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的笑(乔冠华有多强?联合国大会仰天大笑,毛主席:一文能顶两个坦克师)
2024-05-22 13:26 来源:爱美欣 7
1971年10月25日,乔冠华穿了一身熨烫得平整的藏青色中山装。
他在出门前还特意打理了自己的头发,把发型梳得很整齐。
面对镜子里的自己,乔冠华很满意,他率领中国代表团迈着稳健的步伐,朝联合国会议室走过去。
乔冠华郑重其事地坐在写有“China”标识的席位。
此刻全世界人民的目光对准了他的身影,中国代表团成为会场上的焦点。
联合国第1976次会议通过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
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新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以联合国为依托,在国际社会上担负起大国的责任。
乔冠华落座之后,一位外国记者询问道:“此刻得知这个消息,您是什么心情?”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大笑回应。
这个瞬间被一旁的记者朋友用相机捕捉住,成为了中国外交史上展现大国形象的经典标志。
乔冠华的形象定格在此处,轻松自如的模样尽显其意气风流的文采,他的外交成就是靠数十年如一日地学习和实践累积的。
毛主席曾经看到乔冠华的文章,称赞这个撰稿人:“一篇文章能抵得上两个坦克师的战斗力哩!”
少时勤学,对哲学产生浓厚兴趣
1913年,乔冠华出生在江苏盐城东乔庄。
记者问起他出生时候的细节时,乔冠华的家人回答道:“那是一个春天,地里的油菜花都开了,到处是金黄的一片。”
江苏地区被上游的淮河滋润,河沟纵横密布,水系众多。
青砖白瓦的小阁楼临水而建,到处是一派鸟语花香的气息。
乔冠华幼时住在老屋上,院子里是绿茵成碧的花草,进入他曾经住着的小屋子。
可以看到房间里是一张床和一个小木桌,两件陈设占据了房间的大部分位置。
木桌上还有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供乔冠华读书使用。
乔冠华从小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当地的私塾先生用四书五经给孩子们进行启蒙教育,他小时候接受的是传统教育的旧模式。
等到他上了中学之后,才逐渐被送去公立学校。
在那里他接受了很多新的思想,坚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
年轻的乔冠华身体力行地参与了许多进步运动,他在闹学潮活动中被学校给盯住了。
学校老师多次拘留和劝说都不管用,无奈之下学校决定把他开除。
乔冠华的父亲就托人让他到南京中南学校去读书。
中南学校在当时是一个知名度很高,教学质量很好。
乔冠华到了南京中南中学,决定向校方申请跳级学习。
校方没有一下子拒绝他的请求,他们说如果他能通过学历水平的测试就让他跳级读书。
乔冠华不负所望顺利通过了学校出的测试题,校领导很是欣慰,觉得他是一个可以塑造的好苗子。
乔冠华在那里读了半年的书,就以优秀的成绩被清华大学的中文系录取,证实了校长的猜想。
乔冠华在上中学的时候就接触到了新思想,他自己主动查找资料,几番对比研读之后,确定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自己一生的追求。
上了大学之后,乔冠华依旧不忘记自己对于西方哲学理论的兴趣。
他大二的时候转到了清华大学的哲学系,发誓要和钱钟书一起把清华大学的藏书都看遍,他在清华大学读书身体力行地完成自己的志向。
乔冠华不止读完了马克思的大部分著作,对于书上的内容还颇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为了避免译本传到中国会有些讹误,乔冠华自学了英语、德语、日语等外国语言阅读原著,想要原汁原味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传说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他就带着自己的笔记本来到了操场。
同学们总是看到乔冠华一手正拿着纸条抄单词,一边嘴里念念有词。
好像在背诵着什么,有时还能看到他在跑步。
除此之外,乔冠华还读了许多关于黑格尔的著作,认为这些哲学思想非常有价值。
他的朋友季羡林说,乔冠华对于黑格尔的哲学很痴迷,谈起自己偶像的样子很神气。
他就这样旁若无人地昂首阔步,走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神采奕奕地走向自己理想的未来。
乔冠华把清华大学的藏书大体看了一个遍,那些图书并不能满足他旺盛的求知欲,他决定继续追求自己的哲学理想,打算出国去学习。
他首先选择的目标是日本,乔冠华的学习成绩优秀,学校向国民政府教育部申请了资助,为他解决了高额的学费问题。
1933年,乔冠华在日本继续学习他所热爱的哲学专业,别人觉得哲学课抽象难懂,学出来也不见得有什么实际功用。
身处异国他乡的乔冠华了解到国内被日本人侵略的情况,秘密地参加了当地反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宣传工作。
日本警察也不是吃素的,他们发现其中的端倪,将乔冠华关押到看守所里,并搜查了他当时住的地方。
日本人查了半天,实在找不到什么确切的证据,乔冠华在看守所里待了两个礼拜就被无罪释放。
在看守所期间,一位日本警察随人搜查过乔冠华的家里,他悄悄对他说:“我很佩服你,乔君!”
