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蛔虫(动物源性食品中寄生虫的检测——蛔虫)

2024-03-07 23:35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蛔虫是蛔科(Ascarididae)线虫的统称,可引发动物尤其是幼年动物的寄生虫病———蛔虫病,是家畜和家禽寄生虫病之常见多发病,流行和分布极为广泛,对家畜家禽的危害极为严重。不同种蛔虫有不同的固有宿主(专性宿主),如猪蛔虫(Ascaris suum)既不寄生于马属动物,也不寄生于反刍动物。马副蛔虫只寄生于马、骡、驴,而不寄生于猪。人畜共患的蛔虫病有猪蛔虫病和犬、猫弓首蛔虫病等。猪蛔虫主要寄生于猪,偶尔感染人和犊牛,猪蛔虫感染普遍,分布广泛,主要危害3~6月龄猪,使猪发育不良,严重的可引起死亡,感染率高,可达50%以上。猪蛔虫病为仔猪常见多发的重要疾病之一,也是养猪业损失最大的寄生虫病之一。研究表明人蛔虫与猪蛔虫是两个不同的虫种。人蛔虫病是由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常见疾病,患者以儿童居多,临床上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

1 病原学特征

猪蛔虫寄生于猪的小肠中,是一种大型线虫,新鲜虫体为淡红色或淡黄色,死后转为苍白色。虫体呈中间粗、两端稍细的圆柱形,形似蚯蚓。头端有3个唇片,1片背唇较大,2片腹唇较小,排列成“品”字形。雄虫比雌虫小,一般雄虫长15~25cm,最宽处直径约为0.3cm,尾端向腹面弯曲,形似鱼钩。泄殖孔开口离尾端较近,有1对交合剌。雌虫长20~40cm,最宽处直径约为0.5cm。虫体较直,尾端较钝,生殖器官为双管形。

猪蛔虫虫卵:受精卵和未受精卵形态不同。受精卵为短椭圆形,大小为(50~75)μm×(40~80)μm,黄褐色,卵壳厚,有蛋白质膜等。未受精卵较狭长,长椭圆形,平均大小为90μm×40μm,卵壳薄,多数没有蛋白质膜。人蛔虫及其虫卵大小与猪蛔虫及其虫卵大小相近似。

猪蛔虫生活史:蛔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其生活史包括虫卵在外界发育,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发育,以及成虫在小肠内寄生三个阶段。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未受精卵不能发育,受精卵在潮湿、荫蔽、氧气充足和温度适宜(28~30℃)的外界环境中,经10d左右,卵细胞发育为第1期幼虫,再经一段时间的成长和一次蜕化,成为第2期幼虫。这种虫卵对宿主尚无感染性,还须在外界经过3~5周的成熟过程才能达到感染阶段,为感染性虫卵。

感染性虫卵被猪吞食后,在小肠内孵化,孵出的第2期幼虫进入肝脏,第2次蜕皮后发育为第3期幼虫,第3期幼虫随血液入肺,经第3次蜕皮后,成为第4期幼虫,在肺内生长迅速,第4期幼虫通过气管到达小肠,经第4次蜕皮后,逐渐长大,变为成虫。自感染性虫卵被吞食到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需2~2.5个月。猪蛔虫在宿主体内寄生7~10个月后即随粪便排出,如宿主不再感染,在第12~15个月可排尽蛔虫。人感染蛔虫后,蛔虫成虫在人体内存活时间通常为1年左右。

2 流行病学特征

猪蛔虫病流行甚广,仔猪蛔虫病尤其多见。蛔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每条雌虫平均每天可产卵20万粒。虫卵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抵抗力都很强,虫卵除要求一定的湿度外,温度对其影响较大。氧气为虫卵发育的必要因素,虫卵在富氧环境中发育较快,但在缺氧环境中可以存活。猪蛔虫卵在湿润的耕地或园土中可以生存2~3年。猪蛔虫卵在热带沙土表层下、在夏天阳光直射下,一至数日内就能死亡。

蛔虫卵对各种化学药品也有很强的抵抗力,如在2%甲醛中,虫卵可正常发育。所以猪蛔虫病的流行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关系密切,在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恶劣和猪过于拥挤的猪场,在营养缺乏如饲料中缺少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情况下,3~5月龄仔猪最容易大批地感染蛔虫,症状也严重,且常死亡。

