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苏轼用《记承天寺夜游》写尽一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024-05-21 11:47 来源:爱美欣 4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爱,就是慈悲。

你还记得小时候,学过的那篇经典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正脱衣服打算睡觉的时候,一缕月光照耀了下来。

他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光唤起了雅兴。

他情不自禁地披上外衣,推开篱门,一路漫步到了承天寺。

当他走进承天寺的时候,发现好朋友张怀民也没有入睡。

于是二人在院中闲庭漫步,谈诗论赋。

此时银白色的月光轻洒在庭院里,院中竹影斑驳,看上去如水藻般纵横交错。

兴致所至,苏轼提笔写下了这篇文章: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年少的时候初读这篇课文,总以为这不过是苏轼一时兴起写下的游记罢了。

然而,这个时候距离苏轼被贬黄州已经四年了。

过去的四年中,他经历过一朝贬谪的痛楚,也经历过人情凉薄的酸辛。

他并没有什么睡不着的——因为他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反而睡不着的是张怀民。

此时怀民因为政坛风波被贬黄州,他伤心落寞、辗转难眠,一如当初的苏轼。

面对朋友相同的遭遇,苏轼主动邀他月下漫步,并用温柔的言语,给了对方最大的宽慰。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纵观苏轼的一生,如一叶浮萍,经历了无数的不幸与磨难。

但是无论境遇几何,他都保持着内心的这份慈悲。

经历多了就会明白:人生荆棘遍地,每个人都难免受伤。

真正通透的人,见过了人世百态,看尽了众生疾苦,就会对周遭产生怜悯。

因怜悯而生共情,由共情而生慈悲。

原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修一颗慈悲心。

01

  • 对朋友,慈悲心是包容过错。

《淮南子》中有言: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

一个人如果心胸太小,凡事斤斤计较,只会让人敬而远之。

真正有慈悲心的人,才能得到朋友们的拥护和爱戴。

苏轼有一朋友,名叫韩宗儒,经常与他有书信往来。

此人官职很小,收入微薄,却很喜欢吃羊肉。

每当俸禄发下来,韩宗儒总是迫不及待买几斤羊肉吃,可是饱腹之后,又面临没钱的窘境。

恰好当时的名将姚麟,爱好收藏苏轼的手迹。

韩宗儒得知此事,便将苏轼回给他的书信,卖给姚麟,随后换取羊肉吃。

苏轼的朋友们听说了这件事,都义愤填膺,觉得韩宗儒的行为实在不耻。

可苏轼却体谅他的难处。

他知道韩宗儒生活贫苦,所以对此事格外宽容。

待到韩宗儒书信再来时,苏轼也只是幽默婉拒:“今日寒食节,不能杀生,你是吃不到肉了。”

有人说,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你看清多少事,而是看轻多少事。

心怀慈悲的人,从来不把朋友间的过错放心上。

胡适和鲁迅本是至交好友,后来因为意见不合发生了一些争执。

鲁迅在文章中不留情面地驳斥胡适的观点,言辞之间颇为犀利。

胡适知道后,也只是一笑了之。

在写给朋友的信里,胡适甚至为鲁迅说好话:“他只是性子急,其实没什么恶意。”

宽广的气量和博大的胸怀,也让胡适收获了众多知己好友。

古人有云: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真正有高度的人,不会和朋友争一时之长短,而是懂得兼容并蓄。

宽容别人,是一种气度;体谅别人,是一种慈悲。

用广阔的胸襟,容人之过,是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

02

  • 对敌人,慈悲心是选择原谅。

特殊年代,木心因冤数度入狱。

在监牢里,他受尽苦楚,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

18个月后,他得以出狱。

面对那些曾经残害过自己的人,木心感慨地说:“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

人活到一定的境界,所有的恩怨情仇,都会随风消散。

选择原谅,也不是因为别人,只是为了放过自己。

公元1057年,年轻的苏轼与章惇相遇。

两人一见如故,引为知己。

曾经苏轼以为,和章惇年少相遇,志同道合,友谊会天长地久。

但是没想到,后来的章惇,在云谲波诡的宦海斗争中,变得无所不用其极。

当他一路高升,位至宰相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除苏轼这位旧日的好友。

他先将苏轼贬往瘴气盛行的蛮荒之地惠州,随后又贬至寥无人烟的海南。

一路贬谪,让苏轼与家人相隔天涯,身体状况也是急转直下。

当初亲密无间的好友,如今对自己却痛下狠手,变成了最凶恶的敌人。

换作旁人,早已对其恨之入骨。

但苏轼却说:“轼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

曾经的恩怨情仇,在苏轼这里,早已风流云散。

明伤也好,暗刺也罢,都未曾在他的心中留下半点痕迹。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无论遇到什么人,都是命中注定的。

