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汽车炮(女王葬礼用百年老炮鸣炮致哀,运棺炮车在123年里仅用了七次)

2024-06-05 18:38 来源:爱美欣 浏览量:


2022年9月19日,伦敦时间上午11时,在王室成员、多国政要、英国民众和全球数以亿计的观众见证下,已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国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隆重举行,在布道、表彰、祝颂和集体默哀等仪式后,女王灵柩由炮车承载,在百余名水兵的牵引下,在超过6000名军人的护卫下,在军号、国歌及哀乐声中,开始了由教堂至惠灵顿拱门的盛大送葬游行。在此期间,皇家骑马炮兵国王连在海德公园内鸣放96响礼炮,向女王致以最后的哀悼。细心的人会发现,身穿传统制服的皇家炮兵们操纵的6门礼炮样式颇为古老,而运载灵柩的炮车也充满古风,那么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2022年9月19日,皇家骑马炮兵国王连在海德公园为伊丽莎白二世鸣炮致哀。


百年礼炮,老兵不死

鸣放礼炮是在国家典礼活动和外交场合中常见的一种致敬方式,而现代鸣炮礼的发源地就是英国,比如以21响礼炮为最高礼节的规则就是由英国确立的。在英国军队中有一支专门负责鸣放礼炮的礼仪部队,这就是驻扎在伦敦东南部伍尔维奇的皇家骑马炮兵国王连,每逢英国举行重大庆典活动或外宾到访,该连都要悉数出动,前往指定地点执行礼炮鸣放任务,同时也在各类皇家阅兵中与禁卫骑兵部队一道亮相,他们华丽夺目的军装和复古的马拉火炮总会引来关注。

■位于伦敦伍尔维奇的纳皮尔线列军营,2012年成为英国皇家骑马炮兵国王连的驻地。

皇家骑马炮兵国王连是在英王乔治六世的授意下,于1946年4月7日在舒伯里内斯组建,是英国陆军骑马炮兵这一兵种的最后遗存,当时骑兵和骑马炮兵早已被战争所淘汰,转型为装甲机械化部队,出于保存传统的目的才特意成立了国王连,担负礼仪任务。国王连现役编制员额为140人,他们接受的训练就是操纵和维护老式马拉火炮,下辖六个炮班,每班配备一门由6匹马牵引的礼炮,他们通常在伦敦的海德公园或格林公园内鸣放礼炮。

■2012年11月中旬查尔斯王子生日当天,皇家骑马炮兵国王连在海德公园内鸣放礼炮,以示敬意。

虽说皇家骑马炮兵国王连是一支礼仪部队,但其成员也曾被派往阿富汗和伊拉克参加实战,不过主要执行弹药运输任务,因为他们装备的火炮实在太过老旧,早已退出战争舞台。国王连装备的6门礼炮是QF 13磅速射野战炮,是20世纪初叶专为骑马炮兵开发的轻型火炮。QF 13磅野战炮的问世与第二次布尔战争的经验直接相关。当时英军骑兵部队在与机动灵活的布尔游击队交战时,常常因为随行炮兵行动迟缓,缺乏炮火支援而贻误战机,甚至蒙受损失。在战争结束后,英国陆军要求军火商设计一款更为轻便、机动性强的骑兵用火炮,其强化骑兵部队的伴随火力,最终在1904年推出了QF 13磅野战炮,由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与伍尔维奇皇家军械厂联合制造,产量为416门。

■2009年英国阅兵式上,皇家骑马炮兵国王连携QF 13磅礼炮行进在伦敦街头。

QF 13磅野战炮口径76.2毫米,炮管长度1.8米,全重1014千克,高低射界-5°至+16°,方向射界8°,炮口初速510米/秒,最大射程5400米,可发射5.7千克的榴霰弹,采用配备防盾的双轮杆式炮架,在外观上最显著的特征是液压弹簧驻退筒置于炮管上方,先后发展出MkI和MkII两种型号。一门火炮连同24发待发炮弹总重1528千克,由6匹马牵引,9人炮组也都骑马随炮行动,具备了良好的机动能力,可以为骑兵提供及时的炮火支援。在骑马炮兵连中,每门炮的备弹量是176发。

■在伦敦帝国战争博物馆内陈列的QF 13磅野战炮,炮口的凹痕表明它参加过实战。

QF 13磅野战炮服役后立即被英国陆军和加拿大陆军的骑马炮兵部队列为标准装备,在野战状态下表现出优良的战术性能,令骑兵部队赞不绝口。在一战初期的运动战阶段,QF 13磅野战炮也有出色表现,英国炮兵在一战中打出的第一发炮弹就来自这种火炮。然而,随着西线战场转入静态的堑壕战,QF 13磅野战炮的机动优势无从发挥,射程近、威力弱的缺点反而暴露出来,很快退居二线,或调往北非、中东等次要战场使用,部分火炮经过改装后转用为高射炮(MkIII型)。在一战结束后随着骑马炮兵部队的消亡,QF 13磅野战炮也被作为储备武器封存在仓库内。

■一战末期,在巴勒斯坦地区作战的QF 13磅野战炮。

1940年5月,英国远征军从欧洲大陆败退,英国本土面临德军入侵的危险,为了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英军又将部分QF 13磅野战炮从仓库里搬出来,准备作为反坦克炮对付冲上海滩的德军坦克,当然最后并未得到再战沙场的机会。二战结束后,当皇家骑马炮兵国王连成立时,这些原本应该销毁的古董火炮又有了用武之地,被选为礼仪火炮,成功二次上岗。除了鸣放礼炮外,在某些王室成员或重要人物的葬礼上,QF 13磅野战炮也会被改装为运棺炮车,比如2013年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上就是用一门QF 13磅野战炮来运送棺椁。

