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彤(被压力击倒的“好孩子” 谁来托住他们?)

2024-03-08 00:36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比例高于成年群体,并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全社会的共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青少年心理健康再度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聚焦的重点问题。

在一个个数据的背后,亟待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追根溯源——孩子们到底怎么了?他们经历了怎样的痛楚和挣扎?“通常而言,并非某个单一因素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叠加,最终共同造成影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心理治疗师赵新宇告诉记者,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人际关系、学业压力通常是导致中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即日起,南都教育联盟将推出“阳光返校”系列报道,探究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后,从决定休学、治疗到返校,他们如何走完这段不太一样的上学路。

有学生问医生:“我上不了高中、买不起房,未来怎么办?”

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神心理科的诊室里,小雨(化名)一直默默低着头,身旁的母亲在向副主任医师葛鑫宇描述小雨的近况。

心理科诊室外。

小雨初中时是学校的尖子生、是被老师重视的班干部。可是,进入高中后,小雨发现身边同学个个都出类拔萃,而自己的成绩排名已远不如初中时那样辉煌耀眼。要强的小雨感到失落的同时,为了奋起直追、把作业完成得尽善尽美,花了更多的时间学习,甚至经常熬夜。久而久之,在落差与高压之下,小雨出现了焦虑紧张、重复检查、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每个人遇到新的生活模式,都会出现紧张、担心的情况,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葛鑫宇告诉记者,由于此前的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难等问题,有一部分孩子会出现惧怕甚至抗拒上学的情况,“建议学生和家长尽早来医院心理专科门诊,评估孩子的具体情况后,再制定心理疏导等治疗方案,配合生活方式调整。”

“我有一个观点,不要过早地给‘好孩子’贴标签。”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实验中学党委书记全汉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前最常讲的是“不要给‘坏孩子’贴标签”,但现在,他发现,在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是“好孩子”。而在进入高中后,这些孩子的成绩跟不上,慢慢有了心理落差,产生了心理问题。

难以适应新环境和新学习节奏的,还有18岁的谢盈(化名)。谢盈目前正在读高二,在经历了休学、复学、请长假、再次尝试坚持上课后,她目前一边在学校上课,一边继续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以下简称“双相”)。谢盈记得,高一下学期期中考时,是她躯体症状最严重的时候——头疼欲裂、眼睛疼痛,有时天天以泪洗面,有时情绪极度亢奋、忍不住摔东西。也是在那时,她意识到,出现了一些光靠自己调整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心理科辗转了几次后,谢盈最终确诊为双相。

“刚进入高一时,我仿佛已经进入了高三的节奏——周末只有半天时间休息,每天早上6点起床、10点40分下晚自习。吃饭、洗澡都被压缩到十分钟。每一天只剩下争分夺秒地学习。”谢盈回忆道,直到初二,自己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她在学业之余还有着丰富的兴趣爱好——跳舞、书法、画画、阅读、看纪录片……

“我学习的目的不单只是为了分数,我希望我能成为一个‘知识富人’。懂得更多知识,不一定代表着我必须要有多么功成名就;我学习更多知识,是想看到世界的多面。”谢盈说。

可是,自从初三起,由于“唯分数论”在学校和家庭中弥漫,她不仅渐渐抛弃了自己喜欢的课余活动,甚至对自己曾经的学习理念嗤之以鼻——每当谢盈发现,自己的名字没有出现在高分榜上,她内心感到一阵又一阵的压力袭来。“我的家人喜欢拿我的分数去显摆,再加上中考的压力,我自己也越来越看重分数了。”进入高一后,争分夺秒的学习氛围更是让她无法喘息,成绩也逐渐下滑。

学生并非与社会压力隔绝的“温室花朵”,就业、学历、升学的压力极易一步步倒推传导到中小学,最终传导到金字塔的末端——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我印象很深刻,有一个孩子在治疗时,曾问我:我现在上不了高中,只能读个职中,我未来是不是就没有希望了?我再想到房子这么贵,以后我买不了房怎么办?是不是这辈子就毁了?”赵新宇无奈地告诉南都记者。

