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西(意大利赏古览今行之十二:阿西西)

2024-05-21 11:32 来源:爱美欣 5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从佛罗伦萨前往罗马正好走到半路的地方,这个地方刚好在意大利的差不多最中间,这里有一座古镇叫阿西西(Assisi)。说它是古镇是因为它确实是古镇,就是古老的市镇。有多古老呢?公元前1000年有野人住在这里,这里属于台伯河谷,一直到亚得里亚海,属于土里种什么都长庄稼、河里捞什么都是鱼的地方。这些人在公元前450年被伊特鲁利亚人撵走,公元前380年第三次维爱战争之后,伊特鲁利亚人又被罗马人撵走。罗马人公元前二百多年开始在这里建造起繁荣的村镇,就是阿西西的雏形。阿西西现在还有古罗马建筑的痕迹,据说这座城门下面的老城墙是古罗马的,城门叫圣彼得门。

站在城门外就可以看见一座罗曼式建筑,好像是修道院和一座教堂,那是著名的阿西西圣方济各大教堂(Basilica of San Francesco d'Assisi)。

这座教堂像法国圣米歇尔岛一样,是西方基督教朝圣的热门地,所以来膜拜的西方人不少。

城里有很多老房子,看上去都是大石头垒的,古罗马风格,其实可能就是外面贴了一张石头皮,那也很有年代感。

因为是建在山上,城里的道路很陡峭,比重庆还那个。去往景点的路上不能跑,否则还没到景点就喘得不行了。喝咖啡的都得歪着身子坐在斜坡上,看上去不像是休闲,倒像是锻炼身体。你看那白胡子老头,一腿弓一腿蹬,好像功夫很深,其实功夫最深的是能在大下坡翘二郎腿的大妈。西方人对咖啡的追求真是比我纯真多了。

看看老街,墙上的新画仍然保持中世纪拜占庭风格,和街道、建筑的风格很协调,说明人家镇公所对办旅游还是很上心的。

老街上的店铺也都打扮成老样儿,卖的货色肯定是新进的。门框上敬着衣食父母圣方济各的画像。

街上的酒馆,门口站着本馆的小二儿和小三儿,眼巴巴地看着走过路过的游客们。招牌上写着“来尝尝酒尝尝油,尝尝熏肉和酪球”,我探头看了一下,那个酒是本店私酿的红酒,那个油是山下菜园里轧的橄榄油,那个熏肉就是火腿,生猪肉,那个酪球看不出来是不是山下老农家自己做的奶酪。

圣方济各教堂是在小镇边的山岗上,过去叫做“地狱岗”,就是相当于小镇的菜市口。1228年,方济各死后被追封为基督教圣人,当地员外买下这片地贡献给教会盖起了这座教堂,此后这里就改叫“天堂岗”了。这座小镇是方济各的原籍,他生于斯、长于斯也葬于斯。一进教堂大院,首先是一条罗曼式拱廊。广场上摆开了架势,不知道是大型弥撒还是小型演唱会。

晚期罗曼式大门,富丽堂皇。

仔细看内凹的门楣,非常漂亮,罗曼晚期风格华丽的装饰,已经带有哥特风格,毕竟13世纪这个时候已经满欧洲都哥特了。你看门楣上那个华丽的玫瑰窗,这是典型的哥特风格,纯罗曼式的这个地方应该是一幅画。这个玫瑰窗绝对是世上少有,教堂的人自豪地说“这是全世界最漂亮的教堂之眼”。这座大门的风格明显和朴素的罗曼式教堂外观不符,肯定是后来重建的。

仔细看看门扇上的木刻,介绍说是我不熟悉的翁比利亚当地艺术家古比奥(Gubbio)的作品,应该是圣方济各的事迹。从上往下:圣方济各的徽章;然后是圣方济各的光荣;下面是圣方济各在独木桥上给牛讲经;再下面是圣方济各勇戏二龙并给二凤布道。圣方济各给小鸟讲经布道是确有其事的,但是比我们战国时公明仪对牛弹琴晚了一千四百年。

