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通万国(《永通万国:货币与历代兴衰》:纸币诞生1000年)

2024-03-20 19:18 来源:爱美欣 17

欧易app下载

OKEX欧易app下载

欧易交易所app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虚拟货币交易所。

APP下载   官网注册

《永通万国:货币与历代兴衰》 任双伟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圣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1024年1月12日),北宋太后刘娥,设置益州交子务,正式发行官交子,这一天也被认定为交子诞生日。这一天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的纸币诞生日。千年以来纸币起起伏伏,在古代纸币始终未能代替实物货币,历朝历代也无法建立起国家信用,让纸币正常通行下去。

宋朝除了有“弱宋”的称号之外,还有“富宋”的别号。宋朝的铜钱量也是历朝之最,宋太祖开宝年间,仅升州(南京)就铸钱三十万贯,比唐代的年铸钱量还多。而宋神宗元丰年间,年铸钱量更是高达五百万贯,超过了明朝铸钱量的总和。如此大的铸钱量却未能缓解宋代一直面临的钱荒,除了苛捐杂税、私家藏匿、民间私铸、铜钱外流等问题外,钱荒还促进了纸币的诞生。同时纸币也使得钱荒更加剧烈,接连影响到宋朝的经济和政治,为什么好事变坏事?纸币的诞生之初整个社会又是怎样的?

文物藏家、钱币专家任双伟,以近3000张历代货币图片、40幅表格,写出《永通万国:货币与历代兴衰》这部货币里的中国史。书中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货币形态,如贝币、铜钱、纸币、白银等的特征与使用历程,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货币发展、货币制度和货币政策对王朝兴衰的影响与作用。尤其正逢纸币诞生1000年,书中特别跨越千年回到北宋时期,讲述纸币这一特殊币种如何影响到宋朝的兴亡。纸币的诞生是为什么?为什么纸币没能成为通行中国影响未来的货币?

“交子”为何迅速贬值

“交子”诞生于四川,交子这个称呼也是川地地方俗语,就是票证、票券的概称。四川这个地方是专属的铁钱区,使用的都是不太方便的铁铸钱。北宋一方面禁止蜀地使用铜钱,另一方面又收敛蜀地铜钱入京。后来虽然解除了铜钱入蜀的禁令,却不让铁钱出川。这使得四川人不怎么用铜钱交易,但铁钱又有笨重不好携带、易仿造轻重不一、价格低廉易磨损等问题。而宋初,朝廷有茶券、盐券等汇票的使用,于是本地官商为了交易更加方便,最终促进了交子的诞生。

起初交子由益州(成都)知州张乖崖,联合当地十六豪民连保发行,共同承担兑换责任,以三年为期,期满以新交子兑换旧交子。是一种以民间组织为主体的金融行为,纯自我监管,难以避免出现超发多发的问题,最后民众兑换不了闹到了官府。当地官府只能下令强制关掉民间交子铺,这也激起了民间的不满。作为四川老乡的太后刘娥,非常关注家乡的问题,安排能吏赴川治理金融问题,最后设立官方机构,正式发行官方交子,这也成了官方第一种发行的纸币。

交子由私转官后,从无发行限额变为每界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从无准备金到有准备金,确定了新旧交子的时限,以三年为一期,还增加了各种防伪方式,设置了固定面额。宋朝在交子的相关设置上,有着其实际构想,比如准备金是三十六万缗,官方考虑到水火灾害、盗贼偷抢、纸币沉淀等问题,加上收兑的折损,准备金正好是一届限额的三分之一,完全可以支撑交子的运行。官方可以在交换新旧交子时收取铸币税,且新旧交子互兑可以减轻换现钱的压力,确保交子一直使用。

到了北宋中后期,交子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本来交子是解决四川地域货币的问题,并不是全国性政策,但是逐渐地交子的流通地域超出了四川,发行权也逐渐拓展到陕西与河东。发行与交易的扩大化,交子也面临着纸币货币最大的难题,超发纸币远远脱离准备金的限制。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第十三界交子增发六十万贯,用以支援陕西。在第二十二界和第二十三界交子兑换期间,朝廷已经没钱了,所以下令直接造下一界的交子,而没有收回上一界的交子,等于发了两界交子,直接超发了一界。之后更是随意超发,宋哲宗和宋徽宗带头破坏制度,交子迅速贬值。为了稳定市场金融秩序、恢复纸币的价值,宋朝朝廷没有进行改革和调整,而是将“交子”更名为“钱引”,这样宋朝的纸币就进入了钱引时代。

“钱引”为何不断超发

钱引的推出,扩大了纸币流通的地域,钱引发行于京东西、淮南、京师等地,逐渐收换除川、闽、浙、湖、广诸路之外的地区。而后在第四十三界交子与第四十四界交子兑换时,正式改名为“钱引”。

钱引的使用横跨两宋,随着政权的迁移,钱引这种货币制度并没有崩溃。从大观三年(1109年)开始算,至端平元年,钱引共发行了五十六界,历时一百二十年。其实从钱引开始,交子才真正地走向宋朝全境,成为通用的纸币。