每一个出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背后或许都藏着一个出了心理问题的家庭

家庭,本应是孩子温暖的港湾。但对于部分抑郁、双相的孩子而言,家庭却是压在他们心上的负担。《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青少年抑郁症69.57%与家庭关系有关。

“在高中,我看到别的同学给家里人打电话有说有笑的,我特别羡慕。我每次跟父母通电话的时间,几乎不超过两分钟,有事说事,说完就挂电话了。”谢盈坦言,从刚步入青春期时,她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状态就已是如此了。

她曾向父母提出请求——想报书法班、想学跳舞,可是,谢盈的母亲却认为她“爱慕虚荣”,拒绝了这一请求。“很多次我提出需求时,父母也常以大吼大叫、辱骂的方式忽视我的诉求,而不是心平气和地沟通。”长此以往,谢盈形成了条件反射,她再也不想和父母袒露自己的内心了,“我的父母盯着我成绩下滑的表象、责备我不努力学习,却很少问问我,我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我经历了什么苦楚。”

在就诊过程中,小雨的母亲自述,她和小雨父亲工作繁忙,的确存在忽略小雨的倾诉和感受的情况。此外,夫妻俩偶尔会批评小雨,从他们作为成年人的视角看来,孩子面对批评时应该“坚强一点”。“我们也是想以身作则,多赚点钱,让孩子安心上学,也让她看到我们作为父母的努力,把我们当做榜样,激励自己更好地学习……”母亲说到此处,声音略有一丝沙哑,眼角处滑落下一滴泪,而坐在一旁默不作声的小雨,早已抽出两张纸巾,擦拭着已经红了的眼眶。

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因人而异,而正视青少年和成年人之间的这一差异,是理解孩子、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赵新宇提醒家长们,成年人的经济能力、日常生活的宽度和广度,都与青少年有着较大差别。“对于大部分在校学生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校园和家庭基本上就是他们全部的世界。而成年人的经历、生活与视野范围更广阔。很多成年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眼里就是天大的大事;很多成年人眼中无条件应该做到的事,实际上对于孩子而言是巨大的压力。”

赵新宇表示,在青少年出现焦虑、情绪波动等情况时,家长、老师及时给予关注,站在青少年的视角与他们共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孩子带着心理问题滑向深渊。“很多时候,只要大人表现出与孩子站在同一边的意愿,孩子就会更愿意与你倾诉、倾听你的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看到人生中积极的方面。”

此外,赵新宇还观察到,不少家长意识到孩子存在心理问题,却不敢面对这个事实,而选择逃避、对孩子的情况置之不理。“直到孩子出现自残等比较严重的情况,才来门诊挂号看病。”

不仅要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个案更要解决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

扭转青少年心理疾病高发的现状,有待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教育、医疗、社会等全方位编织起一张“安全网格”。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能仅限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就是只对每个学生个案进行治疗,更重要的是找出学生心理问题背后的源头问题。

通过调研,许玲总结,每一个出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背后,或许都藏着一个出了心理问题的家庭。“家庭气氛和睦、家长不给学生传导畸形的压力,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小。我认为,重视家长的成长和教育,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中之重。”

实际上,家长也是孩子就业、升学压力的承受者。“只有教育资源真正实现均衡化,学业压力和学业竞争才能真正减少。”许玲观察到,多年来,我国持续提倡县域、省域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但高等教育资源、技术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正是由于优质资源过于集中,导致学生、家长对优质资源的争夺愈发强烈。“然而,学生要拼尽全力把中考、高考的分数拔高,在这样沉重的负担之下,缺少娱乐、运动的时间,很难在中学生身上看见一个未成年人应有的朝气。”许玲说。

【预告】

一部分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被家人、老师、朋友托住。然而,另一部分孩子已无法遵照“社会时钟”继续转动,必须休学进行治疗。

下一篇报道将关注休学治疗的孩子们。当校园生活按下暂停键,在这期间,这些孩子们会遭遇哪些新的问题与困惑?甚至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想休学却不敢休学,原因何在?

统筹:尹来 游曼妮采写:南都记者 杨晓彤 程安 孙小鹏 梁艳燕 通讯员 伍晓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