看看墙上的壁画残留,这些是本堂最老的壁画,属于罗曼晚期,明显的拜占庭风格,典型的托斯卡纳壁画,还是干壁画。

这个耳堂叫圣尼古拉耳堂,里面是13世纪的教皇尼古拉三世的墓。墓龛上面的三联壁画出自乔托之手,中间是圣母和基督,圣母的左手是圣方济各,右手是尼古拉三世。画中的人物更接近世俗人物。哥特式彩色玻璃窗上是圣尼古拉的事迹。下面镜框里是尼古拉三世的僧袍,粗布,补丁摞补丁,这应该是他的常服,不是礼服。唐僧也是这样,路上骑马的时候就是穿常服袈裟。礼服袈裟叠起来收在包袱里让沙僧挑着,去谒见女儿国大王的时候才穿上。

看看祭坛后面的彩色玻璃窗,三联祭坛画是乔托的师傅契马布埃的作品:中间是圣母和基督,左手是圣方济各,右手是施洗约翰。画中的人物还没有乔托显露出的世俗风格。

看看其它的耳堂,都很漂亮,里面的雕像都是本地著名艺术家的出品。

出了门左手有一座楼梯。

上去看看。哇,原来上面还有一座教堂呐!

原来刚才那个是楼下教堂,这个是楼上。这很像我们的大同上下华严寺,不过这里是真正的楼上楼下。上面这座教堂是早期意大利哥特风格,没有米兰大教堂繁杂的燃烧式风格,但是大门、上面的玫瑰窗都是哥特元素。特别是侧厅,在楼下教堂的侧厅顶上支出来有支撑拱,虽然不是真正的哥特式扶壁,但是很像,作用也一样。再看那座高高的钟楼,虽然外立面很简单,却也不缺哥特式柳叶窗。正面右侧厅顶上有一座文艺复兴小钟楼,这个是后来加上去的,不说是画蛇添足也差不多是那个意思。

进去看看,只有正厅,没有侧厅。侧墙上也是契马布埃的壁画,耶稣受难苦路。

因为没有侧厅支撑,正厅的侧墙就必须做成实心的,提高承重能力,否则承担不起石拱顶。看看交叉枝肋尖拱顶。

多边形后殿的上部。

侧翼的上部。

侧翼和正殿结合处的枝肋结构和束柱,还有哥特式盲楼。可以看出来这座教堂的平面也是“T”型十字架布置。

西端大门内部,上面是大玫瑰窗。玫瑰窗两侧的壁画非常少见,左边是“基督降临”,右边是“耶稣升天”。

这些壁画大部分是契马布埃的作品,可以看到都有大面积的破损。当时契马布埃的年代是干壁画,而且颜料里含有氧化铅,这样的壁画遇到潮湿空气就会褪色或者干脆脱落。这座教堂外面很淳朴,里面却很奢华。极度花哨、色彩丰富的内装饰是典型的罗曼晚期风格,在这座圣方济各大教堂看到了原装的这种罗曼晚期实物。而且教堂里重要位置的壁画全部出自契马布埃美术厂,当时乔托还在厂里学徒,所以我们看到的都是契马布埃风格,包括乔托早期学徒时的风格,浓厚的拜占庭晚期味道。

从教堂出来,我们顺着老街走向本镇中心。一边走,一边观看路边的风土人情。看看,卖杂货的大娘和卖无奶拿铁的姑娘好像在吵架。

阿西西理工大,相当于我们的乌镇大学。

嬉皮笑脸的女生。

从楼缝里远眺,可以看见意大利基本农田,地里好像有一年一枯荣的植物。

餐桌摆在马路当间儿,是让客人去碰瓷?

漂亮的巴洛克小阳台。

这里怎么会有摩尔柱廊?

