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欲望上瘾(食物成瘾:失控的欲望,怪谁?)

2024-03-07 17:32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食物成瘾

食物成瘾(food addiction)是对食物的迫切需要到了上瘾的程度,像有的人爱吃辣椒、爱喝可乐,已经到了非吃非喝不可的地步。

食物成瘾和食欲可不是一个概念,食欲每个人每天都有,食物成瘾则是一种病态。一项针对美国人食物成瘾的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2万名护士中,超过11% 的女性存在食物成瘾,其中,身体的肥胖指数BMI ≥ 35 的人食物成瘾的比例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吸烟者食物成瘾的比例更高,而喜欢运动的人食物成瘾的比例偏低,那些抑郁的女性也更容易发生食物成瘾。

食物成瘾与现代社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身体已经形成了严密的调控网络,就像上面提到的肠脑和大脑,它们严格地掌控着进食。然而,现在这种调控机制失控了,人们不再听从大脑和肠脑的指挥,或者人类在想尽一切办法迷惑我们的肠脑和大脑。

身不由己

很多人可能并不认同这个说法,人类怎么会想方设法迷惑自己的肠脑和大脑呢?但事实就是如此,即使我们的初衷并不是这样,可结果却出乎意料。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类可获得的物质也在极大丰富,只要有钱,我们可以买到几乎世界上任何地方出产的各种类型的食物。面对饭桌上各种各样的美食,每一种尝一口就基本上吃饱了,但是面对好吃的食物时,还是想多吃几口,这就造成,明明吃了很多,却没有感到满足,大脑会无视饱腹感信号,继续吃啊吃,最后造成过度进食。

还有,前面提到的压力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劳动强度很大,压力也很大,午饭经常是一边工作,一边凑合着快速地扒拉两口,还没等肠脑的信号传递到大脑,“战斗”已经结束了。还有些人,一边吃饭,一边思考着项目,思考着客户,根本就没有注意自己在吃什么,吃了多少,吃饭成了机械的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就吃下去很多食物,餐后还会再喝点甜得发腻的饮料,即使如此,他们也根本感觉不到饱腹感,当直起身子时,已经撑得走不动了。

有些人,经常加班,超强度工作,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三餐之间不得不加餐。尤其是在大城市工作,加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肠脑和大脑自然都不能休息。我们吃完饭就没事了,我们的胃肠道还要持续工作四五个小时才能干完自己的活儿。但是,在这中间,我们又吃下去了大量食物,胃肠道就更没机会休息了,特别是在晚上,再吃点宵夜,我们睡着了,可怜的胃肠道整个晚上都得持续不断地工作,到第二天起床时,它们可能还没有消化完昨晚的食物,却又要开始消化早餐了。

如果我是管控身体食欲和进食的人,早就已经辞职不干了!我会想:发出的信息你们不回,给你们打电话也不接,还持续不断、一刻不停地给我派任务,最后还要留下一堆烂摊子让我收拾,一次两次还可以忍,总是这样,哪里吃得消!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肠脑和大脑都不会辞职不干,只是它们再也无法按照原来的工作节奏和流程工作了。食欲仍然会有,人不会把自己饿死,只是抑制食欲的系统慢慢会迟钝失灵,食欲甚至会变成对食物的极度渴求,让我们不停地进食。胃肠道的监控和反馈系统也不正常工作了,这就成为肥胖和其他多种慢性疾病出现的原因。

食物成瘾与肠道微生物

某些食物成瘾跟肠道微生物关系密切,一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在酒精成瘾和戒断后复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酒精成瘾不仅是大脑的问题,而且是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研究人员检测了60 位酗酒者的肠道菌群构成,发现其中26 人存在肠漏,肠道菌群较少,变形菌等有害菌增多,而拟杆菌会减少,特别是具有抗炎作用的柔嫩梭菌。即使停止喝酒19 天后,这些人焦虑和抑郁症状仍比较明显,并且嗜酒的欲望也没有改善。

而其余34人肠道菌群较正常,停止饮酒后焦虑抑郁症状和对酒精的渴望也明显降低。肠道菌群中有害菌增加,产生较多的内毒素,通过肠漏进而破坏血脑屏障,毒素进入大脑引起炎症,而炎症会扰乱大脑的正常工作,导致焦虑和抑郁,还会进一步加剧成瘾。

酒精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肠道菌群反过来影响大脑,让人更渴望酒精,如此一来,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于酒精成瘾的人来说,戒酒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其难度可能不亚于戒毒,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导致戒酒失败,甚至适得其反。

对于酒精成瘾的人,实际上可以转变一下思路,不要把目标只盯在酒上,而是把干预靶点放在肠道菌群上。如果依靠大脑的意志力行不通的话,将希望放在肠脑上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想方设法地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就能从根本上阻断恶性循环,最终,戒掉酒瘾。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和曲折,但一定是值得尝试的方法。其他的各种“瘾”也可以考虑通过这种方式来戒除,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好骗的大脑

前面提到,现今的人类正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了很多方法迷惑肠脑和大脑。除了用高强度的压力和超时的工作把肠脑和大脑给累迷糊之外,人类还在有意无意地生产各种加工食品。

