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师生用分子考古技术让烈士“回家”

2024-05-10 09:46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方山南村的北川河谷中,长眠着49位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无名烈士。今年3月,在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的带领下,一支由5位青年教师及11名学生组成的考古队抵达方山南村,对长眠此地的革命烈士进行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近日,这支考古队的项目成果正式对外发布。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复旦团队依靠学科融合和科技创新手段,对烈士遗骸进行分子考古鉴定,推动形成英烈DNA数据库、体质鉴定、生活状况复原、面貌复原等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并以此讲述英烈故事,纪念和传承烈士精神。

故事缘自崔玉岐的寻亲之路。2022年年底,他到方山县峪口镇南村寻找其三叔崔海治烈士的墓,由于年代久远,墓地已难寻踪迹。

通过查阅史料、走访村民,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现方山县峪口镇南村一块占地面积3-4亩的坪垣上,埋葬着国际和平医院第七分院多名抢救无效牺牲的烈士,崔海治烈士极有可能埋葬在这片烈士墓地中。

为让烈士魂有所归,2023年1月,吕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正式邀请文少卿课题组对方山县南山革命烈士进行系统发掘和分子考古鉴定。

今年3月,经过团队8天作业,49具烈士遗骨全部重见天日,一同出土的还有包括铜纽扣、陶瓷帽徽、铜徽、子弹、玉印章、搪瓷碗、塑料牙刷、皮带及带扣等在内的90余件器物。

考古队员的研究方向跨越分子考古、人骨考古、同位素考古、历史人类学、古环境DNA、病理影像学等不同专业领域,形成优势互补。

据了解,这是复旦大学首次组织考古队对烈士墓地进行独立发掘工作。这支队伍在墓地现场的工作可以分为田野发掘和体质鉴定两部分,首先需要将骸骨从墓葬里发掘、提取出来,进行清洗,并转移到帐篷内进行解剖图摆放、体质测定、病理分析、人骨三维立体扫描等检测,上述工作将为其后的4项实验室研究工作——建立烈士DNA数据库、完成烈士体质分析、还原烈士个体生命史、复原烈士真实面貌建立基础。

学生王克师从文少卿,此前,他从没有亲身体验过真实的考古发掘。3月15日,他的任务是发掘M10号墓室,这是他第一次独立对一处墓室进行完整发掘。

当他小心翼翼地铲出墓里人骨的轮廓,扫净每根骨头上的浮尘,使这具骸骨露出全貌后,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一具未完全发育成熟的骸骨静静躺在墓葬里,从膝盖处骨头显示出的特征判断,这名烈士的生命大约停止在16岁。

一瞬间,王克百感交集,“那一刻,我突然想到自己16岁时还在高中读书,还很幼稚,有时偷懒,有时无所事事。而几十年前,同龄的孩子却站上战场面对枪林弹雨,甚至失去了生命”。

记者注意到,在“专门为烈士寻亲”这条冷门研究道路上,该课题组已坚持了8年。

2015年5月30日,一条由同行发布的微信朋友圈信息吸引了课题组的目光:“首批中国远征军将士(缅甸密支那战役)DNA鉴定失败,委托机构建议送到英美权威机构测试,获得国际顶级技术支持。”

“在生物学领域,中国现在的技术水平是足以完成这项鉴定的,不应该假手于外国人。”文少卿介绍,经过与同行积极沟通,课题组当即获取了27具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通过检测遗骸的Y染色体遗传类型,推测了其可能的地理来源,为几十年来一直在寻找亲人的家庭带来希望。

2015年至2018年间,课题组依据考古发掘的标准方法,共计收集了8个遗址的572具烈士遗骸,涉及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平遥遭遇战、高台战役、淮海战役等,完成了国家英烈DNA数据库的一期建设。

在前期的烈士鉴定中,课题组意识到法医学陈旧遗骸鉴定的现状和技术难题,于是在2020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国家英烈DNA数据库建设”。

据介绍,国家英烈DNA数据库网站建设的整体设想为“点亮方案”,寻亲者可以批量或者手工输入上传自己的DNA数据,自动与英烈DNA数据库进行比对。一旦比对成功,该遗址点将变为红色,点击以后会有该遗址的详细背景介绍,以及成排的虚拟墓碑,比对成功的遗骸将会显示红色,点开这座墓碑,会显示墓主人的详细出土情况、DNA数据、复原的颅面部形态等。

目前,相关成果均已申请专利。在新技术加持下,课题组已完成572具烈士遗骸的鉴定工作,基于国家英烈DNA数据库,他们确认了平遥遭遇战中牺牲的原八路军某团政委邹开胜的遗骸,了却73岁女儿的一生寻亲之愿。

2023年7月9日,经DNA比对,课题组确认方山县烈士墓地M19个体即为崔玉岐的三叔崔海治烈士。

据悉,此次南村烈士墓地出土遗骸的平均预期寿命仅为20.5岁,遗骸上有大量与战争相关的创伤,多个个体下肢骨上发现了严重的感染。

经过碳氮同位素分析,根据骸骨的碳、氮值变化,课题组为烈士们还原了个体生活史,从食物类型和营养级别方面来看,他们发现烈士们在生命最后阶段摄入的主要食物是C4植物。

“很有可能是小米,所以‘小米加步枪’的革命成功方法是真实存在的。”文少卿介绍,所有烈士的碳氮同位素比值基本相同,“说明所有烈士生前摄入的食物种类没有区别,这是官兵一致最生动的体现,是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密码”。

李斯嘉 张菲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