钱引推出后,因为依旧是没有准备金的发行机制,信用不高,发行量大大减少。大观四年,张商英复相,一改蔡京所为,恢复交子旧法,引价平复,逐渐稳定金融市场重塑国家信用,至靖康元年(1126年),钱引开始稳定流通。其实为了稳定钱引,宋廷没少做工作。绍兴十四年,四川宣抚副使郑亨仲创“称提钱”,以现钱或政权、金银、官告、度牒等兑换流通中的纸币,以减少流通量稳定纸币价格。还有扩大钱引的购买面,钱引可以购买官府专卖的盐、酒等货物。稳定兑换期限,确保三年一次的新旧兑换,增加民众信心增强政府信用。

各地政府根据本地情况改革钱引的使用,比如张浚以知枢密院事宣抚川陕时期,召理财高手赵开总管四川财赋。赵开有着艰巨的任务,就是要支援当地的军费开支。而当地百姓已经被榨干了,再增税无疑会引起民变。所以赵开变换思路,从政府的税赋入手,规定百姓可以用钱引缴纳官府的各项税赋,百姓还可以用钱引向官府买银绢。这使得钱引稳定了官方的法定价值。

另一方面,赵开了解了本地的情况后,开始疯狂增发,这使得钱引发行量达到了四千一百九十万缗,远超之前的二百五十万缗。川地因为使用铁钱,相比其他地区,铁容易生锈,不便保存不便携带。在有钱引和铁钱的情况下,人们一般不存铁钱,不急于把钱引换成铁钱,这样大量的钱引就留在百姓手中,这反而抑制了钱引超发带来的通货膨胀。相比较其他地区超发造成的灾难,赵开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反而让钱引得以平稳流通,同时也解决了军费和财政的开支问题。可以说纸币的稳定,为宋朝经济的繁荣增加了额外的增长空间。

北宋南渡变南宋后,不断增印,绍兴年间,印发限额从之前的一百二十五万六千三百四十缗增加到二千万缗以上。之后更是额度增加到五千三百万缗,新旧兑换时限变成了十年。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年),发行钱引高达十二亿缗以上,这样肆意发行使得钱引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

“会子”“关子”与宋的灭亡

交子焦点在于流通,会子则聚焦于兑换。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政府官办、户部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会子”。会子发行之初未考虑分界与发行额,随着发行量增大,造成了民众的不便。当时,会子与铜钱并行,铜钱自身价值远高于纸币,且容易保存,人们普遍藏铜钱花会子。会子只要一到手就马上花掉,这使得人们对于会子的信心不足,一方面知道这种纸币肯定要贬值,又无法阻止朝廷借各种机会强制推行它,所以家家都留铜钱、金银等物,这也加剧了通货膨胀的程度。

宋朝朝廷也曾想方设法治理这种情况,比如宋孝宗曾计划取消会子的流通,但因为隆兴北伐等军费支出,只能硬推这种纸币,只能是仿照钱引建立分界和限额。民众和朝廷都知道纸币不足长久,只是暂时的行为,国家信用不得承认。对外战争导致的会子超发以及为了回笼纸币的钱会中半制度,加剧了钱荒。民间和官方都储藏铜钱,百姓为了获得足以品搭会子的铜钱,不得不折价出售会子购钱,这使得会子贬值得更厉害,形成了恶性循环。宋朝朝廷的应对办法,只能是继续疯狂超发对应纸币的贬值,宋理宗末年,朝廷废除会子“界”的限制,到了第十八界会子时通胀迅速,直至不能流通。

两宋之交还有一种纸币叫“关子”。起初宋廷财政匮乏,以出卖官告、度牒、紫衣、师号、茶盐钞引来吸收民间资金。关子是会计、贸易、税收、支领货物的一种凭证,用来购买朝廷出卖的各种官方项目。关子本来就像汇票似的,本是为了节省运费开支,实现异地兑换的一种纸币。虽然有见钱关子,宋廷发行量在一百三十万缗左右,但对于很多商人来说,借关子直接兑换茶盐香钞引获取专卖利润,见钱关子兑换现钱的意义不大,逐渐关子作为购买茶盐钞引的支付工具,直接参与到官方的专卖体系中。

见钱关子超额发行,关子价也出现了贬值,但是榷货务兑换钞引却不折价,这造成了严重的财务亏损。另一边随着钞引的增发,茶盐无法按时兑换,商人对于关子也逐渐失去了信任,他们开始铤而走险贩卖私盐私茶,这也让宋廷的收入骤减。关子逐渐也不再使用,直到景定四年(1263年),权臣贾似道模仿南宋初年的币值,打造了全新的见钱关子。此后,金银见钱关子、铜钱关子、金银关子,各种名目的关子大行其道。这种关子和之前的关子已经没有关联了,更像是交子、会子那样的新纸币。这种纸币的目的并不是解决市面上的金融问题,而是继续掠夺民间财富,最终这些纸币随着南宋灭亡而消亡在历史中。

南宋“行在会子库”青铜钞版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千斯仓钞版拓片。此拓片为最早出土的宋代钞版,是研究宋代纸币的重要资料,在国内仅存五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