食品工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均是第一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工业各门类中位列第一。食品企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聘请了许多高水平的科研人员来研究如何制作出好吃、人们都愿意吃和吃得起的食品。这些人已经把大脑研究得很清楚了,他们已经将人的进食过程和食欲控制系统分析得明明白白,并且已经掌握了各种各样“驯服”大脑的方法。普通消费者根本无从得知食品厂家在产品研发时的初衷和策略,只是尝试着买回家,吃掉,觉得很好吃,然后,再买再吃。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大脑积累了很多经验。不同颜色的食物和不同气味的食材中含有不同的营养物质,有些颜色和气味与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对应关系。比如人类潜意识中认为橘色、黄色或红色的食物是甜美而富含营养的,这些颜色是果实成熟后的颜色,代表里面的青涩味、苦味或酸味较少,糖分更高,并且富含胡萝卜素、花青素以及铁元素等营养物质。口感清脆的食物则预示着水分充足,新鲜多汁。

食品生产厂家正是利用了大脑的这些判断准则,研发了各种各样的加工食物。但实际上,很多加工食品并不存在天然食材所具备的特性。很多加工食品颜色非常漂亮,人们一看到它们,大脑就会兴奋,食欲也会大增。

大脑想不到的是,这些食物中加的是色素,只是颜色跟天然食材一样,并不含有大脑所期望的营养物质。黄色和红色是最能刺激人食欲的颜色,留意观察一下快餐厅的主色调,再看一下“金拱门”标志的配色,你就知道商家在这方面花费了多少心思。

香精的加入,可以让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食材被大脑误以为是一种东西,一瓶核桃露中可能就没有一颗核桃,只需要一滴香精、一点乳化剂和水就能模拟出核桃乳天然的香味,但大脑根本分辨不出哪个是真核桃乳哪个是假的,甚至还可能更喜欢假的核桃乳的味道。

薯片清脆的口感,只是源于油炸过程让淀粉脱水,与大脑认为的鲜嫩多汁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口感一模一样。咬下食物发出“咔嚓”的一声,就能刺激大脑分泌大量的快乐激素,让人的愉悦感大增,如果再加上大脑无法抗拒的色、香、味,完美的食物就只有薯片了。薯片不仅酥脆,还有焦黄色,富含油脂和盐,真的堪称完美!这也是为什么薯片可以畅销全球几十年,获得几乎所有人的喜爱的原因。

人工甜味剂,只有甜味没有热量,它会欺骗我们的嘴巴,让大脑以为我们摄入了大量的热量,实际上这些热量并不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精制糖也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美味。除了水果,其他食材中的糖都是需要人体把长长的由单糖形成的糖链给分解开才能被人体利用。这个分解过程会产生一系列不同长度的糖,给人体提供不同的营养,并且肠道微生物还可以利用不同长度的糖来满足自己的能量需求。

而精制糖只有两种单糖,几乎不需要复杂的分解就能被人体吸收和利用,一小点就能满足人体一整天的能量需求。虽然精制糖富含能量,但是几乎没有其他任何营养物质,只会欺骗大脑,告诉大脑已经摄入了足够的能量,实际上并没有告诉大脑,对营养物质的摄入还不够。已有研究证明,糖类的摄入会抑制食欲,导致孩子厌食和挑食,营养不良或者肥胖。

还有味精,我们的祖先从没有吃过它,当我们在菜肴中尝到味精的味道时,我的大脑以为是吃到了富含营养的食物(尤其是氨基酸),于是食欲大增,吃下更多的饭菜,而实际上可能食材本身营养并不丰富,质量也算不上上乘,只是味精提高了大脑对它们的认可度罢了。

是不是感觉我们的大脑很容易欺骗?它们只会通过“经验”来判断食物是不是人体需要的物质,但分不清里面的成分都有哪些,也分不清各种成分的数量,这些工作都是靠肠脑来完成的。

高盐、高糖、高脂和高蛋白的食物是所有动物都喜欢的,除了前面提到的薯片,我认为冰激凌几乎是这类食物的完美代表,冰激凌富含糖、奶油和牛奶,我想再也没有什么比它更符合大脑喜欢的食物标准了。

食物中富含的上述物质是生物体维持生存所必需的,所以,大脑会特别钟爱这类食物,大脑的“奖赏中枢”碰到这类自然界中少有的美味必定欣喜若狂,持续的分泌快乐激素,给大脑造成快感,人也就不停地吃啊吃,不知不觉就会超量。

然而,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这样完美的食物,天然食材中各类营养物质都是相伴存在的。由细胞组成的动物、植物和真菌总归还是生物,在营养组成上差别不会很大,所以,当吃到天然食材时,人体会自动分泌多种分解酶,按照预设好的比例和数量来分解和吸收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