猪感染蛔虫主要是由于采食了被感染性虫卵感染的饲料和饮水,母猪的乳房容易沾染虫卵,使仔猪在吮奶时感染。

猪蛔虫偶尔感染黄牛,引起急性非典型的间质性肺炎,可致牛死亡。还可感染羔羊,出现临床肺炎和肝脏白斑病灶。

人体感染猪蛔虫已有少数病例报告,猪蛔虫幼虫可侵入人体肝脏、肺和小肠,可产生严重症状,但虫体一般在人体内不能达到性成熟。对于常进入猪场和生活在猪场的人群,猪蛔虫可能成为其偶尔感染的重要病原。

3 危害

3.1 对动物的危害

成虫寄生于猪小肠,对黏膜的损害不明显,虫数多时可引起肠阻塞,有时虫体可迁移到胆管,引起阻塞性黄疸,大多数动物因胃肠机能遭到破坏,常有食欲不振、磨牙和生长缓慢等表现。幼虫对猪的危害源于体内移行,造成器官和组织的损害,其中以对肝和肺的危害较大。蛔虫发育到性成熟时,致病作用明显减弱,在严重感染时,因虫体夺取营养,其游走特性所致的机械性刺激和阻塞,以及有毒物质的吸收而引起严重危害,甚至造成死亡。成虫进入胃、胆管、胰管,可引起阻塞、呕吐、黄疸和消化障碍,虫体量多时造成肠阻塞,严重导致肠破裂、肠穿孔,并继发腹膜炎,引起死亡。蛔虫分泌的有毒物质和代谢产物引起过敏症状,出现阵发性痉挛、兴奋和麻痹等,表现为消瘦、发育不良和生长停止,常因抵抗力降低而引起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3.2 对人的危害

人感染蛔虫时,成虫寄生在小肠内,以空肠与回肠上段为主。成虫的致病作用:

(1)损伤肠黏膜 蛔虫唇齿的机械性作用和代谢产物的化学刺激,能损伤肠黏膜并引起炎症性病变;蛔虫在小肠内寄生可损伤肠黏膜,主要为空肠黏膜。

(2)掠夺营养,引起营养不良 蛔虫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加上肠黏膜损伤所致的消化和吸收障碍,引起营养不良,尤其是影响儿童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的吸收,使儿童出现营养不良表现。

(3)蛔虫成虫的毒性作用 蛔虫可使人体出现变态反应,如荨麻疹、发热、哮喘、结膜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瘙痒、腹痛、腹泻等,甚至引起内脏器官变性。

(4)并发症 蛔虫有钻孔习性,常引起异位损害,主要表现为肠穿孔、肠坏死、肠套叠、肠扭转等。成虫可钻入胆总管,引起胆管蛔虫症。

4 国内外卫生要求

卫生要求及处理:肝脏、肺脏和肠道等损害轻微时,将损害部分切除,其他部分不受限制出厂(场);损害严重者,整个脏器化制或销毁。出现黄疸的病猪肉进行化制或销毁处理。

5 检测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成虫感染和粪检虫卵等进行综合诊断。

5.1 病原学方法

通过病原学检查检测出粪便中虫卵,可做快速诊断。常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由于蛔虫产卵量大且易辨认,1张涂片的检出率可达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对轻度感染者或需进行定量诊断和疗效考核者可选用浓集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改良加藤法、饱和盐水浮聚法。病猪生前诊断,对粪便多采用饱和盐水漂浮集卵法。在1g粪便中,虫卵数达到1000个时,可以诊断为蛔虫病。

5.2 免疫学方法

由于雌蛔虫每天排卵量大,用简单的粪检方法即可获得病原学确诊,因此免疫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较为缓慢。目前所用方法有活蚴沉淀反应、IHA和ELISA等,但大多数尚处于试验阶段。

5.3 分子生物学方法

在进行人蛔虫病和猪蛔虫病的区别时,可以对同功酶乳酸脱氢酶(LDH酶)、苹果酸脱氢酶MDH酶)和酯酶谱进行酶的图谱分析。也可以进行人蛔虫和猪蛔虫两种蛔虫的17种氨基酸分析和虫体壁蛋白成分分析,也可以进行DNA核酸分析。据现有研究结论,用二维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2D-PAGE)对人、猪蛔虫的雌性成虫的蛋白质图谱进行分析,两种蛔虫的蛋白质成分有差异,但DNA成分含量无差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