哥特式钟楼,上面居然是维罗纳式雉堞,这个叫“人民塔”。

我靠,这是古罗马神庙呀!

这是密涅瓦神庙,密涅瓦是希腊神话里的智慧和战争女神,相当于罗马神话里的雅典娜。从这座神殿的结构看,应该是公元2世纪的,就是罗马帝国图拉真大帝之后的哈德良时期。六根带凹槽的科林斯柱支撑着一根巨大的横梁,横梁之上是三角楣山花,这是典型的古罗马柱廊。看看那些柱子,也风化得相当严重。可以看得出来这些柱子不是大理石或者花岗岩,而是古罗马混凝土的。古罗马的混凝土主要成分是沉积的火山熔岩粉末和石灰。沉积的原生态火山熔岩其实是松软的,做成熔岩砂浆经过一定处理后就变得坚硬了,成了火山岩。古罗马这种没有钢筋的非预应力混凝土一直延续到中世纪,这种柱子用混凝土浇筑非常方便,我曾经在西班牙的塞尔维亚大教堂见过专门浇筑柱子的木模。

走上台阶,到了门口一看,原来这里已经改造成密涅瓦上的圣母玛利亚教堂。看了一下介绍,改成教堂这件事发生在公元4世纪基督教取代多神崇拜成为古罗马国教的时候,最近的一次装修是1990年代初。

进去看看。

内部并不大,祭坛后面的巴洛克式神龛十分华丽。神龛里是一幅圣母像,没有怀抱基督,头上的光环是实际发光的小灯泡。再看看屋顶。

这是原来密涅瓦神庙的摇篮顶,改装成了巴洛克风格。屋顶画的中心位置是上帝耶和华,可是周边都是希腊神话中的各路神仙,其中有密涅瓦,也就是战争女神。大概表示这里原来是她的殿堂。再看看大门内部。

保留了一部分老墙,但也不是古罗马原装的了。在墙上装了一架新古典风格的小风琴。

出了这座古罗马神庙改造的教堂接着往前走,回头看了一眼,还可以看见那高高的人民塔和里面的大钟。突然想起来,这些天在意大利看见很多教堂都有钟楼,可是没见到一座鼓楼。我们寺庙里都有钟鼓二楼,一到傍晚日落时分,钟鼓齐鸣,就好像是琴瑟和鸣,那是何等的雅致!西方人就没有这个情调,可能进化的路还是不大一样哈?

小街上有一家卖出口转内销服装的小店。

小店旁边居然是一座小教堂。

一座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这个是巴洛克早期风格,正立面是简化的三层柱式框架,框架上的飞檐横梁之上是框架支撑三角楣山花,框架两边是典型的巴洛克正反向连接的涡卷,十字交叉上面的铅皮覆盖穹顶是文艺复兴遗产。从外面看,这座教堂很小。进去看看。

内部一看,确实很小,摆放祭坛的后殿其实就相当于一个耳堂。祭坛神龛上挂着基督和圣方济各画像。 穹顶下部券底墙上也画着圣方济各事迹图。看看北翼和正厅的连接处,后殿和两翼都是拱券门结构。北翼是圣母堂。

抬头看看穹顶。

这个穹顶是学习罗马万神庙的,也是混凝土蜂窝结构,中间有孔采光,而且穹窿内干干净净没有绘画,非常复古。这个穹顶和内部的巴洛克装饰反差真是太大了,巴洛克穹顶通常都是布满了绘画,有可能是教堂的甲方无力招标找到合适的画家。这座教堂叫“新教堂(Chiesa Nuova)”,这个地点上已经失踪的老房子是圣方济各的家,他父母的房子在这里,也是他出生和出家前的居住地。

你别看这个阿西西是一座小镇,还真是挺有历史的,所以被列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里。镇里从最早古罗马建筑开始,经过中世纪建筑,还能看到巴洛克建筑。虽然这些建筑都不大,可是很有特点,而且风格明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