有人帮助你,就有人欺你骗你;有人给你关怀与爱,也有人教会你原谅和忍耐。

面对过往的伤害,不必怨天尤人,也无需反复咀嚼。

因为憎恨他人,其实也是在痛苦中折磨自己。

让往事清零,让爱恨随意。

当你不再跟仇恨过不去,一切才能彻底过去。

03

  • 对世人,慈悲心是心存善良。

在苏轼漫长的一生中,善良是贯穿全程的词汇。

公元1077年,苏轼刚到徐州上任,当地连降暴雨。

不久后,城内大水弥漫,放眼望去一片汪洋。

为了百姓的安危,苏轼不舍昼夜、带领官兵与洪水斗争近两个月,终于让徐州城转危为安。

到了杭州,当地先是遭遇水灾,不久又遇旱灾。百姓缺粮、米价狂涨,民不聊生。

于是苏轼一边向朝廷上奏,请求拨款,一边疏浚西湖,修建水道,最终解决杭州城千年水患。

在苏轼的一生中,不管得失荣辱,还是高升低落,他都始终心系百姓,造福一方。

看到路边饿死的小孩,他悲痛难忍,会含着热泪将其埋葬;

遇到穷苦赶路的书生,他心生怜悯,会拿出银两资助对方。

俗话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苏轼的善举,也为他带来了命运的恩泽。

当他被贬荒凉之地,总有百姓为他送来粗茶淡饭;当他深陷政治风波,总有人想方设法救他于水火。

人的一生,所有的祸福,皆有因果的。

就像曾子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你给世界多一份关怀,自己也会感知多一点温暖;

你给他人多一份善意,自己也会得到多一点幸福。

所有的善意,都会像空气流通一般,最终降临到你的头上。

存善心、做善事,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

04

  • 对自己,慈悲心是放下执念。

有位小和尚,不小心端起了一杯很烫的水。

他被杯子表面灼热的温度烫到龇牙咧嘴,于是急忙找解救的办法。

他一会想往杯子里兑点凉水,一会想找石头敲碎这个杯子。

师傅看见了,问他:你为什么不把杯子放下呢?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个小和尚一样,困于内心的执念。

明明放下就可以得到解脱,却在烫手的生活中,为难了自己。

李叔同说:“人最强大的时候,不是坚持的时候,而是放下的时候。”

当你学会丢掉不必要的执念,才能让心得到解脱。

1079年,40多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一纸诏令,下放黄州。

那时候,他行走在青山绿水中,以为自己可以相伴山水,自娱自乐。

可是内心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无时无刻不让他倍感折磨。

他恨自己身在盛世,却无法施展一腔抱负;

更恨自己被贬他乡,却无法真正做到归隐田园。

心灰意冷间,他常常靠喝酒来麻痹自己,直到不省人事,才能减轻痛苦。

直到有一日,在赤壁之下,他眼见古人的丰功伟业都已灰飞烟灭。

他终于明白:山川庙堂难求成全,“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不可辜负。

自此,黄州对于他而言,并非再是孤寂荒凉之地,而是灵魂的寄托之所。

他会在阳光满照时,泛舟游湖;也会在烟雨朦胧中,静听蛙声。

过往的执念都已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对生活的期盼与希冀。

一念放下,天地皆宽。

年少时,我们也以为,凡事只要拼尽全力,总会得到想要的结果。

直到经历了岁月磋磨,才懂得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如己所愿。

风光得意总是侥幸,遗憾痛苦才是人生。

面对际遇的无常,要守得住荣光,更要经得住失望。

学会跟不如意的人生和解,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慈悲。▽

曾经有人问弘一法师:“请你告诉我,什么是爱?”

法师闭目凝神,缓缓说道:“爱,就是慈悲。”

对世界慈悲,是一种包容天下的宽厚;

对自己慈悲,是一种淡然处世的通透。

修一颗慈悲心,善待别人,也是在善待自己。


来源:微信公众号“每晚一卷书”

作者:Leyla

编辑:邓汝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