而加工食品中,只强调了人类喜好的物质,比如食物中含有30 份的糖,而人体分泌的用于吸收糖的酶只准备了20 份,但食物中其他营养物质只有10 份,人体却分泌了30 份的酶,每一种酶的产生都需要消耗人体大量的能量,调动大量的营养物质,当投入和回报总是不成比例时就会导致代谢系统的紊乱。这些人造美食,能量超级浓缩,营养单一,人吃的量又多,自然会供过于求,最终一定会引起代谢紊乱,引发糖尿病、肥胖和营养不均衡等问题。

当然,并不是所有加工食品都不好。很多加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食材本身的营养。比如,豆腐和酸奶。我所说的加工食品,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垃圾食品,它们好吃,但缺乏营养。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建议大家自己动手制作食品,多用天然食材,尽可能地对食材进行简单加工,不要人为地添加欺骗大脑的调味品,比如味精和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说美味的食物都不能再吃了,偶尔吃一点也是可以的,毕竟人活着除了只是活着,还是需要快感的,只是需要你在快感和健康之间做出合理的选择和安排。

欺骗肠脑,后果很严重

大脑好骗,但肠脑可不是那么容易骗的。肠脑更务实一些,它负责着胃肠道的整体运行,一方面,它严格监控着进入肠道的任何物质,查看进入胃肠道的营养物质质量和数量是不是符合人体需要,有没有有毒有害的物质进入。一旦发现异常,肠脑会立即采取行动,如碰到毒物时赶紧让人呕吐或者腹泻;另一方面,肠脑还肩负着收集信息、反馈信息的职责。它们收集的信息除了来自胃肠道,还来自肠道微生物。

食物骗过了大脑,进入胃肠道后,肠道微生物还会做一次检验,它们可不是好骗的,再色香味俱全的食物,经过了胃也都成了一团“糨糊”,那么,能够欺骗大脑的色素、各种代糖、各类添加剂统统没有用,肠道菌群只认里面的营养物质。可以被吸收利用的营养,微生物会加以利用,不能被吸收的就继续让它们往下游走,经过小肠、大肠中各种各样微生物的挑挑拣拣后,形成的残渣才会被制作成粪便排出体外。

一些食物骗过了大脑,看似营养丰富,微生物却没有发现任何可以利用的成分,大大小小的微生物,在凑到食物前面看过之后,纷纷失望地摇着头走开了,饥肠辘辘的微生物们不得不饿着肚子,等待下一次食物的到来。可是,我们人类呢?仍受着食物的蒙骗,认为自己已经吃饱了,这下可苦了肚子里的微生物们。如果人类经常吃这样的食物,时间长了那些不抗饿的微生物就只能被活活饿死或者被逼无奈开始“起义”,义无反顾地“吃”起人的肠黏膜了。

还有一些食物,里面的成分对微生物来说不仅没有营养价值,可能还有毒害作用。比如,为了防止食物腐败添加的防腐剂,本来是为了杀灭食物中的微生物,防止食物的腐败,没想到进了肚子里碰到的也是微生物。

防腐剂可是六亲不认的,它们哪儿管微生物是体外的还是体内的,一律统统杀死。碰到这样的食物,肠道里的微生物们可就遭殃了,本想上前看看是不是可以吃两口,结果刚走到食物跟前儿就遇难了,你说冤不冤!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食物,只要不符合人体和微生物的需求,都不是好的食物,微生物也都不会买账。垃圾食品的摄入,会饿死或毒死肚子里的微生物,导致肠道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降低,而微生物的尸体、死亡的细菌产生的脂多糖(LPS)等物质还会成为人体的毒素,破坏肠黏膜的完整性,它们进入人体之后还会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各个器官,引起器官炎症,甚至,还能进入大脑,引发帕金森或老年痴呆。

肠道菌群可以产生激素和神经递质,通过迷走神经系统直接与大脑沟通。当它们吃不到自己爱吃的食物时,就会向大脑发出信息,告诉大脑:“我还没吃饱,你还得吃点东西!”大脑接收到了信号,就得继续吃东西。

就在这时,一则食品广告出现了,介绍了一种好看又美味的食物,大脑在选择食物时受到了太多的诱惑,最终,吃进嘴巴里的食物仍然不是肠道微生物喜欢的。这个过程不停地循环,吃—错误—再吃—还错误—再吃……一旦进入死循环,就像电脑一样,最后只能“死机”,人得病了。实际上,目前发现的几十种疾病都跟肠道微生物的紊乱有关,这些疾病的发生正是由于肠道微生物长期得不到合理的食物,从而导致其比例和种类发生了改变,也就不能为人体提供相应的营养物质和其他服务了。它们不健康,我们人体的健康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在选择食物时,要练就足够的定力,可以抵制食品广告的诱惑,要学会识别什么样的食品是有营养的,什么样的食品是垃圾食品。在选择食物时不要光想着自己,只顾及嘴巴的享受而不顾及肠道里那些数不清的微生物。记住:你是你肚子里这些微生物的“衣食父母”,你吃下去的每一口食物都是它们唯一的食物来源,它们的生死存亡全部掌握在你的嘴中。

所以,好好吃饭,不要欺骗肠脑,否则,后果真的很严重。

(摘自《晓肚知肠:肠菌的小心思》,作者:段云峰)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