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节(《水浒传》中的“虞候”到底是干嘛的?当于后世的“苑监”)

2024-05-25 18:02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说起《水浒传》里面的坏人,陆虞候陆谦肯定算一个,他卖友求荣,最后被林冲杀死,这个奸佞小人戏份虽然不多,但活动能量挺大,上至太尉高俅,下至林冲这样的基层干部,他都可以搭上关系,甚至林冲都发配沧州了,他还能找到管营和差拨,企图进一步加害。

说来说去,“虞侯”到底是干嘛的?

有些资料将虞候写作“虞侯”,看上去更像官职一点,这样无疑是不对的。

虞候的官名出现得很早,先秦世代,虞人负责国君打猎事宜,“候”负责军中侦察(有时候也写作“侯”)。左传有“薮之薪蒸,虞候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的说法,这里所说的虞候,即是为国君看守园林山泽的官员,大概相当于后世的“苑监”。

所以候、侯二字虽然可以通用,作为专用名词的虞候却不能写作“虞侯”。

中古时代,有警戒、侦察意义的“虞候”被借用为军语,从此特指军中担任侦察事宜的部队。

在通讯基本靠吼的唐代,战术层面对敌情的侦察完全有赖于虞候,虞候集侦察、警戒等作战任务于一身,在军中的作用有点像今天的快速反应部队,我们看看大唐名将李卫公是怎么安排虞候的:

“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 (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 。中军四千人,内取战兵二千八百人 (五十人为一队) ,计五十六队。战兵内,弩手四百人,弓手四百人,马军千人,跳荡五百人,奇兵五百人。左右虞候各一军,每军各二千八百人,内各取战兵千九百人,共计七十六队。战兵内,每军弩手三百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二千六百人,各取战兵千八百五十人。战兵内,每军弩手二百五十人,弓手三百人,马军五百人,跳荡四百人,奇兵四百人。马步通计,总当万四千,共二百八十队当战,余六千人守辎重。”

在一支两万人的队伍中,分别安排两支虞候军,分列左右,每军各两千八百人。虞候占到整个队伍比例的四分之一强,从虞候的兵员构成上看,与中军、左右厢等其他队伍并无不同,一样有弩手、弓手、马军、跳荡(用于攻坚)、奇兵(用于突袭),可见此时的虞候仅仅只是作战任务上与其他部队有些区别。

李卫公还谈及,扎营时虞候的营地偏外围,这和虞候的警备功能有很大关系。

虞候部队的比例如此之高,当然要安排人统管,唐代前期一般由左右虞候总管来负责,分头管理左右虞候军,到了唐代后期,军中习惯使用 “都”这个称谓,意思和“总管”差不多,比如都知兵马使,都虞候——这也就是主管虞候部队的官员。

唐代后期军中颇重都虞候,特别是藩镇习惯以心腹出任都虞候,同时赋予都虞候军中执法的职能,因此都虞候(有时也简称虞候)位高权重,唐末名将高骈担任过神策军都虞候,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也担任过殿前都虞候。受此影响,北宋禁军中的都虞候仍然是中高级武官。虽说高俅位高权重,堂堂都虞候也不至于沦落到跑腿打杂的份上,陆谦既然不是都虞候,那他这位“虞候”是做什么的呢?

回到“都”字上来,“都”除了指行使总管职权,同时还是一级军事单位,唐末至五代时期,藩镇通常会在牙兵中设置“都”这个编制,一个都大概是一千人,最著名的如魏博节度使设置的银枪效节都,开始的时候,银枪效节都一共八千人,分为八都,都是层层选拔的精兵,后来尾大不掉,银枪都跋扈到自己轮换主官,让节度使叫苦不迭。

宋代军中仍然保留了“都”这个级别,但是已经降为三衙军、指挥、都三级指挥体系中的最低一级,每一都的人数也大大减少,一都只有百人的样子,都将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连排级军官。

都一级将官,从高到低分为军使、副兵马使,以及十将、将虞候、承局、押官等,将虞候作为低级武官职位,通常简称为“虞候”,所以陆谦实际上是一名职位为“将虞候”的武官,在高俅帐下听候差遣,这是他能够自由出入高府,并且与“十万禁军教头”林冲称兄道弟的资本所在。

当然,不止林冲是虚构的,“十万禁军教头”的头衔也是虚构的,南宋时倒是有“训练官”,作为负责基层部队训练的低级官员,类似于教官,工作性质与林冲的禁军教头相类似。

此外,武松在阳谷县担任“都头”,都头其实是步军中都一级单位的主官(也就是军使),所以武松勉强可以算得上是都一级的武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