原来是他看到乔冠华家里的藏书很多,但是每一件东西都被收拾得井井有条。
日本警察通过他家里的陈设,被他严谨高雅的气质所折服,他认为乔君是很有教养的值得尊敬的人。
乔冠华在日本参与抗日运动,他在身边团结起越来越多的力量,这种行为逐渐演变得激烈起来。
日本政府中的反动势力不容许乔冠华组织参与爱国力量,不久之后,他们把他驱逐出日本国的境内。
1935年,乔冠华前往德国留学期间,中国境内的战争形式越来越紧张,他学习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关怀国家大事上。
他利用课外时间钻研欧洲的战争史和军事理论,他和朋友们查阅了相关的书籍,经常就国内外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希望能够尽快解决国内的困境。
1936年,国内的形式发展得不容乐观,乔冠华认为“纸上谈兵”终究是没有什么大作用。
他担心祖国和人民的安危,一心要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去,主动投身于国内救亡图存的战斗之中。
乔冠华辗转回到了祖国时,正巧学校的博士论文进入答辩阶段。
他顾不了那么多,在国外读再多的书比不上切实为祖国做点贡献,就没有及时拿到自己的博士学位的毕业证书。
投身革命,毛主席亲口称赞
乔冠华辗转多地,通过各种渠道终于在1938年初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他被邀请到香港担任《时事晚报》的主笔,乔冠华就用“乔木”为笔名,写出文章就用这个笔名发表出来。
每写完一篇就通过中国新闻社向南洋华侨报纸发布,他每天就针对社会发展的时事情况,发表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
当时的社会形势变幻莫测,各地的势力风起云涌,整个国家的局势很不明朗。
乔冠华撰写社会评论时不可避免要谈到很多国际问题,“乔木”的社会评论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他们都认为“乔木”文采斐然,用犀利的文笔赢得了一部分忠实的粉丝。
当时的文化人大多具有强烈的爱国抗日思想,社会上各方政治力量十分混杂。
有些民众对于国民党明面上抗日、暗地里反共的政策认识不清,常做出错误的判断。
“乔木”就对这些混沌不明的社会现象作出鞭辟入里的分析,为看报纸的读者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工作期间,乔冠华干脆就住在了报社里,报社的工作室安排在香港闹市的一间狭小的楼房里,那里的环境不是很好。
夏天很热,闷热的房间仿佛蒸笼一样,乔冠华时常不顾一切抓紧时间伏案写作,汗珠就顺着脸淌下来,他也不管不顾,随手擦掉便继续投入写作。
工作地点临近街道,窗外的嘈杂的声响传到阁楼中,让人难以入眠。
乔冠华只在白天的时候勉强睡上几个小时,等到下午和晚上就搜集资料投入工作之中,一直到很晚才能进入睡眠。
在朋友冯亦代的眼中,乔冠华是一个只要工作不要命的人,他常为能够写出让自己满意的文章而废寝忘食。
一集中精力做事情就顾不上睡觉,也不会好好吃饭,他担心再这样下去,他的身体会撑不住。
冯亦代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好友为了工作这样糟蹋自己的身体,他几次邀请乔冠华到自己的家里居住,有保姆能照顾他的起居。
耐不住冯亦代热情的要求,乔冠华最终才同意这个提议。
但是到了朋友家里,乔冠华也没有改掉坏毛病。
家里的保姆跟冯亦代告状说,乔冠华就像是一个“酒仙儿”,到了饭点儿就一个劲地喝酒,有时候还会一边拿来报纸看,就是不会好好吃饭。
把打好的饭送到面前他也不会吃,嘴上答应得好好的,一不留神,乔冠华就随手就把饭放到一边,马不停蹄地看报纸去了。
冯亦代知道这样的情况之后,很着急地劝他说:“你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然就失去了革命的本钱。”
乔冠华道:“现在国内国外的形式这么紧张,我要写出好的文章,就必须得广泛地收集材料,可是每天给我的时间并不多,这一时一刻也不能耽误。”
1939年,乔冠华向共产党办事处提出加入党组织的愿望,毛主席早就对他的文章表示赞赏。
他曾经向身边的人说:“你们读过一个叫乔木的人写的文章吗?他是香港的报社编辑,我看那一篇文章气势上就等于两个师的战斗力。”