■2013年,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葬礼上由QF 13磅野战炮承载运送棺椁。


运棺炮车,至高仪仗

在中国古代有马革裹尸的说法,而在西方有炮车运棺的传统,很多欧洲国家的君主国王、国家元首或重要人物去世后,会选择用炮车运送灵柩,而不是传统意义的灵车。这种做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法国革命战争,当时参战部队从前线撤离时,会将阵亡官兵的遗体放在炮车或空置的弹药车上,运回后方便于收容、安葬,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各国间流行的丧葬习俗,而在英国国葬中使用炮车运棺的做法则是由维多利亚女王开创的。


■受前苏联的影响,越南国葬也采用炮车运棺,还加装了一座香炉,东西结合。

在维多利亚女王之前,英国君主去世通常举办带有中世纪遗风的“纹章国葬”,出席葬礼的贵族悉数身着黑色长袍与头罩,以此表达哀悼,并在长袍外面披着绣有家族纹章的斗篷,或者举着带有纹章的旗帜。维多利亚女王对这种葬礼仪式非常反感,决定做出改变,她希望能以“军人之女”的身份举行国葬,运送灵柩的载具也由豪华灵车改为炮车,随行送葬人员除王公贵族外,还增加了军官。还有说法称,维多利亚女王在出席儿子利奥波德王子的葬礼时,发现棺椁由炮车运送,于是也萌生了自己的葬礼如法炮制的想法。

■1890年代的维多利亚女王,她在生前对自己的葬礼做了安排,包括采用炮车运棺。

基于女王的要求,王室随即向伍尔维奇皇家军械厂发出指示,寻找适合担负这一特殊使命的炮车。军械管理人员在军械库内左挑右选,最后选定了一台BL 12磅6英担MkII型火炮的炮车,由维克斯公司和马克西姆公司制造于1896年,入库时的编号为146号。BL 12磅6英担火炮是当时英军炮兵的主力装备,全重仅911千克,最大射程约4900米,其炮车结构简单且坚固,很适合改装。

■存放于加拿大希洛马尼托巴省皇家炮兵团中央博物馆内的BL12磅6英担火炮。

146号炮车制造完成后一直作为储备物资存放在军械库内,从未使用过,保存状态良好,于1899年移交给皇家马厩,供维多利亚女王的葬礼使用,在此之前还要经过改装,加装了承载棺椁的灵柩台,为车轮增加了橡胶轮缘,减少行进时的震动,改装完成后炮架的重量增加到2.5吨。

■经过改装的146号炮车,加装了灵柩台,车轮也增加了橡胶轮缘。

1901年1月,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的奥斯本宫去世。根据葬礼安排,146号炮车被交给皇家骑马炮兵X连,负责将女王的灵柩由温莎火车站运往温莎城堡,以安葬于皇家陵园。然而,在葬礼当天出了点意外状况。负责牵引炮车的马匹在等待皇家列车抵达时显得焦躁不安,而在灵柩放置到炮车后,马匹更为惊恐,甚至扬起前蹄险些把棺材打翻。众人惊骇莫名,急忙将马匹控制住,并从炮车上解开。经此惊吓,无论如何不敢让马来拉车了,在场的路易斯亲王急中生智,找到海军护灵队的阿杰尔农·博伊尔海军上尉,让他带领手下水兵负责拖行炮车,很快几根临时找来的长绳被固定在炮车上,由水兵拖曳安稳地将女王灵柩送达目的地,还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仪式感,于是此后国葬炮车由水兵拖行就成了一项惯例。

■维多利亚女王葬礼上由炮车运送的灵柩。

维多利亚女王的葬礼结束后,皇家海军却把运棺炮车据为己有,拒绝交还给陆军,理由大概是你们的马不靠谱,还是我们的水手更可靠,这段公案直到1910年英王爱德华七世去世时,才由新王乔治五世裁定炮车所有权归海军而告终,此后这架特殊炮车就有了“皇家海军国葬炮车”的正式名号。

■“皇家海军国葬炮车”运送伊丽莎白二世的灵柩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注意车轴上的绳索,它的用途类似于刹车。

从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葬礼到2022年伊丽莎白二世葬礼,在121年间皇家海军国葬炮车仅使用了七次,除了两位女王外,还有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乔治六世、温斯顿·丘吉尔和路易斯·蒙巴顿。拖行炮车的士兵人数固定为142人,分为前后两队,在车架和车轴上均连接有特制的绳索和链条,前队负责牵引,后队负责制动和保持方向。

■位于朴茨茅斯附近鲸岛上的皇家海军“优异”号训练学校,国葬炮车就存放在此。

国葬炮车在不使用时保存在朴茨茅斯附近鲸岛上的皇家海军“优异”号训练学校内,由海军派专人负责维护保养。炮车被放置于校内一处恒温恒湿的特别房间内,温度保持在16℃~20℃之间,湿度维持在40%~70%之间,以防止真菌生长和锈蚀。工作人员每周会对炮车进行定期养护,还会把车轮转动1/4圈,以防止因重力变形。正得益于颇为考究严谨的保障工序,国葬炮车在历经123年历史沧桑后,仍然能以崭新的姿态亮相于世人眼前。

■近年来负责维护国葬炮车的保罗·巴克少校,可见这台有着123年历史的炮车依然崭新如初。

友情链接: