢、无缝钢管、炼铁高炉三大工程。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鞍钢全面得到改造和扩建生产能力超过原计划指标。这一时期出现了王崇伦,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1957生铁产量达336.1万吨,钢291.07万吨,钢材192.39万吨。国家投资17.59亿元,上缴利润 22.4亿元。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份子,鞍钢的钢铁年产量在当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东北自身对钢铁的需要,还是支援全国建设,从鞍山运出的钢铁都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保障。为此,鞍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大型钢铁基地,被誉为祖国的钢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