党中央的其他人一致认为乔冠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团结一大批知识分子。
外交人才,联合国会议上“一笑成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环境带来了全新的变化。
当时我国外交部由周总理担任部长,在他的亲自指挥之下,任命乔冠华为外交部的重要组成人员。
我国的首要任务就是防止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管控,新中国要恢复在国际社会上的独立和主权。
1950年10月,乔国华作为中国代表,多次参与了与日内瓦会议的正常外交工作,负责起草和领导撰写各类重要的外交文件。
1964年8月,乔冠华曾经代替毛主席给阿尔及利亚总统回复一封信件,毛主席点名要他来写这封信件,并且做出指示要用亲切的口吻写这封信。
乔冠华得到这个命令之后,在四五天之内就完成了初稿。
毛主席看了乔冠华撰写的文章非常满意,当即批示立即使用,打印出来之后当天下午就签字发送了过去。
新中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决议通过,符合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代表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
记者拍下“乔的笑”记录下历史性的时刻,联合国宣布了这项决议之后,乔冠华冷静地走上了演讲台。
他用流利的英语叙述了美国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阴谋,指出“两个中国”是美国人的策略。
随后他用清晰的逻辑阐明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宣布我们国家致力于维护各国和民族的独立和主权完整,集结各方面的力量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的和谐发展。
乔冠华泰然自若地演讲发言,代表了新中国的自信昂扬的外交形象。
乔冠华的女儿乔松回忆起自己父亲外交成就时说:“父亲从联合国回到家之后,最常提起的不是自己在会场上的表现。”
乔松补充道:“父亲回来之后特意到马克思的墓碑前,献上一束鲜花。他是一个学者型的革命家,一生都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事业,也不断实现自己的理想。”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曾经绚烂的生命转眼来到了萧条的时刻,出生在春天的乔冠华迎来了人生的迟暮之冬。
他的身体已经不是不好,大部分时间都会静养,常躺在摇椅上休息,或是在客厅里抱着一本书读。
乔冠华向来以温润如玉的学者形象示人,谁知他心中曾经激荡着高昂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且终身都在不懈为祖国独立奋斗。
一代学士的高风亮节就体现在他那张闻名世界的照片中,“乔的笑”,笑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笑出了中华民族挺直的脊梁。
我当代青年人,也该主动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
- 2024-05-26[财经知识]你根本不懂(北大录取寒门学霸遭群嘲:没穷过,你根本不懂)
- 2024-05-26[财经知识]福客来(进化版的东北盒饭,喂饱这届务实的年轻人)
- 2024-05-26[财经知识]大集合(11款骁龙8Gen3手机大集合年末旗舰机汇总推荐,哪款更适合你?)
- 2024-05-26[财经知识]snark(浅谈零知识证明之二:简短无交互证明(SNARK))
- 2024-05-26[财经知识]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最全面的卷积神经网络介绍,都在这里了(附代码))
- 2024-05-26[财经知识]世界公园(我国最新世界地质公园名录)
- 2024-05-26[财经知识]150个字的日记(小学生《暑假日记》优秀范文63篇,给孩子做个参考,可下载打印)
- 2024-05-26[财经知识]机具(建筑工地上11项施工机具的安全控制要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